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一、复习目标。
1、明确说明的对象和内容,抓住对象的特征。
2、理清说明的顺序,把握文章的结构。
3、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二、我回忆,我快乐。
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两类:()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3.说明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4、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递进式(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
)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三、考点及答题方法考点1:说明对象考查题型: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考点2:说明对象的特征(特点)题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对策: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题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考点3:理清说明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落实到说明文上,说明文结构的知识和能力演练点就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
说明文结构一般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解说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
考点4:理清说明顺序考查题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注意: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考点5:说明方法1.举例子:具体、真切的说明了……的……特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3.作比较:通过比较,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鲜明突出的强调了……的……特点。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6.下定义:准确严密的说明了……的本质特征。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让人一目了然,容易理解。
8.引资料:引用……,具体详实的说明……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常见题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常见题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常见题型3: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对策: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须从具体的语句和语言环境来综合考虑,实事求是地分析常用答题格式——本句采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考点6: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言准确的特征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考点7 标题的作用及拟定作用(1)点出说明对象;(2)概括特征;(3)引起阅读兴趣。
拟定(1)简洁(2)点出说明对象(3)概括特征(4)引起阅读兴趣题型:文章的标题能否改换或重新为文章拟定标题思路:紧扣三点作用和拟定的要求,拟定时点明说明对象及特征是最重要的。
把美国中央情报局吓一跳的民居①UFO-飞碟,大家都知道。
可民居像飞碟,那晓得的就不多了。
在什么地方呀?它就是位于我国福建省的永定客家土楼。
永定,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小城,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的客家土楼,就藏在这山旮旯里。
躲在深山人不知,又怎么会吓到美国中央情报人员呢?这还有一段让人发笑的趣事。
②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侦察卫星突然发现,中国闽西崇山峻岭间有几处像“远程导弹发射井”的建筑物,这下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都炸开了锅。
美国以为这又是中国研制出的什么新式武器。
因此,马上加强对该地区的侦察。
直到多年以后才搞明白,把人吓出一身冷汗的“导弹发射井”,其实是一种圆形的客家土楼。
美国人在感叹草木皆兵、虚惊一场的同时,也被这种令人震撼的民居建筑所深深折服。
③要说客家土楼,就得先说说客家人。
他们原是中原一带的汉民,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因为“群雄争中原,黎庶走南疆”,中原兵荒马乱,连年战事不断,民不聊生,所以许多老百姓被迫迁往当时的蛮夷之地南疆,辗转千万里来到此地。
由于是新移民,难免受到当地人的欺负,他们只得进入山区定居,这就是客家人的祖先。
④离乡背井,,历尽千辛万苦的客家人,深知团结互助,同心协力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把家建成一个大大的圆形或方形的城堡式建筑。
一来很多人住在一起,可以互相照应;二来也能够抵御野兽或土匪的袭击。
久而久之就形成现在的这种客家土楼建筑,其中最出名的还要数圆形土楼。
⑤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又似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圆形土楼以其独特的形状,特别的构造,成为土楼中的佼佼者。
这种巨大的园楼是园中有圆,一般由二、三圈组成,由内而外,环环相套。
最外圈的园楼高十几米,分为四层,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
中圈二层,有几十间客房,中间则是祖堂,作为居住在楼内几百号人举办婚丧宴请的公共场所。
最大的园楼光房间就有400多间,楼中还有水井、浴室、磨坊等公共设施。
⑥土楼的建造就地取材,用黄土掺上石灰,在加进红糖、糯米浆,以增加黏度,然后将他们垒筑起来,不是钢筋水泥胜似是钢筋水泥。
园楼的墙很厚,上端最窄处也有0.9米,这样,园楼不仅能防卫御敌,还冬暖夏凉。
圆的外形使它具有多项优点,比如圆形对风的阻力要比别的形状小得多,并且还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它不光通风好,采光也很不错。
先人们真是了不起,竟能造出如此科学又牢固的民居建筑!⑦圆形土楼里的民居众多,有些还互不相识。
当地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一次婚宴上,两个年轻女子同桌吃饭,都夸耀自己住得园楼大。
一个说自己的土楼房间多,一天住一间,一年也住不完。
另一个讲她住的楼大,大得住了600多人。
双方报出楼名后才发现,原来竟是同住一个土楼内,一个未出嫁住东楼,一个刚过门住西楼,所以,彼此还不认识。
⑧永定圆形客家土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考点一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思路:(1)明白说明文类型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2)如果是事物说明文相关位置找文中介绍的对象即可(3)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应是事理,即事理产生的原因、原理等2、永定圆形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思路:(1)寻找对土楼进行介绍的相关段落(2)明白每段的主要内容(3)分析首尾段,提炼要点考点二判断说明顺序3全文及第五段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思路:(1)分析顺序时首先寻找相关词语(2)如果不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就是逻辑顺序考点三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4第六段中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思路:先根据知识点判断属于何种说明方法,然后作答。
(注意:定要扣住特征来答)考点四品析语言(1)分析第五段中加点词语“飞碟”、“蘑菇”的表达效果。
思路:根据语境,联系知识点作答(2)第二段中加点词语指代什么?思路:根据语境作答,位置上从上一句或上一段中找。
(3 )第二段中“据说据说据说据说”能否去掉,为什么?思路:分析语境意,根据模式作答考点五说明文传说、故事或现象的作用7、有关“美国中央情报局被吓坏一事”能否删去?为什么?思路:联系语境,扣住关键词语作答考点六文章的结构8、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思路:说明文总的结构形式是总分式,要和局部的结构形式区分开。
考点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9 、客家人的祖先把家建成圆形的原因是什么?考点七标题的作用10、有人说本文题目太冗长,你认为呢?如果让你重新拟定,会怎么拟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