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前,鲁迅早年的几篇文言文论文:一九O七年、发表在《河南》杂志上的《人之历史》,《咤科学史教篇》、《咤文化偏至论》、《咤摩罗诗力说》四篇文言论文冯至被鲁迅称为现代最抒情的诗人郭沫若的三个剧本:聂嫈王昭君卓文君鲁迅的小说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篇代表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伤逝等在小说史上的贡献:1、开创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2、开创了乡土小说3、把小说推向成熟,显示出了中国新文学革命的实绩,加快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步伐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这么成熟、深刻?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是由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1、生活方面:在人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其实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考虑过‘立人’的思想,确立要用文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主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常深厚的。
2、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的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借鉴了外国小说的经验,并且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了一起,奠定了中国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
小诗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冰心、宗白华等人的小诗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变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为内心感觉的主观表现,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为艺术,浪漫主义)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文学革命: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基础上兴起的,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基本内容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以1917年初《新青年》发表的胡适和陈独秀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为发端,继而汇入五四运动和革命文学的时代潮流。
其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
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 1919 - 1925 )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冰心《两个家庭》《超人》《斯人独憔悴》。
以小说形式提出并反映各自感兴趣的社会人生问题, 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虽然大多数都不太成熟,不重于艺术技巧和结构形式。
但对整个五四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导致着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乡土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家在农村而寓居京沪都市的作家,他们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影响下,纷纷关注和表现农村生活,反映宗法农村与现代文明的差异,这些小说大多是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带有明显的乡愁意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以及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从而形成一个极富特色而又影响久远的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有文研会的鲁彦、许杰、彭家煌、褰先艾和语丝社的冯文炳、许钦文,以及未名社的台静农等。
新月派:是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化派别,得名于1928年3月在上海创办的《新月》月刊,其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代表人物有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等,其政治立场、思想倾向及文学主张,都呈现出进步性与保守性统一并存的复杂情况,他们在文学上既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又反对三民主义文学,在创作上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其作品大都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却表现出一定的美学追求,其代表作家是徐志摩。
鸳鸯蝴蝶派:是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是这派作品惯写才子佳人的比喻说法。
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包天笑、张恨水等,代表作有《玉梨魂》、《兰娘哀史》、《美人福》等,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
湖畔诗社:新诗社团。
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其成员是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和汪静之。
以创作歌唱纯真的友谊和爱情、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博得读者的欢迎,出版过《湖畔》、《春的歌集》等诗集,创办过《支那二月》诗刊。
应修人等四人被美名为“湖畔诗人”。
未名社:以翻译为主的文学团体。
1925年8月由鲁迅发起成立于北京。
成员除鲁迅外有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等。
该社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东欧文学;曾先后出版《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
1930年秋后因个别社员不顾社务,滥支社款,工作停滞,经济亏损。
鲁迅于1931年5月声明退出。
同年秋该社即解体“小诗”是指1921年前后开始风行诗坛的一种诗歌体式。
1921年至1923年被称为“小诗流行的时代”。
五四”时期的小诗潮却主要受外国诗歌,特别是印度泰戈尔的小诗和日本的短歌俳句的影响而兴起的。
初期白话诗小诗的风行之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3、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4、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有那些?①五四文学革命推动了中国文学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内容再到文学形式的全方位的革新和解放,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②为新文化运动开辟了新战场,使之得以广泛深入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文化启蒙和思想解放。
③标志着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并融入世界文学潮流的开始。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诗派有着很大影响。
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关于新诗“三美”的理论集中见之于他的《诗的格律》一文。
1、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
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
全诗五节二十行。
每行九字,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结尾。
2、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如《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等。
3、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死水》《洗衣歌》等都称得上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
主要艺术特色与风格有:1、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今人古籍、伟人平民等无所不谈。
充分体现了语丝派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广见博识。
2、恬淡从容,真率亲切。
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
如《乌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土之恋。
3、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含蓄耐读的“简单味”,有一种寓庄于谐、寓谐于庄。
4、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一、自我的写真。
“自叙传”的色彩。
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个人出身、经历、个性等。
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这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二、感伤的抒情。
郁达夫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他特别对忧伤的情绪感兴趣。
以感伤的抒情为中心的郁达夫小说,轻视情节的营构,而注重情绪的倾诉。
三、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小说以抒情为中心,必然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如《沉沦》几乎都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
以人物情绪为中心,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
创造了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
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
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
郁达夫小说的文学语言是与他独特的文体风格高度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