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以役用为主的牛逐渐退出劳动力的历史舞台,成为餐桌上大量消费的优质食品。
目前,牛肉消费需求强劲和牛肉供应短缺,导致价格迅速上涨。
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消费牛肉4.2 kg,牛肉消费量552.4万t,排世界26,存栏约6 500万头,牛肉产量554万t。
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年中国肉牛存栏数将下滑到2011年以下水平,至4 630万头,这大致相当于每28人一头肉牛,而美国是每11人一头。
国内牛肉供应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肉牛提供肉源不足的这一现状时,却忽略了奶牛这一有着巨大潜力的肉源的行业,在肉牛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奶公犊一向是中高档牛肉的生产原料,我国相对滞后,主要依赖进口,奶公犊的科学利用是弥补中高档牛肉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我国,奶公犊传统处理方式是出生后直接卖给药厂抽提血清,只有极少数用来育肥牛和小牛肉(小牛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肉类,一般主要来自于荷斯坦公犊牛)的生产,造成了牛肉资源的巨大浪费。
目前,牛肉供应短缺和奶业波动的现状,使奶公犊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政府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奶公犊牛产业将在未来中国传统乳业和肉类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相应的奶公犊牛饲料饲养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对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1 国外奶公犊牛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利用奶公犊牛生产高档小牛肉作为终端食品消费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据统计,欧盟有45%牛肉来自奶牛群,英国80%来自奶公犊与淘汰奶牛,美国30%来自奶牛,日本牛肉55%出自奶牛群,其中80.3%出自奶公犊(陈宁,2008)。
在西亚以色列等国肉牛产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国内肉用牛占16.1%,奶公犊牛和淘汰奶牛占45.7%,大约10%公犊牛出生后被转到育肥场,在6月龄、体重220 kg时出售(罗晓瑜,2012)。
小牛肉生产主要是以奶公犊牛利用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品种,如奶牛和肉牛杂交的后代、肉用牛专用品种安格斯和利木赞等。
1.1 欧盟小牛肉生产概况在欧盟,奶公犊牛主要用于生产高档小牛肉,前3位生产国分别是荷兰(150万头)、法国(140万头)和意大利(80万头)。
2008年欧洲共出栏580万头小犊牛用于高档小牛肉生产,共生产了806 000 t胴体,欧盟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6 kg小牛肉,最大的消费国家是法国(4.4 kg)和意大利(3.6 kg)。
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牛肉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其次是法国(Sans,2009)。
荷兰利用月龄6-8个月的奶公犊牛生产的高档小白牛肉占市场份额50%,其他50%来自淘汰奶牛肉和少量肉牛专用品种提供的牛肉(张越杰,2011)。
1.2 北美小牛肉生产概况在北美,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白牛肉仍然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概能够带来7 亿美元的收益,同时,小白牛肉生产相关的产业链,如犊牛和乳品加工副产物贸易等能够为美国奶牛业带来2.5 亿美元的收益。
美国小白牛肉生产地主要为印第安纳、密歇根、纽约、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辛等州,主要生产模式为家庭犊牛肥育场,每个家庭大约饲养250 头犊牛,他们购买体重约为100 磅(45 kg)的犊牛,主要为荷斯坦,饲养18~20 周,体重达到475~500 磅(215~227 kg)时屠宰。
2011年,加拿大1 235个农场饲养了235 037头奶公犊牛用于生产小牛肉,魁北克省占52%,安大略省占45%,其余3%来自内阿尔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其中,30%是全乳饲养生产小白牛肉,约5个月龄体重达到182~205 kg出栏屠宰;70%用于生产小红牛肉,经过6-7月龄体重达到272~319 kg出栏屠宰(Greter,2012)。
1.3 奶公犊牛的饲养和福利制度欧盟国家和北美等对小牛肉需求量较大的国家,其奶公犊牛生产利用已经专业化、研究系统化,形成了十分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
以欧盟和北美为代表的奶公犊牛生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日增重在屠宰日龄时普遍可以达到1.25 kg以上,各国农业部或生产协会都制定了一整套犊牛的饲养管理规范、屠宰标准、胴体和肉质评定。
奶公犊牛饲养的福利不仅仅体现在对饲养环境的要求上面,欧盟和北美等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奶公犊牛饲养标准细则,涵盖动物营养、疾病防治、动物行为和运输条件等要求。
以加拿大为例,其先后在1994和1998年出版了关于奶公犊牛饲养的实施细则和福利审查手册。
1.4 奶公犊牛屠宰分割北美肉类加工协会出版的肉类购买指南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出版的小牛肉的胴体和分割标准对小牛肉的屠宰分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包括分割部位名称、产品编号、各部位重量范围以及条形码等相关内容。
美国小牛肉质量等级依据梯形结构和肉质,主要包括:特级(Prime)、优级(Choice)、精选级(Select)、标准级(Standard)和实用级(Utility);产量等级:无。
加拿大现行犊牛胴体分级由加拿大食品检疫局(CFIA)制定,胴体重在180kg以下的犊牛肉根据肉色、肌肉度和脂肪覆盖度共分3等10级,为A1、A2、A3、A4、B1、B2、B3、B4、C1和C2。
欧盟犊牛肉分级标准主要有肌肉颜色、胴体形态和脂肪覆盖3个指标,肌肉颜色以分值作为评判标准,其中1-10是评判白牛肉,11-13评判粉牛肉。
胴体评判主要分为6级,针对肌肉组织的主观评定,包括S(Super-超级)、E (Excellent-优良)、U(Very good-非常好)、R(Good-好)、O(Fair-一般)、P(Poor-差),其中每一级又分为3级。
脂肪覆盖程度用数字1(Low-非常少)、2(Slight-少量)、3(Moderate-适中)、4(Fat-丰富)和5(Very Fat-非常丰富)表示,分值高则脂肪厚。
