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受弯构件

第4章 受弯构件


eq 2 c2 c 3 2 1 f
式中:σ ﹑τ ﹑σc—腹板计算高度h0 边缘同一点上 同时产生的正应力 ﹑ 剪应力和局部压应力, σ 和 σc 以 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β1 — 计算折算应力的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 : 当σ 与σc异号时,取β1=1.2;当σ与σc同号时或σc=0时,取 β1=1.1。
从以上失稳机理来看,提高梁的整稳承载力的有效措施应
为提高梁上翼缘的侧移刚度,减小梁上翼缘的侧向计算长度。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影响梁整体稳定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截面形式,荷载类型,荷载作 用方式,受压翼缘的侧向支撑。
能保持整体稳定的最大荷载称临界荷载, 最大弯矩称临界弯矩。根据薄壁构件计算理 论,可建立梁的微分平衡方程,从而求解出 梁的临界弯矩。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 型钢梁—通常采用工字钢(I形钢)或宽翼缘工字钢 (H型钢),槽钢和冷弯薄壁型钢等。 工字钢和H型钢的材料在截面上的分布较符合受 弯构件的特点,用钢较省。槽钢截面单轴对称,剪力 中心在腹板外侧,绕截面受弯时易发生扭转。冷弯薄 壁型钢多用在承受较小荷载的场合下,例如房屋建筑 中的屋面檩条和墙梁。 • 焊接组合截面梁—由若干钢板或钢板与型钢连接而成。 它截面布置灵活,可根据工程的各种需要布置成工字 形和箱形截面,多用于荷载较大、跨度较大的场合。
1.40 0.85
3.50 0.987
1.45 0.852
≥4.00 1.000
注:表中的Φ’b值是按下式得的:
设计原理
钢结构
Φ’b=1.1-0.4646/Φb+0.1269/(Φb3/2)
第五章 受弯构件
整体稳定性的验算步骤: 1、判断是否需要验算整体稳定; 2、计算截面参数;
3、根据荷载情况查的等效临界弯矩系数b ;
设计原理
钢结构
注:1、l1、t1和b1分别是受压翼缘的自由长度、厚度和宽度; 2、 M1和M2一梁的端弯矩,使梁发生单曲率时二者取同号,产生双曲率时取异号,| M1 |≥| M2 |; 3、项次3、4、7指少数几个集中荷载位于跨中附近,梁的弯矩图接近等腰三角形的情况;其他情况的集 中荷载应按项次1、2、5、6的数值采用; 4、下列情况的βb值应乘以下系数:①项次1,当ab > 0.8和ξ≤1.0时,0.95②项次3,当ab > 0.8和ξ≤0.5 时,0.90; ab > 0.8和0.5< ξ≤1.0时,0.95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5.2.2 梁的刚度要求
梁的刚度是保证梁能否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如 楼盖梁的挠度过大,将会使天花板抹灰脱落而影响结 构的使用功能。因此有必要限制梁在正常使用时的最 大挠度。受弯构件的刚度要求是:
[ ]
式中:v—由荷载的标准值所产生的最大挠度;
[v]—规范规定的受弯构件的容许挠度。
第五章 受弯构件
5.2.1 梁的强度要求
梁在荷载作用下将产生弯应力、剪应力,在集 中荷载作用处还有局部承压应力。 故梁的强度应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局部承压 强度,在弯应力、剪应力及局部压应力共同作用处 还应验算折算应力。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5.2.1.1 梁的抗弯承载力
1.弹性工作阶段: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a)
(b)
(c)
(d)
(e)
(f)
(g)
(h)
(i)
(j)
(k)
图5.1.1 梁的截面类型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5.2
梁的强度和刚度
设计原理
钢结构
一般说来,梁的设计步骤通常是先根据强度和刚 度要求,同时考虑经济和稳定性等各个方面,初步选 择截面尺寸,然后对所选的截面进行强度、刚度、整 体稳定和局部稳定的验算。 如果验算结果不能满足要求,就需要重新选择截 面或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对组合梁,还应从经济考虑是否需要采用变截面 梁,使其截面沿长度的变化与弯矩的变化相适应。此 外,还必须妥善解决翼缘与腹板的连接问题,受钢材 规格、运输和安装条件的限制而必须设置拼接的问题, 梁的支座以及与其他构件连接的问题等等。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5.3 梁的整体稳定
5.3.1 钢梁整体稳定的概念
梁的失稳机理:梁受弯变形后,上翼缘受压,由于梁侧向
刚度不够,就会发生梁的侧向弯曲失稳变形,梁截面从上至下
弯曲量不等,就形成截面的扭转变形,同时还有弯矩作用平面
那的弯曲变形,故梁的失稳为弯扭失稳形式,完整的说应为: 侧向弯曲扭转失稳。
钢结构
Q390钢
10
16
12
第五章 受弯构件
5.3.2 梁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M x cr cr f y b f Wx R f y R
计算公式:
设计原理
钢结构
Mx f bWx 在两个主平面内受弯曲作用的工字型截面或H形截 面构件,应按下式计算整体稳定性: My Mx f bWx yWy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项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表5.3 工字形截面简支梁的等效弯矩系数βb ξ=l11/b1h ξ≤2.0 ξ>2.0 侧向支承 荷载 0.69+0.13 ξ 0.95 上翼缘 均布荷载作用在 1.73-0.20 ξ 1.55 下翼缘 跨中无侧向 支承 0.73+0.18 ξ 1.09 上翼缘 集中荷载作用在 2.23-0.28 ξ 1.67 下翼缘 1.15 上翼缘 均布荷载作用在 跨度中点有 1.40 下翼缘 一个侧向支 集中荷载作用在截面上任意 点 1.75 处 跨中有不少 均布荷载或侧向 1.20 上翼缘 于两个等距 支承点间的集中 1.40 下翼缘 侧向支点 荷载作用在 1.75-1.05(M1/M2)+0.3 侧向支承点间无横向荷载 (M1/M2)2 但≤2.3 适用 范围 对称 截面及上 翼缘加强 的界面 对称 截面、上 翼缘加强 及下翼缘 加强的界 面
第五章 受弯构件
3.塑性工作阶段:
荷载再增大,梁截面全部进入塑性状态,达到塑性工作阶 段,此时对应的弯矩称为塑性极限弯矩。可用下式计算:
M p Wpn f y
Wpn S1n S2 n
4.应变硬化阶段:
钢材进入应变硬化阶段后,变形模量为 Est,使梁在变 形增加时,应力将继续有所增加。 梁的塑性极限矩Mp 与弹性极限弯矩Me的比值仅与截面 的几何性质有关,其比值Wpn / Wn称为截面的形状系数F。 对 于 矩 形 截 面 , F=1.5 ; 圆 形 截 面 , F=1.7 ; 圆 管 截 面 F=1.27;工字形截面(对X轴),F在1.10和1.17之间。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5.2.1.3 腹板局部压应力
当梁上翼缘受到沿腹板平面作用的集中荷载 (如吊车轮压、次梁传来的集中力等),且该荷载处 又未设置支承加劲肋时,计算腹板计算高度上翼缘的 局部承压强度。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梁在固定集中荷载 ( 包括支座反力 ) 处无加劲肋或有移 动的集中荷载时图 , 应计算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处的局部压 应力。它的翼缘类似于支承于腹板上的弹性地基梁,腹板 边缘在F作用点处所产生的压应力最大,向两边逐渐变小。 为简化计算,假定 F以 α=45°向两边扩散 , 并均匀分布在腹 板边缘,其分布长度lzl 为 :a 5h
第五章 受弯构件
5.1 概

