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课件第1-2章
(二)转送及途中监护
1.根据不同的运输工具和伤病情摆好病人的体位,一般病人平卧 位,昏迷者头转向一侧,恶心、呕吐者应侧卧位,颅脑损伤、 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
2.抬担架途中,伤员头部在后,下肢在前,以利于观察病情。
3.脊柱骨折伤员运送途中,应将身体固定在硬板担架上。已确定 或疑有颈椎骨折要用颈托固定,尽量避免颠簸和摇动
脱鞋袜时先固定踝部,然后向下向前顺脚形脱去鞋袜。 5.迅速进行止血、包扎、止痛、止喘等初步急救措施。 6.维持循环功能,对心跳骤停者,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对严重心律失
常者进行抗心律失常处理。 7.维持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
通畅,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等。 8.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对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给予积极处理。
一、急救网络的组成
急救网络是实施急救的各专业组织与各种必要装备的 集合,由本地急救中心或急救指挥中心、各急救分站、各 级医院急诊科组成。
各组织层层呼应相接,其主要职责是从急危重症发生 之初就开始有组织地指挥、协调现场抢救;合理分诊、分 流转送、途中监护治疗及根据具体情况将病人转送至有关 医院的急诊科。
• 广义上讲包括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出事地点对伤病者的初步救护。广 义: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 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
• 狭义上专指急救机构医护人员提供的现场急救、转运及途中监护服务。 狭义: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 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第一节 急救护理概述
一、急救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南丁格尔的年代,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 率38名护士前往前线医院救护,使战伤士兵死亡率由42%。 这充分说明急救护理工作对提高伤病员的救护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急救护理进入了有抢救设备 配合的新阶段。
4. 途中严密监测病人呼吸、体温、脉搏、血压、意识、瞳孔、出 血等情况,对使用心电监测仪的病人进行持续心电监测。
5. 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如吸痰、吸氧、输液等措施。一旦出现 病情突变,应紧急救护,如气管切开、心脏电除颤等。
6.准确填写出诊、抢救、观察、监护有关记录,并做好对病人的 交接工作。
院前救护的“生存链”
造成明显限制。
5.社会性:以社会效益为主,体现公益性和政府的职能。
三. 院前急救机构的主要任务
1.对呼救病人的院前急救:这是院前急救主要的和经常性的工作。 2.突发意外事故、灾难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前急救:现场伤情
分类和紧急救护,做到合理分流转运。 3.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工作:特殊任务是指大型集会、重要会议、
二、现场救护要点
1.给予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做好家属的说服工作,为 抢救创造条件。
2.根据病情安置好病人的体位,如平卧位、侧卧位、半卧位或坐位。 3.对于需要静脉用药的病人,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选择静脉
留置针。 4.正确脱掉衣服和鞋袜,脱衣时应先健侧后患侧,必要时可以剪开衣服;
(1)轻度:病人神志清楚,能配合检查,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 体征正常,如一般挫伤、扭伤、擦伤等,标记为绿色。
(2)中度:病人伤情较重,但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如骨折、关节 脱位、挤压伤等,标记为黄色。
(3)重度:此类病人随时有生命危险,如窒息、心室颤动、大出血 等,必须立即处理,标记为红色。
(4)死亡:病人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标记为黑色。
急救护理
国际急救标志“生命之星”。
生命之星
生命之星(star of life)是急救医疗服 务体系(EMSS)的国际标志。蛇杖是医学 与健康的象征,六个角代表EMSS的六个 功能,即:发现、报告、反应、现场抢救 、运输途中监护和转至院内救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院前急救 第三章 医院急诊科 第四章 常用急救技术 第五章 重症监护 第六章 急性中毒救护 第七章 中暑、淹溺与触电救护 第八章 急症救护 第九章 灾难事故的现场救护
运动是否对称。
(5)腹部:观察腹部有无膨隆、创伤及出血,触摸腹部有无压痛、肌紧张 等。
(6)骨盆:检查骨盆有无外形改变,挤压有无疼痛,同时观察生殖器有无 损伤。
(7)四肢:观察四肢有无形态、运动异常,检查有无创伤、肿胀或压痛等。
2.伤员分类 有成批伤员出现时,应进行现场伤员分类,以利于 对伤员进行及时、有序、恰当的处理。按伤员的症状和体征可 以分四类,用绿、黄、红、黑不同颜色作为伤情的分类标记。
(二) 急诊科救护:院内救护。 图 (三) 危重症救护:院内ICU (intensive care unit)的监护和治疗。
图图图 (四)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高效率、高质量。 (五) 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第二节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 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 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 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 区别:有否公众参与。
第一节 概 述
一、我国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 二、院前急救的特点 三、院前急救机构的主要任务 四、院前急救的原则
一、我国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
1.北京市急救中心模式:指挥调度、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一条 龙,形成急救网络。
2.上海医疗救护中心模式: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独立运行 3.广州急救指挥中心模式:负责全市急救工作的总调度 4.重庆医疗急救中心模式:依托于一家或几家综合性医院 5.小城市的“三级急救网络”模式:I级急救点设在乡、镇卫生
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第二节 院前急救护理
•案例: 道路上突发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大客车与一辆货车相撞,
现场目击者立即展开抢救,发现已经有多人死伤,有人拨打了 “120”急救电话。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后,紧急派出救护 车辆和救护人员,携带急救器材和药物赶往事故现场。 •问题:
你作为一名随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救护人员,应该如何进行 急救工作?
