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和展望Ξ余守武1,2,刘宜柏1(1.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西南昌330045;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 摘 要:对土壤—水稻系统的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主要介绍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形态、分布状况、重金属对水稻的生理生态效应、水稻吸收累积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及水稻对重金属抗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污染中图分类号:S15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04)01-0041-08重金属污染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因素[1]。
重金属一旦进入环境,尤其是进入土壤—水稻系统中就很难排除。
过量的重金属在水稻的根、茎、叶以及籽粒中大量积累,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及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及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因此,了解重金属对水稻污染的生理生物学机制及水稻对重金属的抗性机理显得非常重要,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产绿色食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形态及分布状况1.1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形态有关研究表明,石灰性污水灌溉土壤0~20cm 土层中,Pb 、Cd 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硫化物残渣态存在,其次是有机结合态,交换态、吸附态较少,总的看来Pb 的吸附态>交换态,而Cd 则相反[2]。
影响Pb 、Cd 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土壤pH 值、有机质含量、腐殖酸组成和碳酸钙含量等[3]。
而Hg 的有效态主要与土壤中的硫、氯化物及有机肥料含量有关[4]。
在As 污染的土壤中,主要以水溶性砷和钙砷为主,铝砷和铁砷最低[5]。
Cr 主要在20~40cm 的表层和耕作层累积,下层土壤则无明显累积,且Cr 在土壤中不易移动,也较难被植物吸收[6~7]。
1.2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水稻土中的无机及有机胶体对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代换、络合具有一定的作用,使大部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被固定在耕作层(0~20cm )中,而40cm 以下逐渐减少。
此外,土壤对重金属羟基络合物的吸附比自由金属离子的吸附要多,且土壤的吸持强度与金属本身的特性有关[8]。
As 在土壤中的迁移性与Cu 、Pb 、Cd 等有所不同,在酸性(pH 5.3~6.8)红壤中,由于大量铁、铝组分存在,砷酸根可与之生成难溶盐类而富集于30~40cm 耕作层中[5]。
灌溉污水中的Hg 呈溶解态和络合态,进入土壤后95%被土壤矿物质胶体和有机质迅速吸附或固定,所以,Hg 主要在土壤表层累积,随土层深度而逐渐减少[9]。
2 重金属污染水稻的效应2.1 单因素重金属污染水稻的效应江西农业学报 2004,16(1):41~48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Ξ收稿日期:2003-10-15 作者简介:余守武(1974-),男,江西上饶人,硕士,主要从事水稻生物技术研究。
2.1.1 镉(Cd )的效应 土壤中Cd 的污染,主要来自矿山、冶炼、污水灌溉与污泥的施用。
此外,Cd 还可伴随着过磷酸钙等的施用而进入土壤。
Cd 对水稻的危害,在较低浓度时虽在外部形态特征上无明显症状,但通过食物链可危及人类健康。
当土壤Cd 浓度高到一定含量时,水稻会出现受害症状,表现叶片失绿,出现褐色斑点与条纹。
严重受害的,根系少而短,根毛发育不良[10]。
在草甸褐土上,据试验,当土壤Cd 浓度为150mg/kg 时引起水稻减产10%~30%。
在草甸棕壤的盆栽水稻研究中,当土壤Cd 浓度达200mg/kg 时,表现植株较矮,无效分蘖增多,地上干物重下降,减产12.3%[11]。
红壤性水稻土的盆栽试验表明,无论是氯化镉或是硫酸镉形态处理,水稻株高均随土壤Cd 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土壤Cd 浓度达100mg/kg 时减产20%~50%,当达到200mg/kg 时,植株矮化,无效分蘖增多,穗实粒数减少,秕谷率增加[11]。
重金属对水稻的污染效应还表现在对水稻的直接伤害上。
Cd 污染对水稻不同发育时期的光合作用影响非常明显,并且其光合强度随着Cd 浓度增高而降低。
处理浓度为0.01mg/kg 时,水稻植株光合作用下降,拔节期减少17%,开花期减少4%;处理浓度为0.05mg/kg 时,拔节期减少23%,开花期减少8%;处理浓度为0.1mg/kg 时,拔节期减少20%,开花期减少70%[12]。
周建华等[27]研究表明,高浓度Cd 处理可使水稻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低浓度则对它们稍有促进作用。
因此,认为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变化可能与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有关,即低浓度重金属能增加植物的可溶性糖含量,在高浓度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则很低。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氮代谢的干扰是通过降低氮素的吸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改变氨基酸组成,阻碍蛋白质合成以及加速蛋白质分解来实现的。
硝酸还原酶是植物氮同化和吸收的关键酶,对重金属污染特别敏感。
Cd 处理时,植物体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13]。
2.1.2 铅(Pb )的效应 水稻田的Pb 主要是通过农药(如砷酸铅)或某些肥料而进入土壤。
此外,还可通过大气沉降物、降水、灌溉水、矿山排出物或外地吹来的矿区粉尘等进入土壤和水稻的表面。
