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材料复习资料
第一章砂石材料
第一节砂石材料的基础知识
1、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岩石矿质实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2、毛体积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包括孔隙(闭口、开口孔隙)体积在内的单位毛体积的质量。
3、孔隙率是指在岩石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包括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的百分率。
4、吸水率是岩石试样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最大的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5、抗冻性是指岩石能够经受反复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并不严重降低岩石强度的能力。
6、抗压强度的测试方法:采用饱水状态下的岩石立方体(或圆柱体)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来评定岩石的强度(包括卵石或碎石的原始岩石强度)。
7、毛体积试验方法:量积法、水中称量法、蜡封法。
8、石料与沥青粘附性测定方法:按照我国现行标准,可采用水煮法和水浸法。
9、岩石抗压强度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岩石自身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孔隙构造和含水状态等;另一方面是试验条件,如试件形状、大小、加工精度、加荷速率等。
10、判断岩石抗冻性能好坏有三个指标:(1)冻融后强度变化(2)质量损失(3)外形变化
一般认为,(1)抗冻系数大于0.75,质量损失率小于2%时为抗冻性好的岩石(2)吸水率小于5%,软化系数大于0.75以及饱水率小于0.08的岩石,具有足够的抗冻性。
11、软化系数:岩石试件在饱和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与其干燥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
第二节集料
12、集料按照粗细程度分为粗集料和细集料。
13、在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是指粒径尺寸大于2.36mm的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和矿渣等;在水泥混凝土中,粗集料是指粒径尺寸大于4.75mm的碎石、砾石和破碎砾石。
细集料在沥青混合料中是指粒径小于2.36mm的人工砂、天然砂及石屑;在水泥混泥土中是指粒径小于4.75mm的人工砂、天然砂。
14、级配是指集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者分布情况。
15、可采用的级配类型: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
16、压碎值用于衡量石料在组建增加的荷载下抵抗压碎的能力,也是石料强度的相对指标。
M1-试验后通过2.36mm筛孔的细料质量。
17、石料磨光值愈高,表示其抗滑性能愈好。
18、磨耗率是指粗集料抵抗摩擦、撞击的能力,是集料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
M2试验后在1.7mm筛上洗净烘干的试样质量。
19、磨耗值愈高,表示集料耐磨性愈差。
20、冲击值反映粗集料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
第三节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21、矿质混合料的组配要求:多种集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起来,以达到较高的密实度和较大的摩擦力。
22、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有数解法和图解法两大类。
第二章沥青材料
第一节沥青的基础知识
23、沥青的胶体结构:溶胶型沥青、溶凝胶型沥青、凝胶型沥青。
第二节石油沥青的技术性质
24、沥青的三大指标:针入度、延度、软化点。
(必考)
25、表征意义:沥青的针入度值愈大,表示沥青的粘度愈小。
26、针入度是目前我国粘稠石油沥青的分级指标。
第四节乳化沥青
27、乳化沥青是粘稠沥青经热融和机械作用以微低状态分散于含有乳化剂—稳定剂的水中,形成水包油型的沥青乳液。
28、沥青粘附性的评价方法:水煮法、水浸法。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
第一节沥青混合料的类型与组成结构
29、沥青混合料是由沥青和矿质混合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30、表面理论:利用沥青胶结料的粘聚力(骨架)。
31、胶体理论:多级空间网状结构的多级分散系。
32、影响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因素:
(1)沥青结合料的粘度
(2)矿质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3)沥青与矿料在界面上的交互作用
(4)沥青混合料中矿料比面和沥青用量的影响
(5)使用条件的影响
(6)矿质集料的及配类型、粒度、表面性质
第四节骨架型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33、SMA的特点:(1)高温稳定性(2)低温抗裂性(3)水稳定性(4)抗滑性
第四章水泥和石灰
第一节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组成材料与生产工艺
34、水泥生产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原料准备、生产配料和磨细、熟料煅烧、熟料磨细与储备。
35、水泥熟料中的主要矿物: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
第三节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
36、初凝状态:水泥加水至水泥浆刚刚失去可塑性所需时间。
37、终凝时间:水泥加水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所需时间。
38、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小于45min,终凝时间不大于390min;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粉煤灰水泥和复合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小于45min,终凝时间不大于600min。
39、安定性的不良因素:(1)MgO过量(2)石膏掺量过多(3)水泥中的游离过多的CaO
40、试验方法:试饼法、雷氏法。
41、细度是表示水泥颗粒粗细程度或水泥分散度的指标,它对水泥的水化硬化速度、水泥需水量、和易性、放热速率和强度都有影响。
第五节石灰
42、为了降低“过火石灰”危害,石灰消解后,应将其在水中继续“陈伏”15天以上。
43、硬化原理:消石灰浆在使用的过程中,因游离水分逐渐蒸发,或为附着基面所吸收,浆体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过饱和而结晶析出,产生“结晶强度”,并具有胶结性。
44、石灰中产生黏结性的有效成分是活性氧化钙f—CaO和活性氧化镁f—MgO,它们的含量是评价石灰质量的主要指标。
第五章水泥混凝土与砂浆
第一节水泥混凝土的技术性质
45、混凝土拌和物的施工和易性,又称工作性,是指混凝土拌和物易于施工操作(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和表面处理)并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性能。
46、试验方法:坍落度试验、VB稠度试验
47、影响和易性的因素:
(1)水泥特性(2)集料的特性(3)水泥浆的数量和集浆比的影响
(4)正常情况(5)用浆过多(6)用浆过少
48、改善工作性的措施:(1)调节材料组成(2)掺加外加剂(3)提高振捣的效能
49、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内因:(1)水泥强度与水灰比(2)集料特性(碎石、卵石)与水泥浆用量(3)外加剂和掺合料
外因:(1)生产工艺①施工条件—搅拌与振捣②养护条件(温度、湿度)③龄期
(2)试验因素①试件形状尺寸②表面状态③试件温度④加荷速度⑤支承条件⑥加载方式
50、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技术措施:
(1)采用高强度水泥和早强水泥
(2)采用低水灰比和集浆比
(3)掺加外加剂
(4)采用湿热处理方法:①蒸汽养护②蒸压养护
(5)采用机械搅拌和振捣
51、外加剂是在混凝土拌合前或拌合时掺入,掺量不超过水泥质量5%(特殊情况下除外),并能按照某些要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物质。
52、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基本要求:(1)设计、验收、评定要求的抗压强度(2)满足耐久性要求(3)满足施工工艺要求(4)经济上合理
53、初步配合比设计:(1)配制强度(2)计算水灰比(3)选择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4)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5)选定砂率(6)计算砂石用量(7)计算初步配合比
54、砂浆的工作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捣实性。
第七章建筑钢材
第一节建筑钢材的技术性质
55、按用途分:结构钢、工具钢、特殊钢。
56、建筑钢材最主要的技术性质是抗拉性能、冲击韧性、耐疲劳性和冷弯性能。
57、桥梁用钢的技术要求:(1)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2)良好的焊接性(3)良好的抗蚀性
58、由屈服点、极限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等指标反映钢材的力学性能。
59、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极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
60、抗拉强度是金属由均匀塑性变形向局部集中塑性变形过渡的临界值,也是金属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
61、钢材的屈服点(屈服强度σs)与抗拉强度(σb)的比值,称为屈强比。
屈强比越大,结构零件的可靠性越高,一般碳素钢屈强比为0.6-0.65,低合金结构钢为0.65-0.75合金结构钢为0.84-0.86。
机器零件的屈强比高,节约材料,减轻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