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艺术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艺术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艺术
【摘要】化学学科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发展的循序性和学生思维发展的拓展性等因素,给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将会直接影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也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那么怎样才能破解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把课堂每个环节做细做精,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艺术细节
化学学科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发展的循序性和学生思维发展的拓展性等因素,给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将会直接影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也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那么怎样才能破解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下面我就这些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说一下我的看法。

1.授人以渔
“授之以渔”是对教学的高要求。

在初中,化学教学时常有教师要求学生背书,这确实是一个得分有效的方法,可是在高中化学,知识点更多了,也更难了,试问有谁能靠死记硬背也学好化学呢?
高中化学反应速率的这个内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一个重难点,学生在应用的时候常有似懂非懂的感觉。

我在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学生的理解,例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四个方面,但是都可以理解为活化分子“浓度”的大小问题。

加压,即缩小体积时活化分子的“浓度”变大;升温,获得能量,本来还不是活化分子的也因获得能量而变成活化分子,即活化分子的“浓度”也变大了;催化剂,降低对能量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原来还不是活化分子的现在也达到变成活化分子的要求了,即活化分子的“浓度”也变大了。

这样一解释,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因为只需要理解”浓度”这方面的含义。

再下来到恒温恒容下充入氦气,就可以理解为:虽然压强变大了,但因容积不变,活化分子的数量和“浓度”当然也不会改变;而在恒温恒压下充入氦气,体积就会变大,相当于活化分子的”浓度”变小了。

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在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分析牢牢抓住了“浓度”这个因素而使其它的因素迎刃而解。

作为一个教师都会明白,教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

只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积少成多
在学生厌学的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没有时间去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
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能力,而是忙于教给学生结论,反复做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这样单一、被动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对硬灌入的知识很难提起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过于重视教学的结果,而应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常见的氧化剂和常见的还原剂”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是直接写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

这样不仅不好记,更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我在传授这个内容时非常注重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由易及难,积少成多。

常见的氧化剂:(以氧气为代表,比氧气的氧化性强的都可以称为强氧化剂)
生o2:kmno4、kclo3、h2o 2
类o2:cl 2
高价而易降的:
课本重点学习的:
常见的还原剂:
并让学生把这个方框放在一个课本显眼的空白的地方,且随着学习的进行,这个方框还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

就这样,先解释初中已经学过的几种氧化剂,学生就没有觉得那么难了,随着课程的进行,在离子反应时收录了fe3+cu
2+,在学习碱金属时收录了na2o2,在学习卤素的时
候又收录了f2、br2、i2、hclo,并通过氯气的制法解决了mno4-、h+、cl-不能共存的问题,在学习氧族元素时又收录了浓h2so4和o3,在学习氮族元素时又收录了浓硝酸和稀硝酸,并解决了fe3+h no3-不能共存的问题……在不断的收录当中,学生再也没有觉得那么难了,也没有觉得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是那么零碎了,并且在不断地累积当中得到了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补充收录也都是一次复习,就这样,到了高三,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氧化还原反应的那张大网织了起来。

3.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的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也无须避免,只要我们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以爱心为前提,讲究一定策略,并抓住教学心理,把握教育时机,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

利用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迅速捕获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以获得教学的主动权。

利用冷静理智的自制能力,迅速判断事情的性质,思考处理的办法,尽快安定课堂秩序,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导到正常的教学上来。

利用这些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做到既能使课堂“化险为夷”,又能使教学目标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3.1 借机施教,化解尴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
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学习状态等,及时地改变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临时变卦,从而顺应学情,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化学实验的成功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当实验失败时很多教师的做法是解释实验失败的原因,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有时解决的方法说不定还有更好的,例如我在银镜反应的教学时,我课前就明白银镜反应的成功率很低,如果在课堂上实验失败对学生的说服力就没有那么好了。

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分组实验。

教师和10个组的学生同时做银镜反应的实验,然后叫成功的小组做现象介绍,实验失败的组做原因分析。

这样一来可谓一箭三雕,一是教师的实验就算失败了也不影响教学的效果,二是学生可以在现象介绍和失败原因两方面”眼见为实”,三是本来容易失败的实验变成了最具说服力的实验。

3.2 随机调控,深化认识
随即调控,因势利导就是利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找出突发事件和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向课堂教学目标靠近。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常常出乎教师意料之外,但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于是教师以学生的回答为切入口,顺着学生的回答,以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

我在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冷不丁地说:“那
几个科学家的理论都是错误的,那电子云的理论会不会还是一个错误?”我当时一楞,但我明白,这个学生不是存心捣乱,相反这个学生有敢于怀疑权威的优秀品质。

说不定他未来会是那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

我微笑着说:“大家注意一下这些原子结构的模型,虽然他们的发现是由一个错误走进下一个错误,但是,他们离真理却更近了一步,这就是科学的伟大”。

令我更意想不到的是,因为我这么一句话,掌声雷动。

再下来,我用现代科技的发达来介绍电子云理论是利用光谱技术观察而得的,是目前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模型,但更完整的原子结构理论还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就这样,因为教师的教育机智,一个意外事件的处理不仅让我们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学生在科学态度方面得到了培养。

教育更应该注意细节,于细微处见功夫。

把课堂每个环节做细做精,效果上胜过我们言语上千万次的要求学生。

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卫民分册主编《新课程教学方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

[2]陈心忠.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
研究[j].化学教学
[3]韩晓芳,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浅谈高中化学实施分层
教学试验的体会,中学化学教学参
[3]蒋平,高中化学自主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化学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