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律师在面对复杂证据时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证据杂乱无章、种类多样,无从下手;担心法官庭前不能很好地了解证据;又或者担心在有限的庭审时间内无法说服法官采纳证据。
那么在面对复杂证据时我们有没有一些方法去解决这些困惑呢?
本期天同诉讼圈为大家推荐的这篇文章,是无讼学院证据课讲师、天同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雨,根据执业过程中处理复杂证据的经验,对复杂证据的编排、呈现提出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
所谓复杂证据,通常指法律关系复杂、证据材料多、证明点分散的证据,这样的证据无论对于我们律师,还是对于案件承办法官都是一种考验。
如果我们不能把这样的证据有序的排列,或者不能很好地将证据信息呈现、传输给法官,那么法官就不能很好的吸收这些证据,从而影响证据的采纳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的诉讼。
个人觉得,面对复杂的证据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要将复杂的证据按照一定的思维进行排列
二、面对复杂证据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把证据分组排列。
这样分组排列
的好处有很多,包括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分配主次,集中证明某一方面事实等等。
排列的思维也并没有一定之规,比如按照时间、流程、事件、主体均可。
在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思维,就是沿着要件事实思维排列分组证据。
三、
四、所谓要件事实,我理解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直接且必要的事实,是与法
条规定的构成要件相对应的具体事实。
通俗讲就是法条罗列的要件,例如某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原告欲准备证据就可以从法条入手:
有人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也有人说“打官司就是打关系”。
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
的今天,结合笔者作为一名职业律师多年的执业经验,认为前者有一定道理,而对后者却不敢苟同,且后者也不符合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
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以事实为根据,依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在司法中将越来越得到贯彻落实,证据在司法活动中的地位将更加彰显。
在诉讼活动的过程中,要让法官迅速了解并掌握案件的主要事实,以及如何支持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主张,证据显得至关重要;而证据的编排显示着律师的基本功,展示着律师对整个案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只有通过良好的证据编排,才能很好地获得法官的认可,使案件向着对已方有利的方向发展。
这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厘清头绪——一本厚厚的证据册摆在面前,首先获得关注的一定是证据清单。
证据清单首先展示出的是案件清晰的脉络。
证据的编排要做到:通过浏览证据清单就能了解到案件大致情况,也能了解到当事人的诉讼主张,还能清楚该案件的案由;同时,还便于法官查找案件、查找证据,分析证据是否能证明案件事实。
因此,证据的编排要做到科学合理,证据清单的编排应当符合“一目了然、易查找”的原则,至少应包含以下必备要素:(1)案由;(2)案号;(3)证据编号:(4)证据名称;(5)证据类型;(6)证据来源;(7)证明对象;(8)证据页码;(9)提供人及提供时间。
二、精准定位——案件在不同的诉讼程序审理阶段,证据编排的重点是有差异的。
(一)一审诉讼过程中,法官审理的重点是全面查清案件事实,证据编排就应围绕案件事实做到证据的“全面”和“完整”,尽可能还原案件原来的真实情况。
(二)二审诉讼过程中,案件事实基本已查明,争议焦点也非常明确,证据编排应当做好三个方面:
首先,确定是否有新证据,若有,需强调新证据对本案一审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有重大影响,并突出这一重点。
其次,对当事人争议较大的证据,一一罗列,围绕一审法庭总结的争议焦点,分别进行分析论证,反驳对方当事人的主张,回应法庭重点关注的问题,回应法官最疑惑的问题,形成各个击破的效应。
最后,针对当事人在一审中对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都没有异议的证据归纳编排在一起,不再进行质证。
三、重点突出——在证据的编排中,还应做到突出重点。
(一)律师在搜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时,不仅要收集对已方有利的证据,也要收集对已方不利的证据,这样才能帮助律师全面了解案情、洞悉对手策略,进而准备应对方案。
如果已方在道理上有利但支持主张的证据不足,律师要及时告知当事人并协助补充证据。
一个好律师应该知己知彼,并能料敌于先,才能百战不殆。
要做到此点,必须深入研究不利证据,对对手方可能的诉讼策略作出全面预估。
通过对不利证据的梳理,律师能够及时调整诉讼主张、发现新的待证事实、完成必要的证据补充并为开庭做更充足的准备。
(二)依待证事项进行证据编组,能证明同一待证事项的归为一组。
分组是极为考验律师功力的一步:待证事项应尽可能细分,以避免某些证据证明力不足影响整个待证事项的确认;独立成组的证据必须能够达到转移举证责任的最低证明标准,低于此限度则应想办法补足;各组待证事项应满足叙述一个值得信服的故事的所有要素,否则就应切换论证角度。
(三)依证明效力完成证据排序。
对同一组内的不同证据,应将具有最高证明力的证据作为核心证据,排在同组证据的首位,其他的作为辅助证据位列其后。
证明力判断标准具体如下:(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2)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3)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4)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5)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四个步骤的内在逻辑是证据证明力的梯度,将所有证据按此顺序编排,能保证法官在第一时间抓取到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四、科学包装——尽量美化证据呈现形式,便于建立良好印象。
证据册完成前述基础工作后,还应努力美化证据册,这就需要律师不断雕琢细节,提升法官查找和阅读的愉悦体验。
(一)对于内容复杂的证据,则应制作图表,让法官迅速获取直接信息。
(二)突出重点内容——好的证据册应能让法官快速准确定位,而这一点仅仅靠标注页码仍远远不够,还需我们将重点证据贴上标签,并将重点证据中的重点内容以彩笔标注。
(三)装订合规——文件装订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证据册本身情况和法院工作习惯。
证据在所有司法活动中是基础依据,也是判案的客观存在。
每一个有心做好服务的律师,都必须在对证据的发现、分析基础上,对证据进行全面的把握、整理和编排,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证据体系。
证据的编排看似简单,实则体现着律师的能力、水准与责任心。
一个对自身要求高而严的律师,必然会始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证据编排能力,在法律活动中得到良好的工作效益及效应。
笔者希望这些工作经验的提炼对广大同仁有取长补短之裨益,并以此就教于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