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9年第1期(总第80期)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话语”(слово)凌建侯 中国人民大学 一、引言巴赫金(М.М.Б.Бахтин,1895—1975)是本世纪一位极具影响的思想家。

自60年代他的学术思想被介绍到法国开始,西方学界对他及其思想的研究热情始终有增无减。

特别是80年代初,美国也掀起了“巴赫金热”,其声势远远超过巴黎。

不仅有人为他著书立传,而且两年一度的“巴赫金学国际研讨会”已渡过8个生日,成立了“国际巴赫金学研究协会”,在白俄罗斯和英国定期出版巴赫金学专刊《Диалог・Карнавал・Хронотоп》与《Dialogue》。

至此,巴赫金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把它称作“特殊的人文科学”,将他本人归入下个千年思想家的行列。

勿庸置疑,巴赫金思想在本世纪最后25年里,已被推到了人文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心。

二、对话精神贯穿巴赫金整个学术遗产1)提起巴赫金的思想,了解者都说博大精深,因为他涉足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而且常常寥寥数语,却能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说有“点铁成金”①之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正因为巴赫金视野广博,又观点新颖,所以各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对之都有亲切之感,从其不同的理论中获得启发。

这一点,中外学界早已有了共识。

但巴赫金思想的过人之处,我们觉得并非仅用“博大精深”所能涵盖。

古今中外学问大而博者有之,观点见解颖异独到者有之,他们的思想并不全能“走运”,被人们称作“某某学”而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赫金是一部人文领域的“理论百科全书”。

然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对人的启迪毕竟有限,就象弗雷泽(Frazer)在《金枝)中为我们提供的那样。

他的魅力恰恰在于给人类学的研究拓宽了方法思路。

巴赫金同样如此。

他的著作读来震撼人心,因为他“意味着智慧而不是知识”②,意味着人文研究的对话主义视角与方法,而不仅是一整套的术语以及一些精辟的结论。

2)在最早的一篇长文《论行为哲学》中,巴赫金立足个人本位主义与个人直接面向社会的欧洲传统思想,且又有较大突破,主要表现在用动态的历史眼光看待个人,并在其身上引出道义责任,即赋予每个人的生活以道德的含义。

这里的道德不是普遍遵行的规范。

道德的普遍性只在于形式,即“我”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地承认自己实有的(дан2ный)唯一性,从而实现设定的(заданный)自我,“我”的生命因此不断获得完成。

巴赫金认为,个人的生活是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起35①②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

钱中文在“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此会于1998年5月11—1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上论及巴赫金符号理论时强调说,“巴赫金对符号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他阐述符号思想出语并不多,但点铁成金;见解独到而深刻,给你启发,给你思考的余地。

”责任的生活,因此他不能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能对自己唯一的生命抱漠然置之的态度。

用巴赫金的原话讲,就是“我”有义务以自己的行为积极负责地“参与自己统一而唯一的存在事件”。

但个人作为世界的价值中心,并不是独立自足的。

还有许许多多的“他人”外位于(вненаходимый)“我”,与“我”同时共存、平等相处。

实现自己存在的行为永远不会囿于自身,永远指向他人。

“世界需要我的异已性以使世界获得意义,我也需要根据他人来界定或创生我的自我。

”①这样,巴赫金的多元价值论,建立在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巴赫金的行为论到此并未结束。

审美世界的理论建构,作为巴赫金计划中的哲学巨帙———经验世界的建构、审美行为与审美道德、政治道德以及宗教道德共四部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他揭示人与人之间对话式的存在关系,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实例。

“生命……首先就体现着我与他人在价值上的对立”②。

那么价值的对立具体又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呢?寻找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以为帮助了巴赫金发现“人身上的人”,进而发现“我与他人”之间富有平等精神的价值关系———对话的存在方式。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明确提出:“存在,意味着对话式的交往。

”在审美活动中,这其实包含两层意思。

(1)审美主体(作家)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对话;(2)作家在艺术世界里的代言人———作者(作者形象、作者的声音)———与主人公、听者的对话。

这样,作家—创作者的存在,他的生命,就体现在由一个个活生生的话语表现出来的、作者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对话关系之中,并且通过完整作品中作者的声音即立场,最终使作家在现实的文化交际链上占得他人无法替代的一席之地。

这样,对话的存在方式便与话语直接联系了起来。

在话语中,巴赫金特别强调语调的作用。

蕴含独一无二的感情意志语调(экспрессив2но-волевойтон)的话语,是说话人用社会性符号对客观世界体验的理解,因此它本身就是负责的行为。

正是有了语调,有了包含其中的说者情志意图和价值立场,话语才获得了唯一的涵义(смысл)。

但是,独个的涵义不可能存在。

别的涵义,他人的话语,是它依托的目标。

“存在,意味着为他人和通过他人从而为我自己而存在。

”③这样,个人的存在问题也就可以转化为,如何在他人话语的世界里确立和实现自己的话语。

所以,“人的行为”就成了“潜在的文本(话语),它只有在自己时代的对话语境中得到理解(作为一方对语、一种涵义立场、一个动机体系)”④3)对人文学科来说,真理的探求与其说要获得А=А这种唯一权威的精确性,倒不如说为了达到认识的某种深度,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不断扩大和深化自己的理解。