只受弯矩作用或者受弯矩与剪力共同作用的构 件称为受弯构件,俗称梁。 实际工程中,以受弯受剪为主但同时作用很小 的轴力的构件,也称为受弯构件。 钢梁:承受横向荷载,楼盖梁、吊车梁、檩条、桥 梁等。 梁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为控制梁的挠曲变形; 梁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包括:强度、整体稳定性及局 部稳定性; 梁的截面主要分型钢与钢板组合截面。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局部压应力验算公式为: 式中:F—集中荷载; ψ—系数,对于重级工作制吊车梁取ψ=1.35,其它梁
c
F
twlz
f
ψ =1.0。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5.2.1.4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承载能力
在组合梁腹板的计算高度处,当同时有较大的正 应力σ、较大的剪应力τ和局部压应力σc作用,或同 时有较大的σ和τ作用时,都应按下式验算折算应力:
4、代入公式求得整体稳定系数b ,进而验算整体
稳定;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5.4
梁的局部稳定和加劲肋设计
梁局部失稳的概念:
组合梁一般由翼缘和腹板组成,这些板件一般 为了提高焊接组合梁的强度和刚度以及整体稳定性 常常设计成薄而宽和高而窄的形式,当板件中压应 力或剪应力达到某一数值后,翼缘和腹板有可能偏 离其平衡位置,出现波形鼓曲,这种现象称为梁的 局部失稳。
z y
当集中荷载作用在梁端部时,为 式中 a 为集中荷载沿梁跨度方向的承压长度 , 在轮压作 用下,可取a=5cm。hy为自梁顶面(或底面)或自吊车梁轨顶 至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距离。腹板的计算高度 h0 对于型钢 梁为腹板与翼缘相接处两内圆弧起点间的距离 ,对于组合梁 则为腹板高度。
lz a 2.5hy
设计原理
钢结构
第五章 受弯构件
如采用塑性极限弯矩设计,可节省钢材用量,但实际设 计中为了避免过大的非弹性变形,把梁的极限弯矩取在两式 之间,并使塑性区高度限制在(1/8-1/4)梁高内,具体规定如 Mx 下: f 单向弯曲时: xWnx My Mx 双向弯曲时: f xWnx yWny 式中:Mx﹑My —梁绕x轴和y轴的弯矩; Wnx、Wny—对x轴和y轴的净截面抵抗矩; f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或简称钢材的设计强度; γx、γy —截面的塑性发展系数。 注意:直接承受动力荷载且需要验算疲劳的梁,取塑 性发展系数为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