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热点透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热点透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热点透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
摘 要: 本文在评述我国肉牛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我国肉牛发展的主要因素,重
点对 2008 年度我国肉牛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透析;并预测了我国未来肉牛产业的走势,
指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发展我国肉牛产业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肉牛产业;制约因素;热点透析;发展对策
1 我国肉牛产业现状
自农耕文明以来,我国的养牛业一直以役用为主、肉用为辅。直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期,
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才有了肉牛产业的概念和肉牛品种定向选育改良等一系列举
措。然而,肉牛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则是近 10 年的事情。据报导, 2007 年
底我国牛存栏量约 1.46 亿头,其中肉牛存栏量 1.06 亿头,出栏 4359.5 万头,牛肉总产
量达到 791 万 t ,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牛肉在全国肉类总产中的
比例提高到了 9.3 % [1] ; 2008 年,我国黄牛存栏 9000 多万头,牛存栏数仍居世界第
三位,但牛肉产量为 750 万 t ,较 2007 年下降 5% [2]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信
息监测统计, 2008 年初我国牛肉价格持续走高,在春节期间市场大宗价达到 29.5 元 /kg ,
比 2007 年同期上涨 11.1 元 /kg ,比最高价格涨 4.3 元 /kg ,之后的 10 个月始终保持
在 27~28 元 ∕kg 的历史高位 [3] 。与此同时,肉牛生产已由西北牧区向农业经济优势区域
转移,现已形成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中原(包括河南、山
东、山西、河北、安徽)、东北(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
川、重庆、西藏)四个肉牛产业带,且产销两旺,呈现出蓬勃生机。近年来,我国肉牛的饲
养方式正由放牧向全舍饲或舍牧结合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方向发展。在政府推动和龙头企
业拉动下,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
+专家+协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据我们调研统计, 2007 年底全国肉牛产业省级
以上的龙头企业已达 90 多家,肉牛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了 34.6 %,标志着我国肉牛生产
已具备产业化雏形。

近五年来,我国牛肉产量以平均每年 2.8 %左右的速度递增,牛肉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
四位 [4] ,肉牛产业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
牛产业事实上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
第三,但出口量不足国际牛肉贸易量的 1% [4] 。虽然我国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产业
起步晚、起点低,加之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以致肉牛产业的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明显落
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另外,肉牛产业发展的后劲也因近年来基础母牛的急剧
减少而面临严峻挑战 [5] 。

众所周知,我国肉牛缺乏专门化品种,且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因此牛肉产量低,优质高
档牛肉产量更低,致使全国每年都要拿出大量外汇进口大批高档牛肉。据报导 [5] , 2007
年我国进口的冷鲜、冻牛肉达 3639.27t ,金额 1419.87 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213.5% 和
66.3% 。高档牛肉在牛肉生产中所占比例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肉牛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
生产高档牛肉也是增加肉牛养殖效益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的高档牛肉还主要依赖进口。进口
高档牛肉价格平均都在 12000 美元 /t 左右,而我国出口的牛肉价格仅为 3321 美元 /t ,
差距可见一斑。

根据世界经济一般规律 [4] ,当一个国家人均 GDP 达到 1000 ~ 1500 美元时,就会出
现牛肉消费热的现象,而我国 2005 年人均 GDP 已经达到 1560 美元,超过了牛肉消费临
界限,到 2008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 2360 美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
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牛肉消费总量和牛肉价格逐年递增,表明我国已进入牛肉食品需求的
快速增长期。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肉牛养殖业的资金、物质
和技术投入,并制定有利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是要尽快出台保护基础母牛的政
策措施,以扶持和促进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要加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行产
业归口管理,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根据人均牛肉占有量、国际市场价格、品改潜力以及饲草资源等指标预测,肉牛业将成为
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强势产业。

加大对地方牛品种保护与开发的力度,加速我国地方黄牛品种的改良
加大宣传力度,为地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创造良好条件。肉牛主产区应根据各地方
黄牛品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种选育方案并加以积极实施。要对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
护和利用的综合技术进行研究,做到以保为主,保育结合,以育促保。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
的前提下,应根据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选育,把潜在的商业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并加以选育和
提高。

必要时应适当采用导入杂交和联合育种模式,积极研究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杂交
模式,稳步推进优质肉牛专门化品种的培育进程。要处理好有关地方品种的保护与改良的问
题,避免出现“杂交污染”。同时也要研究解决提高外来遗传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重点加强
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优秀种公牛引进与培育工作的力度,加强种公牛站和品种改良
中心(站、点)建设,提高良种培育与供种能力,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另外,加强母牛基
地建设是提高肉牛存栏量的根本措施,尤其要加强对杂交一代母牛的选留和保护力度,不断
巩固改良效果。 加强饲料饲草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养殖方式转变,鼓励规模养殖

利用当地的饲草饲料资源,用于养殖架子牛和空怀母牛,是降低养殖成本、发展节粮型肉
牛产业的基本途径。北方农区应充分利用冬闲田,大力推广种植牧草。在饲草资源丰富的地
区扶持肉牛养殖场(小区)建设饲料氨化、青贮相关设施,推广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地改良技术,
因地制宜的发展人工种草。

目前,我国肉牛生产的主产区已形成了“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以中小规模育肥场集
中育肥为辅”的肉牛饲养模式,但是我国养牛业依然是畜牧业发展中组织化程度较低的产业
之一。必须通过中介组织或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小农场与育肥场、屠宰厂、消费市场连接起
来,组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使我国的肉牛业稳步发展。建议各级政府和技术部门积极鼓励农
民转变肉牛养殖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规模养牛场、养牛小区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
营。着力培育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将其作为推动肉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引导建立“公司或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肉牛生产模式,提高肉牛生产专业化水平,推动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

4.5 加大肉牛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
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对肉牛育肥、饲料加工调制、人工种草、草场改良利用、屠宰加工、
质量监测与溯源等肉牛生产标准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肉牛产业的科技水平,充分
发挥综合效益,同时要不断强化技术支撑单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技术服务意识,根据养殖户
和加工企业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并将相关技术组装成套,通过
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等方式迅速加以推广。国家肉牛改良中心的启动运行以及国家现代肉牛
产业技术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会从技术层面有力地促进我国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