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化学总复习配套课件:1专题讲座 化学计算中的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化学总复习配套课件:1专题讲座 化学计算中的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


菜 单
隐 藏
高考合物类计算的“简化方式”——平均值法
所谓平均值法就是一种将数学平均原理应用于化学计算中的一种解 题方法。它所依据的数学原理是:两个数Mr1和 Mr2(Mr1大于 Mr2)的算 术平均值 Mr 一定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只要求出平均值 Mr ,就可以 判断Mr1和Mr2的取值范围,或根据M1和 M2确定 M 的取值范围,再结合 山 东 题给条件即可迅速求出正确答案。常见的平均值有:求平均相对原子质 金 太 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浓度、平均含量、平均摩尔电子质量、平 阳 书 业 均组成等。 有 限 公 司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解析 设样品中含 NaHCO3x g, △ Na2CO3+ CO2↑+ H2O Δm(固 ) 2NaHCO3===== 2×84 xg 84 w1- w2 x= 31 则 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w1- x 84w2- 53w1 ×100%= ×100%。 w1 31w1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练习
4.向100 mL 1 mol·L-1的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后,将
所得的溶液蒸干得到5.8 g固体物质,则该固体的成分是( A.Na2SO3 B.NaHSO3 )
C.Na2SO3、NaHSO3
D.Na2SO3、NaOH
解析: 本题中反应后得到的物质只可能有 Na2SO3 、 NaHSO3 、 Na2SO3+ NaHSO3、 Na2SO3+ NaOH四种情况,其中只有 Na2SO3或只
② 10[KHC2O4·H2C2O4] + 8KMnO4 + 17H2SO4===8MnSO4 +
9K2SO4+40CO2↑+32H2O A.0.008 889 B.0.080 00
C.0.120 0
D.0.240 0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解析:设 KHC2O4· H2C2O4· 2H2O的物质的量为 n1,需 NaOH溶液的 体积为 3V,则需 KMnO4溶液的体积为 V, KMnO4溶液的浓度为 c2。 根据 10[KHC2O4· H2C2O4]+ 8KMnO4+ 17H2SO4===8MnSO4+ 9K2SO4+ 40CO2↑+ 32H2O得关系式: 10[KHC2O4· H2C2O4]~ 8KMnO4~ 30NaOH 10 mol n1 由关系式可得 10× V× c2 0.100 0×3V n1= = , 8 3 则 c2= 0.080 00 mol· L- 1, 故 B项正确。 答案:B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解析:设原混合气共9 L,则含N2、O2、CO2各3 L,反应后气体
减少1 L, 由2CO2+2Na2O2===2Na2CO3+O2 ΔV
2L
1L
1L
知反应时消耗CO2 2 L,生成O2 1 L, 故N2、O2、CO2体积比为3∶4∶1。
6.72 L-5.04 L=1.68 L。
答案:A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2.等物质的量的N2、O2、CO2混合气体通过Na2O2后,体积变为 原体积的 ( ) A.3∶ 4∶1 C.6∶ 7∶3 B.3∶3∶2 D.6∶ 9∶0 8 (同温同压 ),这时混合气体中N2、O2、CO2物质的量之比为 9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题型三
极限思维的妙用:极值法
极值法是采用极限思维方式解决一些模糊问题的解题技巧。它是
将题目假设为问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 物和生成物的值,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求得正确结论。极值法可以将
某些复杂的难以分析清楚的化学问题假设为极值问题,使解题过程简
答案:A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1)极值法解题的基本思路: ①把可逆反应假设成向左或向右的完全反应。 ②把混合物假设成纯净物。 ③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 (2)极值法解题的关键: 紧扣题设的可能趋势,选好极端假设的落脚点。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w(CaCO3)= 25aV0V2 %。 WV1
答案 A
V0 2.5aV2×10 × mol×100 g· mol- 1 V1 Wg
-3
× 100%=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练习 3 . 一 定 体 积 的 KMnO4 溶 液 能 氧 化 一 定 质 量 的 KHC2O4·H2C2O4·2H2O。若用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中和相同 质 量 的 KHC2O4·H2C2O4·2H2O , 所 需 NaOH 溶 液 的 体 积 恰 好 为 KMnO4溶液的3倍,则KMnO4溶液的浓度(mol·L-1)为( 提示:①H2C2O4是二元弱酸, )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8 mol V× c2
