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特点
(1)重义解轻信仰;文人们关心的是佛教教
义,但不热衷于佛的信仰。 (2)儒释调和;文人们通常把佛教思想与占 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统一起来,儒释互为表 里来寻求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中没有解决好的 关于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
(二)佛教与玄言诗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流行,为文人接受佛教提
涅槃学派:
是以研习和弘扬大乘《涅槃经》而得名的佛
教学派;其主要思想是:“泥洹不灭,佛有 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三、神灭与神不灭的“佛教事件”
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与排佛者之间进行了一场
有关神(灵魂)是否因死亡而灭绝的争论。 神灭论主张人死则形神具灭。代表人物:范 缜《神灭论》 神不灭论认为人死而灵魂依然存在。代表人 物: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急剧发展的时期,
据唐法琳《辨正论》记载,魏国境内曾有 “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如此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的
大力扶植。 南朝梁武帝以为道有96种,唯佛为尊;他曾 施舍千万财物,广建寺庙,立八仗佛,富丽 堂皇,宏伟壮观。 北魏道武帝,“好黄老,颇览佛教”,在他 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见诸沙门、道士,皆 致精敬”
2、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提出“形尽神灭”的观 点。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 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 故数尽而不穷” 精神是无名无相的,它能感受到外物而活动,也能 凭借某种规律而行动;虽然能感受到外物,但它本 身不是物,所以物消失了,它仍然存在;虽然能凭 借某种规律,但它本身不是规律,所以规律不在了, 它依然永恒。
4、郦道元《水经注》
郦道元(约470—527),北朝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 览群书,广游天下、四处搜集 各地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 事、神话传说,撰写《水经注》 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 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 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
统治阶级扶植佛教,不仅把佛教看作是一种祈 福平安、吉祥如意的象征,而且自觉地把佛教 当成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制定了比较完备的 僧官制度。
“监福曹”是国家对佛教的管理机关。 “道人统”是国家任命的僧官。 “僧祇户”是专供僧侣谷物的农户,多为掠
夺过来的俘虏。 “佛图户”是专为寺庙充劳役和耕种的奴隶, 由判重罪的犯人充当。
供了契机;玄释合流,又产生了玄言诗。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与
儒家思想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 以自然无为、达生顺民的老庄思想为主旨, 同时又糅合儒家经义学说,因而带有儒道兼 综的色彩。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 阮籍等。 他们论道说理玄妙,行事标榜清高、旷达洒 脱。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它的出现一方面
二、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学派
毗昙学派:亦称毗昙宗,起于南北朝。 以研习和传播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昙》及 其思想的佛学派别。它主要是通过对佛教法 相的分析来表述“四谛”等佛教的基本思想 以论证解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成实学派:
是研习并弘扬《成实论》的佛教学派。“成
实”意为成立“四谛”真实的道理。其主要 思想是人法两空,人空如瓶中无水,法空如 瓶体无实,人法皆无自性。
慧远(334—416),俗姓 贾,中国东晋山西人,从 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 十三岁时随舅父令狐氏游 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 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 岁时,前往太行山聆听道 安法师讲《般若经》,悟 彻真谛,感叹地说: “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 秕。” 于是削发出家,随从道安 法师修行。
后来入住庐山东林
1、范缜《神灭论》
《神灭论》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
释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和形是相互 结合的统一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 则神灭”
范缜在文中还运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的形体
与精神的关系比作是刀口与锋利的关系。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 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以及富有哲理的雄辩 色彩,使《神灭论》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 名篇之一。
6、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朝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
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清晨入 古寺,旭日初升,光照树林,禅房幽静,鸟 儿愉悦。诗人看到此景此情,不禁感到内心 烦恼涤净空荡,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 妙;四周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悠扬钟磬 之音,把人们引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3、《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片段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 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 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途竞进;虽乘危履石,并 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 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 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 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 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 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 披面;柽松芒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
是魏晋玄学清谈之风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跟 佛教流行有很大关系,是玄释河流的产物; 它的特点是以玄理入诗,以诗阐释老庄和佛 教哲理;代表人物孙绰、许询。
5、庐山东林杂诗 (晋)慧远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这首诗写慧远登临庐山时触景生情,产生了对佛理 禅机的感悟。 高山上散发着清新空气,幽谷中驻留着神仙踪迹。 稀有细微的声音演奏着天地的万籁,只听到山泉叮 叮咚咚响。 有一位游人在这里信步漫游,随意走没有目标。 挥手拍击云门曲,思考着内心的障碍怎样去突破。 私心杂念不断碰撞佛门玄理,但性体和法相之间是 没有分隔的。 怎么样才能不借助冲天之羽翼,也可以飞过九霄云 天呢? 妙境来源于平和的心,开悟时一定会胜过三界。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寺,与刘遗民 等人 结社,专修“净土” 之法,以期死后能 往“西方极乐世界” 故后世净土宗尊称 他为“净宗初祖”。
东晋是一个对自然山水觉醒
的时代,众多文人墨客淡泊 名利、藐视权贵,自觉走出 狭小书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谢灵运率先创立了山水诗派, 陶渊明则成为田园诗派的创 始人。 慧远则写下了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山水游记《庐山 诸道人游石门诗并序》。
四、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与文人
佛教自东汉在中国流传,到魏晋南北朝已被
中国文人知识阶层广泛接受,研究佛教对中 国文学的影响,应从这一时期开始。 在中国士大夫眼里,佛教传入中土是一种外 来宗教信仰对一个文化高度发达国家的传播, 它不是对中国人意识的“征服”,而只能是 “融合”,即把它自身独特的思想内容,补 充到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