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第32卷第3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M ay2000Vol.32No.3话语的对话性)))巴赫金研究概说北京大学凌建侯提要:在语言研究趋向交叉和以言语研究为主导的今天,巴赫金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话语理论,显示出/动人魅力0。
但在高潮迭起的巴赫金学术遗产的研究中,他的话语观往往只作为一个辅助的方面为研究者关注。
本文认为,巴赫金研究话语及其对话性,对其整个对话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他向当代语言(哲)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巴赫金、话语、对话[中图分类号]H0_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_0429(2000)03_0176_611当代语言(哲)学背景下的巴赫金考察语言可采用不同角度。
古代对语言的本体阐释,导致了名实论的争辩;语言起源、语言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语言学家等共同关注的课题;语言研究的语文学传统,为古书考订和训诂,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历史比较语言学是19世纪的语言学主流;洪堡特提出的/语言世界观0、/语言的创造性0等观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进一步探索(参见姚小平1995); /纯语言学0的研究肇始于索绪尔,其5普通语言学教程6为普通语言学确立了/真正的位置0(索绪尔1996:40)。
20世纪前半期,欧洲大陆的语言学研究主要传承洪堡特与索绪尔两大哲学)语言学流派。
自30年代中后期,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抛弃逻辑原子论,把目光转向日常语言,之后形成了日常语言哲学学派,这一学派在20世纪后半期极大地推动了语言学,特别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发展。
同样是在3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R.Firth)提出了在语境中研究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参见Coulthard 1977),这为话语分析和篇章语言学提供了最初的理论营养;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话语/语篇研究在同日常语言学派的相互呼应中确立起来。
这样,20世纪中叶以来,对语言的研究开始从语言自治的原则中摆脱出来,语言与使用者、与现实生活、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固有联系逐渐得到了恢复。
在上述背景中,巴赫金(1895)1975)作为语言哲学家显示出了学术个性。
他在研究语言的同时,把目光投向语言同生活、个性、人生、社会密不可分的联系。
巴赫金站在哲学高度考察言语活动,最早是在20年代中后期,时至今日,他的一些富有远见的观点,他关于符号的意识形态性、对话化杂语、言语交际的现实单位、言语体裁等问题的论述,在当代哲学、人类学、符号学、语言学、文艺学和文化史学等领域依然为人看重。
对巴赫金语言思想的迟到发现,使他的语言观带上了动人魅力,人们无不为其思想的前卫性和前瞻性所折服。
21/巴赫金热0及其研究现状巴赫金的语言观开始为学界重视,是在20世纪60年代。
一方面因为他的语言论、开放的意识形态符号思想,呼应了当时的学术氛围:语言学从对语言内部结构为主导的研究转向言语的研究。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巴赫金初版于1929年、在1963年修订再版为5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6的专著,以及1965年问世的5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6一书,其中独特的诗学、美学、语言学(在论陀氏的专著中巴赫金将自己的语言学理论称为超语言学)与文化学思想,在西方掀起了一股阐发巴赫金的热潮。
巴赫金的思想最先是在巴黎引起了结构主义者的热烈反响。
克利斯蒂娃(J.Kristeva)很快发表文章(1967),使法国学术界第一次知道巴赫金的名字。
之后她又陆续评注巴赫金的上述两部著作,并促成它们于1968至1970年间译成法文与英文出版。
自此,巴赫金本人开始被看作俄罗斯结构主义者与形式主义的开拓者与超越者,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
80年代初,/巴赫金热0的中心渐渐移向美国,其声势和影响远远超过巴黎的/轰动0。
不仅有人为巴赫金立传( ±¾±Âɶ¿¼À1983; Clark,H olquist1984),而且,巴赫金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并有定期的国际性学术活动: 1)两年一度举行/巴赫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0 (在耶路撒冷、曼彻斯特、莫斯科等地举办过8届);2)成立了/国际巴赫金学研究协会0;3)定期出版巴赫金学专刊5对话#时空体#狂欢6 (白俄罗斯)和5对话6(Dialogue)(英国);4)国外的一些高等院校开设巴赫金研究的课程。
我国学者最早对/巴赫金之谜0表露出兴趣,大约也是在80年代初。
但当时的译介(见夏仲翼1982;巴赫金1982)尚未引起整个学界关注。
直到80年代末,有关译著、论文、专著才开始大量出现。
如今,国内已有不少学人以不同形式采用或征引巴赫金的观点。
