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简单的综述跨文化行为科学跨文化管理一门新兴学科国外:经历三个阶段20 世纪70 年代以前———跨文化管理研究的萌芽(在这一阶段, 跨国公司认识到了文化差异与多元文化的存在, 但是它们大多本着母国中心主义,进行跨国经营活动, 对于文化差异与多元文化的影响很少考虑)Klukhohm and Strodtbeck 于1961 年发表的“价值双向模型”, 认为文化必须形成适当的价值观系统, 从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的观念、做事方式、人际关系五个基本方面对问题加以解决);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初———跨文化管理研究产生和兴起;美国学者首先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跨国经营失败的原因, 从而产生了跨文化管理研究新领域。
之后, 学者们开始对文化以及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①高情景文化与低情景文化语言分析框架(Edward T. Hall,1976)高情景文化语言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量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
在高情景文化语言的社会, 重视人际交往和沟通过程中的“情景”, 注重建立社会信任, 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 关系的维持相对来说较长久。
低情景文化语言在沟通过程中大量的信息已经存在于清晰的编码中。
在低情景文化语言的社会, 重视人际交往和沟通过程中的“内容”, 不太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 “深入了解对方”似乎是没有必要的, 人际关系持续的时间较短, 沟通常常是直接的, 人们在生活早期就被教育要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和②霍夫斯泰德(G . Hofstede)的文化分维度模式,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G..Hofstede and M.H.Bond,1998)。
对文化分维度的研究做得最早, 所开发的文化四维度系统至今仍被接受和广泛运用, 影响很大。
(评析)对IBM公司50 种职业、66 种国籍的员工的实证研究(缺点:他对文化的研究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没有涉及对文化演变及影响文化价值观变化因素的分析。
二是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管理者,而不是一般雇员等。
三是其研究样本全部来自同一个跨国公司,一些研究者仍怀疑其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及对其他跨国公司的意义。
)③比较研究。
1981 年, 威廉·大内《Z 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美国企业A型,注重硬管理、形式管理、理性管理和外显管理,缺乏软性、柔性、人性,整合力差, 组织凝聚力也差;日本企业J型,注重软管理、整合管理、人性管理和隐性管理,非正式性、软性、人性, 它注重经营思想、组织风气、企业文化、人才开发、情报和技术开发能力等“软件”建设。
日本的松本厚治把日本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称为“企业主义”; 把中国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称为“观念论”的主人翁模式; 承认欧美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有合理性,但也认为美国企业制度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
突出强调职业安全与竞争关系、职业安全与对企业忠诚心培养关系的分析。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至今———跨文化管理研究大发展①完善文化差异性的维度研究。
如荷兰管理咨询顾问冯斯·川普涅尔与英国学者查尔斯·汉普登- 特纳(FonsTrompenaars and Charles Hampdan-Turner,1987)以帕森斯的价值观取向与关系取向的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国家文化的七个基本方面: 普遍性与具体性; 个人主义与共有主义; 中性与情感性; 特殊性与扩散性; 成就文化与归因文化;时间取向; 环境。
川普涅尔与特纳认为, 文化只存在差异性, 而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 文化差异性表现的是不同文化所选择的解决问题方法的不同。
霍夫斯泰德(G. Hofstede)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迈克尔·邦德(Michael Bond )共同合作, 以儒家文化价值观为基础, 对东南亚22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于1988 年提出了“儒家动力论”(Confucian Dynamism ), 也称为“长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的价值观, 作为霍氏文化价值观的第五个方面, 使霍夫斯泰德(G. Hofstede) 的文化分析架构更为完整、系统。
②探讨文化差异对企业具体管理职能所产生的影响与由此采取的对策。
研究主要围绕不同文化对于企业跨国组织管理、国际营销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职能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企业由此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Cherryl Nakata,K.Sivakumar(1996),John C.Crotts,RonErdmann(2000),Turan Senguder(2000),Jeffrey Wade Overby 等人(2000)….③探讨企业如何在跨国商务谈判、国际经济项目合作与交流中实现跨文化有效沟通, 达成企业间国际合作。
Weiss(1993),Bruce Kogut, Harbir Singh(1998),Scott Shane(1994)…④探讨企业跨国投资、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