有人也许要问,这不就成相对主义了吗?其实不然。

就经验的真实性与正确性而言,每个人都具有权威的一面。

巴赫金说,“既然我思想,那么就要思想得正确。

正确性(истин2ность)是思维的应分。

”⑤观察生活世界的方法,演绎道德事件的逻辑,它们的正确性是人类思维的要求。

但在人文领域,光有这个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文研究有其特殊的一面。

这里思考和认识的,是活生生的、有反应能力的自我与他人。

而每个人的视野都有局限性,至少不借助外力(如镜子)或他人,自己是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的。

这就产生了45①②③④⑤《Кфилософиипоступка》,с.84-85.同上,с.302.Бахтин《Эстетикасловесноготворчества》,М.,Искусство,1986г.с.330.Бахтин《Кфилософиипоступка》\《философияисоциологиянаукиитехники:ежегодник》,1984/1985гг.,М.,Наука,1986г.,с.122.克拉克,霍奎斯特:《米・米・巴赫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85页。

巴赫金提出的“外位”(вненаходимость)与“超视”(избытоквидения),即“我”所处位置外在于“他人”,因此“我”从自己的角度观察道德事件(生活世界),总会觉得要比“他人”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自成权威的观点也就成了唯一位置即独特视角的代名词。

这样的权威当然必须考虑到“他人”的权威。

所以,人文领域的权威需要对话思维来完善,在对话中不断深化与提高,不断推陈出新、产生新的权威,如此前进以至无穷,在长远时间(боль2шоевремя)里不断接近绝对真理、接近超受话人(нададресат)。

三、对话主义的现实意义带有浓厚人道主义色彩的“对话主义”,始终是巴赫金研究“人”及其存在的有力方法。

它打破了欧洲学术界“独白”的一统天下。

人们则希图借它引导当代人文研究进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对话主义思想之所以备受西方和俄国的青睐,除了巴赫金逆境中积极对话的学术追求令人感佩外,我们觉得,主要还因为这一思想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其他理论,强调文化的主体———人及其生活其中又对之负责的生活世界。

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积极对话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术思想,特别是哲学思想,向来都与现实紧密联系。

哲学思想包括宗教对现实的实际影响,从美、法、俄、中等国的革命乃至人们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的态度,从未间断过。

“那种认为哲学思想脱离现实生活的观点,本身就是……反现实的。

”①当今世界多极并存,已由冷战时的紧张对立,步入了以发展经济为主导的平等对话。

对话主义恰好顺应并推动了这一潮流。

(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的动力,但科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科技作为文化的三大领域(认知、艺术和伦理)之一,如果脱离我们的生活世界,就会变得孤傲不驯,“可以从恶,而不是向善,”②它的发展所引起的问题也常常会出乎人类的意料之外。

科学主义关注的是那个“不会说话的”科学世界,且把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带入生活世界,出现了生活世界中的科学世界观,并以此来诠释生活的全部。

后现代主义正是在现代科技与工业强劲发展的背景中兴起的。

人们向“科学”挑战,矛头指向的是科学主义世界观,而不是科学本身。

用巴赫金的话说,就是不能把科学的小世界(мирок)当成生活的大世界。

虽然科学理论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但它应该在自己的“领地”里发挥作用,不能越俎代庖,用理论的专门责任来取代生活的根本责任,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不要把职业道德与做人的原则混为一谈。

突出生活世界的根本性,强调把科学的专门责任纳入到生活的道德责任之中,通过对话的方式恢复人应有的尊严,这使得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对我们的时代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对话主义的核心概念———话语1)对话理论是巴赫金人文思想的核心,而“слово”则是这一理论的核心范畴。

巴赫金正是通过“слово”的内在对话性,最终揭示出个人行为的实现方式,进而则是整个道德的存在形态———平等对话。

巴赫金爱用“слово”,这一点从他的一系列著述中可以看出。

在他的许多重要著作中都经常出现该词,而且所指意义的跨度很大。

譬如,《言语体裁问题》一文中“слово”几乎都被用于语言学的单词之义,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中,有的地方用作术语,有的地方取用其他意义。

但作为术语的“слово”,在巴赫金的著作中有着特定的含义。

循着巴赫金思想发展的轨迹,我们对术55①②《Кфилософиипоступка》,с.86.麦基:《思想家》,三联书店,1992年,52页。

语“слово”有了这样的认识:它指具体个人的讲话或文字成品(包括口头和书面的),是其主体独一无二的社会性行为,体现其主体独特的思想意识,代表其主体与众不同的观点见解和价值立场,实现其主体唯一的存在涵义。

但当我们阅读《长篇小说的话语》以及巴赫金晚年写下的一些笔记或文本时,常常能体会到,在“слово”身上还暗含着体裁和真理的意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