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先秦时期【重点难点】宗法制、分封制、礼制及其相互关系和深远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阶段特征】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集权逐渐形成。
【基础知识梳理】一、分封制1. 概念:。
2. 目的:。
3.内容:①受封对象:;②诸侯国的义务:;③诸侯国的权利:;④形成的统治秩序:。
4. 积极作用:。
5. 弊端:诸侯国力量过强,易引起诸侯争霸,造成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1.目的:。
2. 特点:。
3. 影响:。
4.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三、礼乐制度1. 目的:。
2.实质:。
3. 作用: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1、政治变动的原因:(1)经济上;(2)政治上;(3)思想上;2、政治变动的表现:(1)地方行政制度上制度建立;(2)官僚制度上由政治向政治转变;(3)选官制度上由向转变;(4)阶级关系上阶层壮大;(5)治国方式上由向转变。
【重点突破】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这种制度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哪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6分)材料二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
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
这是为什么呢?(2)根据以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8分)材料三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3)材料二反映宗法制的重要社会影响是什么?2.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唐朝3.《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一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
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材料二“盖诸侯之于天子,尤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材料三 (西周)国家政权是由“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张荫麟《中国史纲》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拓展深化】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问题:你能说出宗法制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吗?(1)古代政治:(2)社会习俗:(3)思想观念:跟踪练习一、选择题1.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
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
请问,这道算数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2.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王室众星拱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C.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3.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
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4.《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 )A.兄终弟及的传统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财产继承的原则 D.任人唯才的要求5.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
”文中的“信念”源自( ) 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 B.分封制的影响C.由西周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 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6.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
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
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
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
”金庸的观点是(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
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材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2)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1讲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习题答案【重点突破】1、(1)答案:分封制;巩固了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拓展了疆域,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2)答案: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
(3)形成尊宗敬祖观念,有利于凝聚宗族,加强团结。
2、B 3、C【知识归纳】(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3)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拓展深化】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1、古代政治:①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②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宗族观念浓厚;③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①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②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
3、思想观念:①宗法观念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②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政治跟踪练习选择题:1——6 DCCBCB7、(1)答案: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2)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观点一: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观点二: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
浓浓的亲情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但是如果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治社会的一种障碍。
(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