1993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主题为/巴赫金研究:中国与西方0的学术会议,讨论了对话理论、杂语问题以及狂欢理论对国内文学与文化理论界的影响和启发;1998年5月中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了我国首届/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0,并举行了中文版5巴赫金全集6的发行仪式。
目前国内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涉及(1)文化理论(如刘康1994、1995,夏忠宪1994、1995等);(2)美学思想(如王一川1994,周宪1997,钱中文1998等);(3)文艺和诗学理论(如张杰1992,董小英1994,彭克巽1999等)。
其中(3)较为人们所熟悉,尤其是复调理论, /是国内巴赫金研究者用力最勤,也是成绩最为卓著的研究领域0(李斌1998)。
甚至有人觉得,复调理论就是对话理论的/别名0,巴赫金的对话观只/适用于文学领域0(滕守尧1997:前言);或以为狂欢理论不适宜于分析中国的文学作品(陈燕遐1998)。
行为哲学、语言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少,能够见到的只是一些附带的散论(如李幼蒸1993,胡壮麟1994,刘康1995,钱中文1998,白春仁1998等)。
国外的资料表明,经过对巴赫金的几次/发现0,研究者对他的思想作出了越来越深入的阐释。
英国的巴赫金研究比较注重他的文化与文艺理论( ±Ç½º¿1995)。
俄罗斯语言界和哲学界在90年代以前一直不承认巴赫金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不仅没有论述他的语言哲学的专著,甚至作为权威辞书的5苏联百科辞典6(1980年版)对他的语言哲学思想也未作片言只语的评述,只是到了1995年5苏联哲学家辞典6中才有所论及。
但近十年来,俄罗斯本土对巴赫金的研究有后来居上之势,某些方面在深度上已超越俄罗斯国外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论及巴赫金思想时,多少都涉及他的语言哲学,而且认为他对语言的考察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言语,把话语作为/解剖0语言文化现象的核心范畴。
可是,尽管研究者们大都强调巴赫金话语思想的重要性,很少有人把话语理论本身独立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即使把/话语0视为独立的论题,也往往局限在某个侧面,达不到翔实的整体研究的要求。
笔者认为,/话语0是巴赫金提出的人文思维的载体,是通向/对话0主题的门径,所以,从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性哲学角度总体探究巴赫金的话语思想,对揭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
31巴氏学说的核心:话语及其对话性311话语对话性巴赫金在写于20年代初的5论行为哲学6中就使用过/ýÀ³À0(话语)这个概念,当时他只是附带论及,意在说明:人的具体的话语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行为。
在5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材料与形式问题6中,他考察了作品的布局形式,提出/产生出的话语,必是其肉体和精神的统一0(5全集61:363)。
这里肉体指言语形式,精神指具有某种立场的表意积极性。
在1927年的5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纲要6中作者认为,/任何具体的话语总是反映出它直接从中产生的那个与己关系最为密切的小小的社会事件)人们之间的交往、谈话0(5全集61:463)。
论陀氏的专著和5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6则已把话语当作核心范畴之一;特别是后一书,作者在批判索绪尔和洪堡特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话语理论。
以后他在对长篇小说、言语体裁、文化与人文科学方法论等的研究中,又发展了话语理论,使/话语0同/对话0一样处于显要地位。
所谓/话语0,原著有不同表达,如/ýÀ³À0, /³Íü±¹Í³±¿º¶0,/ͼÃÄ0,/´À³À¶¿º¶0。
其实指的对象是同一个,这在俄国学界已得到公认( À¿¶È¼±Ñ1995, ±Çĺ¿1986:¼À¾¶¿Ä. ÀɱÂÀ³±:422),巴赫金自己也侧面作过注释, (5全集64:345、407等)。
不过,/话语0在不同的语境中侧重不同,因与事物的不同方面相关联而具有复杂的边缘性。
巴赫金曾说:/我针对一个现象使用变通的多样的术语,采用多种角度,不指明中间环节而遥相呼应。
0(5全集64: 424)如果说/ͼÃÄ0(英译/tex t0,汉译/文本0)旨在突出话语的文化特征,/³Íü±¹Í³±¿º¶0(英译/utterance0)在于强调话语的语言学属性,那么/ýÀ³À0[英译/discourse0,有人在特定的地方也译作/word0(如Morson&Emerson1990: 70,159_162)]则包含了它们的所有内涵。
不论哪一种情况,/话语0都是指具体个人的言语成品,是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说话者(作者)的独一无二的行为,体现他(她,或群体)独特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立场,并且始终处于与其他人话语的交往之中。
话语及其对话本质,是巴赫金思想的一个基本命题,贯穿于巴赫金的整个学术遗产)从行为哲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文化学一直到人文科学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