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授课对象】高二学生【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教材分析】《月夜》是粤教版选修1第一单元《杜甫诗五首》中的第一首。

通过学习诗人“关注民生,抨击时政,感叹兴亡”,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追求。

【学情分析】面对诗歌,大部分学生表示读不懂,读不懂诗人的情感,读不懂诗歌的艺术。

为什么呢?原因有几个。

一是诗歌是用文言写成的,但比普通的文言文语言更加凝练,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诗歌自然更加困难。

二是没有掌握阅读诗歌的相关方法。

三是学生阅历尚浅,经历不多,对他人的情感自然了解不多。

本节课旨在通过《月夜》的学习,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感情、掌握对写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月夜》,品味诗歌语言、掌握对写法。

2.以《月夜》为起点,引导学生阅读杜甫诗歌,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学习杜甫“达则兼济天下,穷更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典诗歌的格式,抓住关键词语与重点语句,品味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对比阅读、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描绘诗中情景,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主动积极地理解诗中意象,感受诗中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诗言志”的传统文化魅力,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忧君的情怀,学习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国家、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读懂诗歌,理解诗人情怀。

【活动过程】活动一:检测预习,了解作者(2分钟)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忧君,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活动二:诵读知其意——写了什么?(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后注解理解诗句意思,并备注有疑惑之处。

2.结合诗歌内容、注释,找出诗句中所隐藏的人。

月夜今夜鄜州月,(妻子)闺中只独看。

(我)遥怜小儿女,(小儿女)未解(妻子)忆长安。

香雾(妻子的)云鬟湿,清辉(妻子的)玉臂寒。

何时(我们)倚虚幌,双照(我们的)泪痕干。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月夜今天夜晚,妻子独自一人孤独地看着鄜州的月亮。

我在遥远的长安,怜惜着小儿女,想到小儿女怎么会理解妻子在思念我呢!想到夜里,妻子久久地站在外面,望着月,想着我。

雾渗着鬓鬟的香气,打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的月光让妻子的玉臂受寒。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倚着窗望月?让月光双双照着我们,才能照干我们的眼泪。

4.齐诵全文,读出感情。

活动三:赏读入其境,品读悟其情——写得怎么样?(10分钟)1. 听录音范读,朗诵者重读了哪些字?为什么?(感受形象、情感,品味语言)2.学生回答,师生点评,教师板书重点。

独看怜、忆——思念之痛月夜湿、寒——思念之深双照——思念之广泪痕干——万家团圆3.跟录音读,体会诗人情感。

附:《月夜》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

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4.小结全诗诗人通过对写法(艺术手法),想象家中妻子独自久立,望月思人,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对家人团聚、和平生活的渴望。

活动四:研读知其法——怎样写?(8分钟)思考探究:杜甫在诗中不写自己望月忆妻,却写妻子望月忆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学习对写法)1.学习对写法诗人从妻子下笔,想象妻子思念他的情景,借此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种从对方入手借他人写自己,实质是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手法叫“对写法”。

其实是把“我很想念你”,表述成“你也一定在想我吧”。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杜甫在诗中不写自己望月忆妻,却写妻子望月忆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学习对写法)参考答案 A.诗人采用想象的手法(或曲笔);B.不说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说妻子在鄜州望月怀念自己,比直写自己思念之情多了曲折含蓄;C.更能表现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痛,牵挂之深。

构思奇特,让人回味无穷。

3.结合歌曲理解对写法。

月夜(据《月夜》和《十五的月亮》改编)徐燕玲今夜的月亮,照在鄜州照在长安。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我守在儿女的身边,你奔赴在平乱的最前线。

我照顾家庭任劳任怨,你忧国忧民写诗篇。

万家团圆,是我的心愿,也是你的心愿。

啊……也是你的心愿。

活动五:群诗知其人,学诗明己任(8分钟)(一)参阅“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阅读节选的杜甫诗,注意表现杜甫生活经历或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资料一: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对百姓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两点∶1.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亲人离散、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2.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沉重的徭役赋税让百姓生活更加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资料二:杜甫诗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二)读了以上诗歌,请用几句话评价“诗圣”杜甫。

参考示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更心怀天下,真圣人也!(三)学诗明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四)教师寄语珍惜和平安康的幸福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努力学习!活动六:写诗诵伟人(1分钟)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你知道的像杜甫一样热爱祖国、心怀天下的伟人有哪些?请阅读他们的事迹与作品,并尝试写一首诗歌赞颂他(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