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
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
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
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
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
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
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
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
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
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
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
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是要知足常乐。
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
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
四是要培养兴趣。
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
五是要量力而行。
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
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
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着每一个人,从而引发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人在各种活动中要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
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当遇到考试失败、评奖落选等情况,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
与此同时,学校环境的变迁,学习、生活条件的变化,对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有的学生往往不能及时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过分严格,缺乏沟通,经常用高压加棍棒方式强迫孩子做事情,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失去了个性和棱角,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有的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子女独立性差,遇到困难就逃避,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有的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自流,缺乏适当的教育,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自以为是,缺少教养,很难适应集体生活;不少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常为生活而发愁,学费欠着,生活与心理负担过重,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庭贫困是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事实上,绝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家穷志不穷,刻苦学习,成绩优秀;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父母感情不合或离异等原因,容易产生心理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
第三,学习压力的影响。
有些学生对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一时难以适应,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挫折,难免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
有些学生在追求发展自我的过程中,由于能力有限,顾此失彼,往往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于是产生悲观失望、消极情绪。
有的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片面强调智育、专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少学生热衷于拿学分、拿奖学金,而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比较冷漠,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激情与动力,变得自我封闭。
第四,就业压力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
学生一进校就会思考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为了将来自己的出路,许多学生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自己个性的机会,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时间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各类证书的考试,以便将来增加就业的砝码。
就业压力的增大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第一,认知教育。
认知教育是使大学生了解认知的发展规律、特点及自身认知水平,帮助大学生客观而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第二,情感调适教育。
情感调适教育是使大学生了解人的情感、情绪发展变化的特点,掌握有效的调适手段,学会情绪的适度宣泄和放松,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失衡。
第三,意志力教育。
意志力是人所独具的心理现象。
通过意志力的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意志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确定明确的目标,提高意志行为水平,增强心理承受力,具备自觉、果断、坚持与自制的意志品质。
第四,人格教育。
通过人格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人格品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第五,人际关系教育。
人际关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方法,掌握一定的交往艺术,与人和睦相处,善于团结共事,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六,适应教育。
适应教育是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门科学。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运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受教育者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途径如下:首先,要形成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
一是高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中。
二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不应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看成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防范性教育。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所有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应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学生成才环境。
其次,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骨干教师队伍。
建立和完善心理教师的培训、考核、检查及资格认定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把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