一定浓度的Pb 对作物的生长不会造成危害,但随着浓度的升高而表现出对水稻秧苗素质、生长发育状况、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10]。
顾淑华等[14]盆栽试验表明,土壤含Pb 量大于400mg/kg 时,水稻秧苗叶面出现条状褐斑,苗身矮小,带蘖苗减少,根系短而少;1000mg/kg 时,秧苗的叶尖及叶缘均呈褐色斑块,最后枯萎致死。
Pb 对水稻产量影响也因土壤而异,草甸褐土中水稻减产10%的土壤相应Pb 含量为345mg/kg ;红壤性水稻土上,水稻减产10%的相应土壤Pb 含量为700mg/kg [11]。
Pb 使水稻生长受阻的主要原因是根系遭受毒害而丧失正常功能,能减少细胞的有丝分裂速度,抑制根系的生长,妨碍根系对养料的吸收[10];其次,Pb 能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延缓生长,推迟成熟而导致减产。
从水稻分蘖期测定的叶绿素来看,不同土壤中水稻叶绿素含量均随Pb 的添加而有下降的趋势[15]。
叶绿素的减少直接使水稻光合作用降低。
此外,Pb 也影响水稻的呼吸作用,杨树华等[16]报道,水稻种子萌发时的呼吸强度随Pb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呈显著负相关。
但Pb 对水稻呼吸作用的抑制可随着萌发天数的增加而下降。
匡少平等[17]的盆栽试验表明,水稻根系对土壤中铅的吸收性最强,是秸秆、籽实的几十至几千倍,这也说明水稻根系为秸秆、籽实对铅的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屏障。
2.1.3 砷(As )的效应 农业中曾广泛使用的含As 农药、除草剂、脱叶剂、杂交水稻杀雄剂等和工业中排放出的含As 废水、废气、废物,矿山排放的砷灰,含As 尾气等都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壤和植物系统进而影响土壤和动、植物的正常功能。
As 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依土壤条件不同而有差异,旱田土壤条件下大部分是砷酸,在水田状态下随Eh 降低,亚砷酸增加,而氧化亚砷是最毒的砷化物。
杨居荣[14]等研究表明,As 对水稻毒害的可见症状比较明显,表现为植株矮24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16卷 化,叶色浓绿,抽穗期和成熟期延迟,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明显稻穗或稻粒畸型和花穗不育现象;中度受害时,还出现茎叶扭曲,无效分蘖增多;严重受害时植株不发棵,地上部分发黄,根系发黑,根量少,干枯致死。
据盆栽试验结果[11],在草甸褐土上,水稻减产10%时,土壤中As 含量为12.95mg/kg ;在草甸棕壤上,当土壤As 浓度为35.59mg/kg 时水稻则减产10%。
As 对水稻的毒害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过量砷可使叶绿素形成受阻[18];引起叶面蒸腾下降,阻碍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及水分从根部向地上部分运输[19],使叶片萎黄,光合作用受抑制,作物营养生长不良;As 是一种很强的呼吸抑制剂,很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呼吸作用[20];干扰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植物体内磷的功能从而阻碍ATP 生成及其代谢过程[18]。
2.1.4 汞(Hg )的效应 目前我国对含Hg 农药已禁止使用,但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在一些地区,因利用含Hg 污水、污泥以及受Hg 污染的河水灌溉农田而引起了土壤含Hg 量的增加,严重地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Hg 对水稻的毒害,主要表现在根部,受害时根部呈棕色,根量减少,干物重下降,有效分蘖降低,叶片浓绿,呈现贪青晚熟;严重受害时,叶片发黄,以致整株枯萎[21]。
这可能与水稻在Hg 胁迫下,叶绿素和叶绿素a/b 比值下降有关[22]。
由水稻盆栽试验可见,在草甸褐土上,水稻减产10%时相应土壤Hg 浓度为1.25mg/kg ;在草甸棕壤上,水稻减产10%时相应土壤Hg 浓度为3.00mg/kg [11]。
2.1.5 铬(Cr )的效应 Cr 在水中能以铬酸根离子(CrO 42-)状态出现,当水中铬酸根离子浓度高时,常被认为是工农业废弃物污染的结果。
Cr 是否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尚未得到证实。
但有试验研究[9]表明,在投加铬酸盐的土壤中,低剂量时,Cr 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
这可能是因为Cr 能提高植物体内一系列酶活性,并增加叶绿素、有机酸、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23]。
Cr 对水稻的危害及迁移能力都以6价Cr 强于3价Cr 。
在土培试验中,当土壤中六价铬浓度为50mg/kg ,三价铬为100mg/kg 时,水稻开始受影响(减产10%)。
受害的水稻植株变矮,叶片狭窄,叶色枯黄,分蘖减少,叶鞘呈黑褐色,根系溃烂且细短而稀疏,生长严重受抑[24]。
由不同土壤的水稻盆栽试验可知,在草甸褐土上,水稻减产10%时土壤Cr 浓度为118.2mg/kg (Ⅵ)和703.5mg/kg (Ⅲ);在草甸棕壤上,当水稻减产17%时土壤Cr (Ⅵ)含量达150mg/kg [11]。
铬对水稻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还不多。
有研究表明,铬影响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抑制萌发和发育[25~26],使产量降低。
铬处理时水稻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下降,而POD 活性急剧上升[27]。
2.2 重金属复合污染水稻的效应在自然界中,单个重金属元素污染虽有发生,但多为伴生性或综合性,即多种金属元素同时污染的复合污染[2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效应及其指标的研究[29]。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研究者进行了Cd 、Pb 、Zn [30,31],Cd 、Pb 、Cu 、Zn 、Ni [8],和Cd 、Pb [32]等阳离子元素之间复合污染对水稻影响的盆栽实验研究及Cd 、Pb 、Cu 、Zn 、As [33],和Pb 、Zn 、As [34]等阴、阳离子之间的复合污染物对水稻影响的田间和盆栽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