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理论
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查的历史”。
我国古代有大禹治水、四大发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都江堰工程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留下了像《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些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有许多“行为管理”和“管理心理”的资料供我们择善吸取。
(一)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
人性问题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问题有不同的论述:
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对人性善恶问题还说得不具体。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人有善的萌芽,统治者能保持发展它,庶民则不能。
孟子的“性善说”是他“仁政说”的理论基础,这类似现代西方的Y理论观点。
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他在《荀子·性恶》篇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又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
” 这种理论与现代管理的X理论认为工人天生懒惰、缺乏雄心、不愿负责任的观点是相似的。
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这是自然人性论。
汉代扬雄认为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这又有点近拟于现代权变理论的观点。
(二)“人能合群”的组织管理学说
荀子在《荀子·王制》篇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他认为人能合群(即构成社会组织)这是与动物根本不同之处。
人为什么能合群呢?因为人能“分”(即指不同的社会地位、职务);“分”的标准是“义”(即伦理道德)。
他指出:“义之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这就是说,人有了社会组织,能利用群体的力量,胜过自然界其他动物。
这是一种集体行为管理思想的萌芽。
(三)治国安邦的领导艺术与策略
《管子·心术篇》中说:“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
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
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要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必须先治民心,安定民心;要想治好民心、安定民心,则必须把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办好。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管理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他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这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标准。
如何用法,则有著名的“刑名之术”。
他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 “术” 是国君根据“法” 控制官僚的手段。
他还认为“法”和“术”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而且必须为政权服务。
他接受“重势”的学说,所谓“势”就是政权,“乘势”就是掌握政权。
他认为“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的那些君主,“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这是为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论论证。
汉代董仲舒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和后来有人提出的“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的观点,对今天的国家行政和企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
(四)关于领袖或将帅心理
有关领袖或将帅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在我国古代四部兵书及其它典籍中有充分的反映。
荀子认为,领袖人物应该具有全面、深刻和精确的知识。
他在《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荀子的所谓“全”指人的知识,才智和品质要完全、全面;“尽”指人的知识,才智和品质要彻底、极度发展;“粹”指人的知识、才智和品质纯而不杂,精而不乱。
孙武在《孙子兵法·计篇》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提出统帅三军的将帅必须具备才智、诚信、仁慈、勇敢、严威等五个条件。
孙膑在《孙膑兵法》中写道:“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
知道,胜。
得众,胜。
左右和,胜。
量敌计险,胜。
” 强调有职权、懂规律、得民心、讲团结、晓情报的重要性。
对战争如此,商战也如此。
(五)关于“士气激励”问题
尉缭子在《战威第四》中指出:“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
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说明人心、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孙膑很重视激励问题。
在《孙膑兵法》中明确指出:“不信于赏,百姓弗德。
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也就是说,对好人好事要奖,对坏人坏事要罚。
他把“激气”(激发士气)、“利气”(使士兵有锐气)、“断气”(使士兵果断、有决心)、“延气”(有持续作战精神)、“厉气”(鼓励斗志)等列为“合军聚众”、克敌制胜的要务。
韩非的激励观是赏罚分明,重赏重罚。
他在《韩非子·五囊》中说:“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汤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六)关于人事、管理及将与士的关系问题
孟子在《公孙丑下》中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这里表明人的作用、人心归向、调动人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吴子兵法》认为,兵不在多,“以治为胜。
”
关于治军的原则,就是文武兼施,恩威并重。
搞好将与士的关系是治军的重要条件。
吴起主张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关于能力和使用人才问题,战国时赵国人慎到在《慎子·民杂篇》。
认为人的能力有个别差异“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要根据人的能力特点去使用,尽量兼收并蓄,而不要有所去取;要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才会人才济济,即“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
”老子在《第六十八章》也曾提出善于用人,对人态度谦虚的“善用人者为之下”的用人哲理。
这些都是丰富的人事心理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