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有的地区民居则是适应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 如我国福建省客家人聚族而居,创造出土楼的特色建筑
三、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 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 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 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林业、畜 牧业、渔业。因各地的自然环境 有差异而导致各个不同的乡村聚 落采取不同的劳动生产方式,人 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而有差异。
乡村与城市
判断以上两幅图片哪个是城市,哪个是农村? 并说出你的依据
依山傍水,有大面积的农田和 旱地,生长着许多农作物
高楼大厦密集分布,交通网 络纵横交错。。。。。。
请同学们谈谈两幅图各自的景观特点。
一、乡村聚落
• 聚落: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 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 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沙特阿拉 墙厚,窗小 白天炎热,昼夜
伯乡村民
温差大
居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 “窑洞”
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气候,如: 1.北极地区终年寒冷,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用冰块 构筑冰屋,墙体厚实,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 2.我国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黄土层堆积深厚,居民就地 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窑洞; 3.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屋顶 牢固又可以用来晒庄稼; 4.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炎热多雨,比较潮湿, 建成双层的竹木楼(高架屋),利于通风防潮; 5.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建成墙体厚实且有火炕的居 室。
区
水方便的地方
稀少,水资源不 足
对照这两张 图片,结合 书本P9图117和1-18, 思考:平原 村落和山谷 村落在形态 上有什么不 同?
•平原村落:平原地区村落 密集多呈组团状
•山谷村落:山谷中村落多 呈条带状
• (2)房屋建筑(传统),往往 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傣族民居
沙特民居
这两种民居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觉得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傣族民居
沙特民居
这两种民居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有什么关系?
竹木为主材,多竹林,便于就地取材; 悬离地面,气候湿热,便于散热防潮; 楼顶较陡,降水频繁,便于排泄雨水。
墙厚、窗小,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白天室内尽量保持 夜间获得的凉爽温度,小窗可以减小白天的通风量即减少 从窗户的进热量,厚墙可减少白天太阳热量传入。
富的地方。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 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
村落分布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
洪涝 地区
干旱 地区
高地上
水源充足且供水 方便的地方
避免洪涝威胁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 源不足
平原和山谷村落的形态有什么不同?
平原上,地势平坦开阔,聚落一般呈团状分布; 山谷中,聚落一般沿山谷呈条带状分布。
第一课时 乡村聚落
聚落: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一般分为两类——乡村和城市。
乡村聚落:
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 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 动的场所。
一、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 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 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民居
特点:以竹木为主搭建,往往悬离地面。 目的:减轻潮湿的程度
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
特点:墙厚、窗小。 目的:适应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2)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房屋建筑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
云南西双 竹木搭建而
版纳傣族 成,往往悬
民居
离地面
降水丰富,地面 潮湿
3、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阅读课文P10图1-21, 思考:
这组图片会在哪个地方出现,他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A.农村——从事种植业
他们又会出现在哪 里?从事什么?
B.渔村——从事渔业捕捞 和水产养殖
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主要是从什么工作? C.林场——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等林业工作
B、院落较小,墙体薄,窗户较大,屋顶 坡度大。
C、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均匀、富含钙质 等的特点。
D、竹木结构,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 层堆放杂物。
居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下图中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是( )
北极冰屋是如何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
北极冰屋是如何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
• 首先,由于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 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 受寒风的袭击。 其次,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 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屋外。
D.牧村——从事畜牧业
他们主要生活在 哪里?从事什么 工作?
乡村聚 落与自 然环境 的关系
1、村落的分布、形态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2、村落中的房屋建筑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3、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下列对传统居民的叙述中,符合傣家 竹楼的是( ) A、院落开阔,坐北朝南,墙体厚,窗户 较小,以利于御寒。
一般情况下,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在自然条件比较 优越的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而高山、沙漠等地区, 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聚落较少,甚至没有。
二、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 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居民为适应当地 自然环境,以及更为方便地从当地 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因此, 民居不仅有明显的时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征,还有 显著的地域特色。
二、乡村聚落的特点: (1)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 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房屋建筑(传统),体现出当 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3)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人 们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生活也各具 特色。
(1)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村落分布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
洪涝区 高地上
洪涝威胁
干旱地 水源充足且供 气候干旱,降水
再次,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 门口挂着兽皮门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 屋内外空气的对流。
黄土高原的窑洞
我国黄土高原不仅面积广阔,而且黄土厚度也 是世界最大的,一般都在50米~80米或者80米 以上。我国居住在窑洞中的人数至少在 4000 万以上,也是世界最多的。黄土窑洞由于其易 建、安全、蔽风、遮雨,而且冬暖夏凉,直到 今天,仍然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广大农村居民 最主要的居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