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教育

一、人生观教育的内涵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它以人生为对象,是人们对生活目的、意义、价值各方面的理解和看法。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四个方面。

基于对人生观的科学定位,人生观教育内含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人生价值教育和人生态度教育四方面内容,是这四个方面的综合。

简单来说,人生观教育就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以追求人生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在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科学的人生态度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人生目的教育“人生目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关于活动或行为对象性的自觉认识,表现为活动或行为的自觉的对象性。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生目的的产生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观与客观、观念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人们对人生目的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归根到底是和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有目的地创造历史,但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只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十分确定的前提下创造的。

“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

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作用。

”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能力,造就了各种不同的人生目的类型。

人生观理论及其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研究人生的根本目的,进而对人生各项具体目的进行有效指导。

人生目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努力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为脱离具体实际空谈终极目的,二为就事论事只讲具体目标而归于庸俗,这两种情况都没有考虑到人生目标的方向性与终极目标的统一。

如果把科学的远大目标与大家的具体人生课题相结合,相信会对人们有实质性的帮助,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二)人生理想教育“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人生奋斗目标。

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志”。

《尚书》中有句:“射之有志”。

《辞海》中说:理想是同奋斗目标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

理想属于人类精神生活范畴,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既有主观的表现形式又有高于生活的客观内容。

它和人的需要紧密结合,既来源于人的需要,又体现着人的需要。

因此需要的性质决定着理想的性质,需要的层次制约着理想的层次,一定需要的满足总是和一定理想的实现同步的。

人生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人生理想包含三个要素:人们的向往和追求,这是理想的实质;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发展趋势,这是理想的科学性所在;人们对未来发展的形象化构想,这是理想的具体表现形态。

人生理想是对社会和生活远景的构思和设计,这又是建立在人们对社会和自我实现及其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的,因此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通常从内容上看,人生理想可以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三)人生价值教育人生价值的概念来源于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范畴,是客体满足主体社会性需要的属性,因为离开了人的需要价值也就不复存在,故而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而非实体范畴。

从这方面考虑,人在人生价值中具有两重性,个人既是以其社会实践满足社会需要的客体,又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生存、发展及劳动创造的各种需要的主体。

因此,人生价值既要看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又要承认和重视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

这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对立统一是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

人生价值指的是具体的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

人生价值的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对自我生命创造本质的实现。

创造是价值产生的有效途径,人生价值的创造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谈人生价值本质不可以脱离这一点。

二是人的生存的社会本质的体现。

离开社会便不会有创造的意义。

而创造的意义与社会的意义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创造便谈不上对社会的意义,离开对社会的意义创造便没有价值。

所以,人生价值的本质是生命创造本质与社会意义的有机统一。

在价值关系中,人同时是主体和客体,人生作为价值客体,其价值在于对社会有意义;人生作为价值主体,其需要又要求从社会得到满足。

(四)人生态度教育人生是由不断涌现的生活事件构成的。

在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会遇到各个阶段的学习、劳动、事业、友谊、健康、发展等一系列人生问题,在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面对苦乐、得失、生死、善恶、荣辱、顺逆、成败等人生境况。

人生态度,就是对各种人生问题、人生矛盾、人生境遇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意向,是关于自我人生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态势。

因此判断个人的人生态度不能以某一时间地点的偶然事件所产生的短期心态为标准,而是个体一以贯之的、相对稳定的面对生活的总体态度。

它蕴含在人的生命活动的每一个事件中,但又在在总体上影响和支配着人的活动。

而人是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他必然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人的生活态度必然是现实具体的而不可能是抽象的。

换句话说,人生态度是随着人们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生活经历的体验的丰富而形成、变化和发展的。

人生态度包括人生认知、人生情感和人生意向三个要素,是三者的统一。

二、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的现状当我们客观的审视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在当今条件下的表现,事实给我们带来的并不全是欣慰,这些事实显示出的是形形色色、良荞不齐的特征。

这当中并存着的多种人生观,按照科学的人生观和错误的人生观进行分类,可以归纳出大学生人生观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在人生目的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新时期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不一致。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一些差距的。

很多大学生认为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存在的矛盾很明显。

“钱”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理想、信仰的代名词,所谓“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空洞的,多赚钱才是真实惠。

这主要表现在对于专业选择和课程的选择上,多以能否多赚钱为目标。

在学习上,表现为急功近利,缺乏远大的学习目标;大学生对经济、外语、自动化、计算机之类的社会热门专业和课程很感兴趣,但是对于社会上冷门的、赚钱前景不理想的专业和课程不大感兴趣,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马虎应付。

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钱途”而不安心本专业的学习。

由于这种学习目标的功利化,也就带来了就业的功利化,就业的选择也会首先考虑赚钱多少,不再考虑是否专业对一口,是否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二)新时期大学生在人生价值方面存在的问题1.价值取向的物欲化受拜金主义影响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生把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从而逐渐丧失了积极向上的荣誉感和精神上的崇高追求。

一些大学生对于入不入党、当不当优秀团员觉得无所谓,而雷锋式的英雄在他们眼里就是大傻瓜。

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都是属于政治上的东西,也都没什么实用价值。

他们开始把拥有多少金钱,来作为衡量一个人自身价值的标准,有的大学生为了改变自己“寒酸”的形象,使自己显得有“价值”,不惜高消费,买名牌、用名牌、穿名牌,同学之间进行互相攀比。

但是大学生是一个纯粹的消费群体,并没有那么多钱来高消费,于是有时就会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

2.物质生活的享乐化由于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在校学习时表现出对于物质亨受的不懈追求,他们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看成是过时的、老土的观念行为,在他们的观念里“拼命赚钱,尽情享受”的有一定的市场,他们为了满足自己高消费的欲望,有的一味向父母索要金钱,以满足高消费甚至超前的消费;有的上然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炒股票,搞营销,做基金等等,名义上是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实际上就是热衷于赚钱。

三、新时期大学生在人生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1.畏惧困难的人生态度从大环境来说,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方面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当中难免要遇到种种困难和曲折。

新时期大学生的人生道路也不会是永远平坦的,总会遇到种种曲折和坎坷。

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表现为波浪式的向前推进,而不可能一帆风顺。

因为所有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必然要经过艰难曲折的。

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搓折,不付出最大的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很容易就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必然是幻想。

2.消极逃避的人生态度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开创性的事业。

这项事业要求新时期大学生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和主力军。

新时期大学生往往在实际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例如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真善美与假丑恶、公与私、义与利、苦与乐、福与祸、生与死、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生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人生各种矛盾的过程。

因此,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消极的逃避往往是不现实的,被动的应付更是没有出路的。

三、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现路径(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使人生观教育更具人性化在我国当前阶段,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在人生观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人生观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归属于主体模式。

就是说要打破过去把受教育者一味认作客体的模式,更加凸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主体性。

充分尊重人们的自主权和自主性,发挥人们的能动创造性。

在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能一味地强调“才”的学习,就是说不能单一地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知识的学习,还要全方位地让广大学生接受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优秀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化作一种道德自觉心,是广大青年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洞悉人生。

只有把人们的追求,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与我们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才可以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诚然,这里就要求教育者的教师必须设身处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思考人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之所想,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

(二)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使人生观教育更具说服力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人生观教育过分突出抽象的理论说教,专注于共性研究,这在长期的实践中就形成了人生观教育内容千篇一律的局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去也很注重舆论的引导和宣传的作用,但往往在现时中榜样被刻意美化,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可谓可望而不可及,远远达不到宣传的预期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