澳大利亚小牛肉按照热胴体重是否超过150 kg,分为轻型小牛肉和小牛肉两种,其中轻型小牛肉又具体分为不超过40 kg和不超过70 kg两种,小牛肉热胴体重70.1~150 kg。
按肉色分为V1、V2、V3、V4和V5。
其屠宰加工后的副产品,如脂肪和脂肪酸、肠、骨头、角和蹄等在医药、食品、化工和轻工纺织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2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现状2.1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方式我国奶牛品种主要是中国荷斯坦牛。
我国没有权威的奶公犊统计数据,如果按成年牛60%、繁殖率70%、繁殖后代性别比率50%及犊牛成活率95%的比率计算,奶公犊产量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97.5万头,2007年约298万多头。
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对2008和2009年全国奶公犊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奶公犊的利用途径是育肥和提炼血清。
曹兵海(2009)对全国范围内奶公犊牛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包括奶牛主产区的23个省(区)获得了395个样本(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其中有效样本192个,结果显示:1)奶公犊牛的肉用利用率为69%(其中育肥利用率为54%),抽提血清利用率为31%。
同时,还有部分犊牛出生后直接宰杀卖肉或卖给牛贩子等。
进入2013年,奶公犊牛饲养规模迅速增加。
以黑龙江省为例,现有奶牛养殖场、小区及养殖户出生后的奶公犊牛90%进入育肥生产领域,但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过30个月左右的饲养周期,体重达到500 kg左右时以育肥牛出售,终端产品牛肉没有细分。
2.2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水平目前,我国国内奶公犊牛生产水平非常落后,与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奶公犊牛生产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国也已经具备了奶公犊牛产业发展的基础。
2.2.1 拥有较大的奶牛生产群体据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统计,2011年全国奶牛存栏1 440万头,按此数据推算,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头以上的奶公犊牛产生。
2.2.2 生产技术体系初步完善我国在2007、2008年初步完成了奶牛和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各主要省市完成了首席科学家和实验站的设立,围绕奶公犊牛生产的相关科研试验已经陆续开展。
2.2.3 国家政策和资金政策方面,农业部在2003年第一轮《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等若干关于支持奶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资金方面,2008-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2013年,农业部加大对奶源建设的投入,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资金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
2.2.4 专业化企业2009年4月8日,神泽集团正式成立,是中国首家按照欧盟最高标准从事小牛肉一体化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以满足中国和欧洲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因此,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已经具备了市场需求,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完善的科研体系和产业化基础,起点较高。
3 肉牛产业发展的未来按我国农业部和欧盟专家对奶量分析的数字折算,到2030 年,中国能繁母牛存栏将达1 500万头以上,以每年60%繁殖率、85%成活率,其中50%是公犊牛计算,届时将有382.5万头奶公犊牛出生。
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奶牛资源,利用奶公犊牛进行牛肉生产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
3.1 良种繁育良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
目前,国内外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直接从DNA分子水平上反映种间差异,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组织等影响,稳定可靠,多态性好,因而在家畜育种中被广泛利用(李娜,2012)。
据统计,我国先后引进20余个肉牛品种,杂交改良牛约2 000万头,500 kg体重的育肥牛屠宰率58%~61%,净肉率48%~50%,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自主育成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3个肉牛新品种(牛志,2011)。
虽然我国牛品种很多,多年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国良种繁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主要肉牛品种育种思路不清晰,自主培育种牛机制不完善、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缺乏肉牛杂交改良规划等问题。
3.2 国家、行业标准饲养标准中肉牛营养需要是肉牛饲料配方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合理利用饲料、提高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和实现科学化饲养的基础(伊涛,2010)。
目前,主要有美国 NRC(2000)肉牛营养需要量、英国 ARC 肉牛饲养标准和法国 INRA 肉牛饲养标准、中国肉牛饲养标准(2004)、日本肉用牛饲养标准(2008)。
虽然现在肉牛生产可参考的饲养标准已经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内容,但是与生产实践的距离还是很远,特别是在基层养殖户中,有些养殖户甚至用肉鸡料饲喂育肥牛,因此,如何将饲养标准在肉牛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花大量时间进行推广,同时通过实践数据的反馈提高和修正饲养标准,如2009年英国更新饲养标准,对肉牛维持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都进行了大幅度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