体液免疫:抗体(或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由于抗体分布在体液和粘膜分泌液当中,这种以抗体为主的特异性免疫作用称为~。
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过2次接触抗原后,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和杀伤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来表现特异性免疫效应。
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Antigen,Ag):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体:是抗原刺激机体后,由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分子。
抗原提呈作用:即外来的抗原性异物通过巨噬细胞的捕获、加工和处理后,与胞内合成的MHC-I/II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并被呈递到细胞膜表面,被TCR识别的作用。
具有此作用的细胞叫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抗原漂移作用:指由基因组发生突变导致较小但是明显的抗原变异,不产生新的亚型,属于量变,没有质的变化。
抗体调理作用:又称调理素作用,是指抗体、补体与吞噬细胞表面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免疫耐受: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克隆的淋巴细胞对该抗原表现为特异性的负免疫应答,称为~
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
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
由于抗原与抗体(通常是IgE类)在介质释放细胞上相互作用,使细胞上IgE的Fc受纤搭桥,引起细胞活化,细胞内颗粒的膜与胞膜融合形成管道,使一些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A(SPS-A)等释放。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由Ig G或者Ig M介导。
细胞上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由于补体、吞噬细胞或K细胞的作用、细胞被破坏。
例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反应和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都属于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它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到毛细血管壁或组织中,激活补体或进一步招引白细胞而造成的。
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接种疫苗后的脑脊髓炎、某些自身免疫病等都属于此型。
人工自动免疫:是指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将疫苗、类毒素和菌苗等免疫原接种至人体,使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于相关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被动免疫:是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
免疫重建: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移植给免疫缺陷个体,使后者的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得到恢复。
血液制品:指各种人血浆蛋白制品主要指以健康人血液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生物活性制剂。
白蛋白制剂:以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的健康人血浆为原料,主要采用低温乙醇法制备的。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补体: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独特型网络调节学说:以抗体和T细胞受体提供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相互作用为基础的调节结构。
CD分子: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
MHC的限制作用:已经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杀伤具有相同MHC表型的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
甲类传染病:
冷链:为了保证疫苗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运输和储存,疫苗从生产厂家到各级储存运输部门和基层、接种点的各个环节,都应配备冷藏、冷运设备。
这一系列设备成为冷链。
疫苗:是指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组织成分或代谢产物制成并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减弱而保留其免疫原性。
抗毒素: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
百白破制剂:百白破疫苗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合一疫苗,它是由百日咳疫苗、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量比例配制而成,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的有效措施。
卡介苗: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
佐剂:单独使用时一般没有免疫原性,与抗原物质合并使用或先于抗原注射时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者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为佐剂。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 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 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
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不出现凝集现象。
将可溶性抗原包被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状载体表面形成致敏颗粒,再与相应抗体反应,则出现凝集称间接凝集反应。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克隆细胞产生、只作用于某一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
HAT培养基:含有次黄嘌呤,甲氨喋呤,胸腺嘧啶核苷这三种物质的培养基。
肿瘤相关抗原: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和其它组织上也存在的抗原。
甲胎蛋白:一种肿瘤标志物。
正常时由卵黄囊及胚胎肝产生,出生一年后维持低水平,肝病时升高,明显增高见于肝细胞性肝癌和畸胎瘤,已作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指标之一。
NK细胞:是抗感染免疫中较早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gp120:在膜外侧,以非共价键与膜相连,是一个膜外侧的周围蛋白。
澳抗:血清乙肝表面抗原
肥达反应: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凝集试验。
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盲囊状结构,位于泄殖腔后上方,是鸟类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乙肝疫苗的制备过程:1、工程株的制备:载体为家蚕的核多角体病毒
HBsAg的前S基因重组体转化酵母细胞
疫苗生产流程:A、种子储存-70度B、1500L发酵一周
C、提取HBsAg 一周破碎酵母细胞表面活性剂提取沉淀离心超滤
D、纯化HBsAg 一周凝胶过滤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超速离心脱盐
E、除菌过滤与鉴定两周吸附分包装成品鉴定
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又称传统激活途径,完整的过程包括:识别单位的激活,C3转化酶的形成,C5转化酶的形成以及攻膜复合体的形成。
补体蛋白依次激活顺序为C1q,C1r,C1s,C4,C2,C3,C5~C9。
激活过程:1、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结合后,C1q能识别抗体上的补体结合点,并与之结合。
由于C1q的构型发生改变,可激活C1r和C1s;在Ca2+存在下,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1s。
2、活化阶段C1s 将C4分解成小碎片的C4a 和大碎片的C4b,C4b可与细胞膜结合;C1s 激活C4后,再激活C2(分解成C2a和C2b);C2a与C4b结合,形成有酶活性的C4b2a(C3转化酶)。
C3被C4b2a裂解在C3a和C3b两个片段,C3b与C4b2a相结合产生的C423(C4b2a3b)为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3、攻膜阶段C5在C4b2b3b的作用下裂解为C5a 和C5b,C5b与细胞膜和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进而与C8、C9分子联结成C5b6789复合体,即为攻膜复合体,造成细胞膜溶解。
细胞免疫的过程: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过2次接触抗原后,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和杀伤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来表现特异性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的过程:抗体(或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由于抗体分布在体液和粘膜分泌液当中,这种以抗体为主的特异性免疫作用称为~。
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历史:巴斯德从1880年开始研究如何对付狂犬病。
1884年,巴斯德将分离自狂犬的病毒经猴脑内注射多次传代后,去毒,经皮下注射,未发生狂犬病,并抵抗了衔毒的袭击。
1885年7月6日,首次用于人类
T细胞字胸腺里的分化发育过程:胸腺是T细胞成熟分化的场所尤其是αβ阳性T细胞,当lsc进入胸腺后分化成αβ阳性和γδ阳性t细胞,其中95%是αβ阳性,而在胸腺内有95%以上的T细胞会生理性凋亡,剩余不足5%,也就这一部分细胞分户成Th细胞、CTL 细胞,释放到血液中,定居到外周免疫器官。
TSC:称为胸腺基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