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二.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学习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学习时数:两课时四. 学习过程(一).导语:旅游是一种时尚,。
在车马喧嚣之中,身心疲惫之时,我们要给心灵放一个假,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空间,用素净明澈的心静静地看外面的世界,谛听自然与心灵的物语。
今天试着共同走进他笔下的永州山水,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谛听他与自然的一段心灵独白。
(二).解题“始得”:初识初游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宴游:宴饮游乐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
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
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
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805年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
〈〈始得西山晏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四).文本研读1.给加点的字注音惴栗()施施而行()斫()茅筏()衽席()岈然()垤()攒蹙()觞()颢气()榛莽()2.词语小结古今异义词未始累积然后于是更披就向志一词多义为自余为戮人故为之文以志异始指异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1.疏通课文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2.文本解析(1)作者宴游几次?(2)先看第一次宴游,你感觉那时候柳宗元是什麽样子的?(快乐与否找出证据)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
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
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3)第二段作者凝神注视西山时心情如何?文中有几句专门描写西山的句子,请找出来。
西山的特点用哪个词表达最准确?你能用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4)面对这样的西山,柳宗元有什麽样的表现?(5)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6)作者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险奇的?(用柳宗元的《江雪》说明使用的手法)(7)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为什麽说这才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麽区别?)过程所见之山如何游山游后之感游览众山始得西山(8)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9)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
3.拓展探究作者此次西山之游,既领略了西山风景,又体悟了人生的至理,因此,山水不仅有自然的美,更有人文的美。
历代的人都热衷于走进自然山水,只因自然山水会深深影响着人的心灵。
试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自然给心灵的审美体验。
领略风情感染情绪体悟人生4.比较阅读本文与《小石潭记》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5.课后练习阅读下面课外文段,回答下列句子:钴钅母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钅母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不鱼粱。
粱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⑴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⑵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氵营氵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得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十,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雩、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若:;售:;或:;之:;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译:;(2)译:;3.回答问题:(4分)(1)文中哪些语句是描绘小丘美好景色的?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2)如何理解“今弃是州也”?为什么又要祝贺小丘终于被赏识?答: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走进了永州山水,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
永州山水对于柳宗元来说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亲切的知己。
永州山水之于柳宗元,正如黄州之于苏轼。
沉寂了千百年的永州山水由于柳宗元的到来而步入文学殿堂,身处逆境的柳宗元由于永州山水的存在而获得精神的慰藉,成就了文学上的辉煌。
答案要点注音词语小结未始:古,未尝;今,没有开始。
累积:古,重叠;今,积累。
然后:古,这样以后;今,转折连词。
于是:古,文本解析(1)。
两次,西山晏游和众山晏游。
(2)。
心情郁闷。
文中可做证据的句子如:“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去的那些地方都是高山、深林、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到那儿也不怎麽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不怎麽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3)专门描写西山的句子有:“则凡数州之土壤,┈不与培嵝为类”西山之“特立”:险(过、缘、斫、焚)高(皆在衽席之下)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独立(不与培嵝为类)(4)。
明确:民队这样的西山,他颓然就醉,乐不思归。
(5)明确:西山的高峻雄奇,特立不群吸引了作者。
(6)明确: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周的环境来进行衬托。
(7)明确:过程所见之山如何游山游后之感游览众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过、缘、斫、焚、攀缘(积极主动)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解脱)始得西山雄奇特立(境界开阔,眷恋不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从语言句式上比较:游览众山:用顶真句法,接字钩句,续续相生,传达“施施而行”的神韵。
始得西山: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势,体现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动迫切之情状,与前者迥然有异。
(8)。
明确:引出一种新的手法,比照映衬铺垫蓄势以未始之憾反衬始得之喜。
(9)。
第一次醉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第二次醉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
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10)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布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找到了他的路,也找到了力量与精神。
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4比较阅读《小石潭记》偏重于客观描写。
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2)由物及己,以“唐氏之弃地”又联想到自己的被弃,不禁悲从中来,愤从心发。
篇末庆贺小丘交上好运,它的奇妙终于有人发现,有人赏识。
这一方面是以乐言忧,借以发抒自己的不平,一方面忧中言乐,也包含着一种期待,表达了祈盼重新获用的渴望。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