Scheider,DeMeyer(1991),David M.Brock(2005),Laimona Sliburyte(2005)….国内:国内有关跨文化管理领域的研究是从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开始的。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跨文化管理理论传入中国, 被翻译成教材或学术著作, 逐渐受到理论界的重视。
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跨文化经营中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也日益引起国内企业界的重视, 成为其跨国经营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 一) 探讨文化差异对企业具体管理职能所产生的影响与企业应对措施。
赵曙明(2001),陈骋,(2006),姚孝军(2006)….( 二) 探讨企业如何在国际商务谈判、国际项目合作与交流中实现跨文化有效交流与沟通。
周娟美,陈剑平,周锰珍,陈亮….( 三) 进行有关外商投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实证研究。
上海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和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合作研究, 定量分析了在华跨国公司的文化冲突表现的表征因子。
他们认为,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跨文化冲突可以用 5 个因子表征: 管理体制因子、外方经理行为方式因子、文化尊重因子、员工发展因子、权力距离因子。
张玉柯教授….( 四) 研究国际投资、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
严文华《跨文化企业管理心理学》(五)探讨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管理问题。
彭迪云,谭静,侯学明….正题:问题的探讨解释,逻辑推理跨文化主题下的一个具体探讨主题:在跨国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如文化冲突,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对外投资企业在东道主国实施贿赂行为到底是对其发展有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见微知著。
从探讨的对象出发。
也就是企业(本国有意进行全球化战略的企业或者已经正在进行全球化扩展的企业)①贿赂这件事,对企业本身和对整个国家来说,好不好?大部分学者观点:总的来讲,是不好的。
②跨国文化既然存在差异,那么在什么样的国家文化中什么因素能导致贿赂的发生?集体主义是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
影响机制是?③什么情境下容易出现贿赂?处在集体主义为主导的文化国家中的企业。
影响机制是?④如何避免因集体主义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贿赂行为?个人与组织视角的统一,“双环模型”。
⑤所以,贿赂一旦发生,对跨国企业来说,真的有好处吗?看情况。
①有好处还是坏处?◆危害到国家财富的最主要问题之一(Wu,2005)。
每年有超过1万亿美元,或者3%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支付行贿这一行为,这么大规模的行贿阻碍了经济发展并且危害了民主和道德价值(The World Bank,2004)◆个人层面的理性引发集体层面的不理性行为“贿赂”的内涵—①理解上来说,是一种道德矛盾②做贿赂这个决策意味着,利益冲突,两难即:a.通过激励自我管理机制避免贿赂VS b.受益于贿赂a.道德主体的标准理论告诉我们:人们还是遵守道德准则,渴望做符合道德准则的事。
b.关于社会认知和道德理论,个体在没有违背他们的道德准则的情况下选择性地脱离内部道德机制去遵从有害的行为,自我惩罚可以脱离,通过①重构可能受到指责的行为②歪曲行为的目③模糊因果,通过置换或扩散责任(Bandura,Barbaranelli,Caprara,&Pastorelli,1996;Mazar,Amir,&Ariely,2008)◆对价值观(诚实、利他主义)有伤害(Ariely, Garcia-Rada, Hornuf, & Mann,2014) ;增加市场不可预见性,打消公司扩张积极性(Campos, Lien, & Pradhan, 1999; Fisman &Miguel, 2008; Shleifer & Vishny, 1993);增加交易成本,进一步伤害整个团体或组织的发展,长远来看,会阻碍以知识为根基发展的社会的形成,削弱在全球经济中的国家竞争力(Yan Li & Fiona Kun Yao & David Ahlstrom,2014)②文化会影响贿赂吗?如果会,是什么样的文化会影响?◆根据贿赂的内涵的定义,可知越容易采用以上道德脱离的机制并且使道德控制失效,对个体来说越有可能参与不道德的行为,如实施贿赂。
◆国家的文化是否会塑造实施贿赂的倾向以及如何塑造实施贿赂的倾向(Martin,Cullen,Johnson,&Parboteeah,2007;Triandis et al.,2001)不同国家为何会存在行贿的倾向性的不同?◆国家文化中显著的部分之一是其集体主义的程度,集体主义,就是在文化中的个体对自己在大的团体或社会中的互相依赖的程度和视自己为其一部分的程度。
(Hofstede,1980;House,Hanges,Javidan,Dorfman,&Gupta,2004) 目前研究来看,身处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比在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态度上更倾向于分卸责任(Hui,1988),可感知的风险行为被看做没那么有风险是因为他们看作他们所处团体或社会成能“缓冲垫”保护他们不受伤害(Hsee&Weber,1999),造就了环境归因而非素质归因。
③什么情境下容易出现贿赂?处在集体主义为主导的文化国家中的企业。
◆以上这些特性使得个体更容易通过责任扩散或置换脱离对不良行为的自我惩罚管理,从而导致在没有违背他们道德准则的前提下从事有害行为的更大的可能性。
发表在Phycological Science的《Greasing the Palm:CanCollectivism Promote Bribery?》(Yan Li & Fiona Kun Yao & DavidAhlstrom,2014)集体主义通过拉低了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感知责任而助长了贿赂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