三、搬运及转送
(一)搬运病人的要求
在现场救护过程中,需要把病人从危险环境搬移到安全位置, 从发病现场搬运到担架,从担架搬至救护车。 1.先做初步处理,如伤口止血、骨折固定、呼吸道阻塞清除后, 再搬运病人。 2.最好在人员、器材准备妥当时再搬运病人,避免因搬运者疲劳 或器材不当而发生滚落、摔伤等意外。 3.脊柱骨折者在搬运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脊柱平直,避免旋转和折 曲。 4.在火灾浓烟中搬运病人,应在离地面约30cm匍匐前行。
所,Ⅱ级急救站设在区卫生院,Ⅲ级急救中心设在城市的综合 性医院。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二、院前急救的特点
1.突发性:突发各种急症、创伤、中毒等事件,随机性大, 呼叫无时间限制。
2.紧迫性:病情急、时间急,必须做到紧急出动、紧急处 理、紧急转送,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
3.复杂性:涉及多科病种,病情程度各异。 4.艰难性:交通通道、现场环境、气候条件会对急救过程
EMSS 一体化(急救流程)
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
EMSS的发展方向—专业化
<<
<<
<<
【思考题】
1.急救护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2.什么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如何发挥其作用?
第二章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
•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者进入医院之前的救护,是急救医疗 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急救医学和急救护理发展迅速,以急救中心及急救站为 主体的院前急救网络也已经建成;各级医院设立了急诊科,开辟了“绿 色生命通道”。随着ICU的崛起,急救网络的日益完善,标志着我国急救 医疗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急救护理的范畴
(一) 院前急救:院外救护,包括现场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 护和运送等环节。 图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
一、现场评估与检伤分类
(一)现场评估
1. 病因及环境评估 快速评估事故、伤害及发病的原因,判断是 否存在对伤病者、救护者造成伤害的危险环境。
2.病情评估 (1)意识:通过呼唤病人、拍击肩部或指压人中,观察伤病者有无
反应,判断是否有意识存在。对婴儿可弹足跟或掐捏上臂,如 不出现啼哭,则表明意识丧失。 (2)瞳孔: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应。 (3)呼吸: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通过观察口鼻有无气流及胸腹部 有无起伏,来判断病人有无呼吸。 (4)循环:首先触摸桡动脉,如无触及,则应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 婴儿触摸肱动脉。
早期
早期
早期
早期
综合
救援通道 心肺复苏 心脏除颤 高级生命支持 监护治疗
【思考题】
1 .考察一下你所在城市的院前急救组织形式, 分析其利弊。
2. 为什么要进行现场伤员分类?各类病人怎 么处理?
1.先排险后施救 以保障伤病者和救护者的安全。 2.先重伤后轻。 3.先固定后搬运 防止搬运时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 4.急救与呼救并重 急救和呼救可分工进行;只有一人的情况
下,应先实施抢救,后在短时间内进行电话呼救。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在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伤病者病情,
1.承担急救站转送的和来诊的急、危、重症病人的 诊治、抢救和留院观察工作。
2.有些城市的医院急诊室同时承担急救站的任务。
(三)卫生院、社区服务站等组织的主要任务。
1.学习和掌握现场救护基本知识及技术操作。 2.区域内的创伤救护、防火、防毒知识的宣教。 3.出现急、危、重病人或意外灾害事故时,组织群 众现场自救、互救。
第一章 绪论
急救护理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抢救 成功率、促进病人的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 生命质量为目标,以现代医学和护理知识为基 础,研究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监护和科 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