30 mol 0.100 0 mol· L- 1×3V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解题关键:应用有关化学方程式或原子守恒规律找出物质变化过 程中已知量与待求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即找准关系式)。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有 NaHSO3时计算比较简单,故可先分别假设所得固体中只有 Na2SO3
或NaHSO3。 答案:D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5.(2015年烟台质检)在(NH4)2Fe(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 100 mL 1
mol/L的Ba(OH)2溶液,把所得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的固体质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题型二 解答连续反应类计算题的捷径:关系式法
多步连续反应计算的特征是化学反应原理中多个反应连续发生, 起始物与目标物之间存在定量关系。解题时应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依据方程式找出连续反应的过程中不同反应步骤之间反应物、
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关系,最后确定已知物和目标产物之间的物质的量 的关系,列出计算式求解,从而简化运算过程。
答案 A
106
62 (w1- w2)g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练习
1.标准状况下,6.72 L NO2通入水后,收集到5.04 L气体,则被
氧化的NO2的体积是( A.1.68 L ) B.2.52 L
C.0.56 L
D.1.12 L
解析: 由于 3NO2 + H2O===2HNO3 + NO ,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 出体积差量部分就是被氧化的那一部分,所以被氧化的 NO2的体积是
- 2+ 淀:C2O 2 4 +Ca ===CaC 2O4↓。过滤出CaC2O4后,用稀H2SO4溶解:
CaC2O4+ H2SO4===H2C2O4+CaSO4,再用蒸馏水稀释溶液至 V0 mL,
-1
山 取出 V1 mL,用a mol· L 的酸性KMnO4溶液进行滴定,此时发生反 东 金 - + 2+ 应:2MnO 4 + 5H2C2O4+ 6H ===2Mn +10CO2↑+8H2O。若达到滴 太 阳 -1 定终点时消耗a mol· L 的酸性 KMnO4溶液 V2 mL,则样品中CaCO3的 书 业 质量分数为( ) 有 限 25aV0V2 25aV1V2 25aV1V0 25aV2 公 A. % B. % C. % D. % WV1 WV0 WV2 W 司
专题讲座一
化学计算中的基本技
能和数学思想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题型一
“差量法”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妙用
1.所谓“差量”就是指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某种物理量之和 (始 态量)与同一状态下生成物的相同物理量之和(终态量)的差, 这种物理 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气体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效 应等。 2.使用差量法的注意事项 (1)所选用差值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即“上下一致, 左右相当”。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C.V=33.6n(1-x)
D.11.2n<V≤22.4n
菜 单
隐 藏
高考总复习
课 作 时 业
化学
思路点拨
Na、Al混合物中没有具体指明Na、Al的物质的量,且
二者相对量的多少与 H2O反应后产生H2的量有关,故需要采用极值法 来确定 V的范围,根据题意求出两个端值,则实际值介于两个端值之
间。
解析 据题意金属钠的物质的量为 nx mol, Al的物质的量为 n(1- x) mol,产生的 H2是溶液中的 H+获得Na、 Al失去的电子而生成的,根据 nx+ 3n1- x 得失电子守恒可得产生 H2的物质的量= 2 mol,根据反应 山 东 金 2Na+ 2H2O===2NaOH+ H2↑、 2Al+ 2NaOH+ 2H2O===2NaAlO2+ 太 阳 3H2↑和题中 “金属没有剩余”可知 n(Na)≥ n(Al),即 0.5 ≤x< 1。当 x 书 业 = 1时,产生 H2的物质的量为 0.5n mol,即 11.2n L;当 x= 0.5时,产生 有 限 H2的物质的量为 n mol,即 22.4n L,故产生 H2的体积的取值范围为11.2n 公 司 < V≤22.4n,故选项D正确。 答案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