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学经典案例分析:可口可乐的红色诱惑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7-28 09:25 共1462人浏览[大] [中] [小]可口可乐的红色诱惑2003年,原可口可乐营销总监塞尔希奥·齐曼写了《首席营销官的忠告》。
从齐曼的书中我看到了可口可乐品牌的另一面,就是一个品牌的成功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一瓶水可以卖一个世纪之久,齐曼强调你一定要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从经营到管理,除了广告,上到总裁下到门卫和工厂的墙壁、地毯、烟灰缸、垃圾桶,几乎企业所有的要素都可以用来传播。
可口可乐品牌的成功得益于它的定位策略和持久统一的传播策略。
从上个世纪开始,可口可乐在全球分销和特许经营的国家已将近达200个国家,并成为历年全世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
1886年诞生于美国亚特兰大的可口可乐以其独特的瓶型和红色的饼型标志,从1915年揭开了它永远的可口可乐的广告序幕,并将美国文化兼容并蓄于各国不同的市场环境之中,成为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最具有全球价值观的经典品牌。
百年品牌历史的可口可乐给人们留下的不仅是产品本身,除了它畅销全球的辉煌和神秘的配方让世人瞩目之外,其实,它的广告创意同样也是很精彩的。
当然,作为国际性品牌,可口可乐的成功之道在于其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的成功,广告只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可口可乐上百年里广告创意的发展变化历程中最值得我们可以借鉴的一点是:当你的产品品质保持不变时,你的广告创意源泉可以从产品的包装和色彩中不断挖掘。
创意策略1、西瓜里面找创意用产品本身物理的型状作为创意要素一直是众多品牌采取的策略,可口可乐在这方面的做法已经成为后来其它产品模仿的对象。
最初以独特瓶型而进入市场之后就建立了品牌独特的市场定位,如何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寻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将产品外在与内在统一起来,图一的创意给了最好的说明。
西瓜本来和可口可乐是没有天然联系的,但是,当你看到可乐的瓶型被镌刻在西瓜上时,不由自主你会在产品和西瓜之间产生一种联想,西瓜的形象被转化成了可乐饮料的天然功效,而可乐品质由西瓜给予了最好的注释,产品诉求尽在不言之中。
并且,鲜红的瓜瓤和油绿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的巧妙运用让我们领会到创意除了图形还有别的。
2、为了你红色似乎是可口可乐永恒的创意。
图二的创意和图一同出一辙,只不过是风格不同而已。
整个画面依然是沿袭了传统可乐的色彩,画面很单纯地将两个英文单词(FOR YOU)艺术处理之后变成了一个躺倒的可口可乐瓶子,而且,这两个英文单词组成整个创意的核心和文案,翻译成中文就是:为了你。
与此相对应的,另一广告是将英文ALWAYS设计成了一个可口可乐的瓶型(图三),自然这个词出自于“永远的可口可乐”这句广告语。
创意很简洁,把英文和瓶型、色彩三者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广告创意,并且与可口可乐的定位一脉相承。
所以,当产品本身相对不变时,如何用最简洁的创意将产品的个性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以提升原有品牌的市场竞争地位,这是最见广告公司专业功力的。
3、天地茫茫,唯见可乐用旷野公路边的一间小卖店诉求其品牌的跨国特征,依然是红色的标志。
小店(图四)门口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水果在招揽生意,可乐在哪里,仔细看,可乐红色的包装箱很含蓄地也摆在水果的下面。
静默的画面天地苍莽,远方一望无际的山峦、眼前弯曲的石阶、简陋的店面和那遮风挡雨铁皮屋顶,让人遐想无限。
生命、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这里组合成为可口可乐品牌的全部,你无法从这一创意中剔除掉大自然和可口可乐唇齿相依相依的关系。
右边红色的色块中写着这样一段文案:去到喜马拉雅山的丘陵地带、、、、、尼加拉瓜海岸、、、、、去文明的发祥地,如果您愿意,可口可乐将在那里等候您?全球性品牌的风范和人文主义式的关怀不言而喻。
这则广告是其系列创意之一,它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品牌的价值观,与以往可口可乐强调的活力、激情、年轻富有生命力的创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我的可乐哪里去了?幽默广告向来是西方品牌屡试不爽的招法。
洒满阳光的沙滩上一只可爱的企鹅躲在躺椅后面偷偷地在喝别人的可口可乐(图五),而那位男士显得很困惑:噫,我刚才放在这里饮料被谁拿走了?炎热的海滩上出现了企鹅,自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再加上人格化的企鹅形象,戏剧性的场景赋予了可口可乐品牌一个可亲可近的形象。
该创意的诉求诣在强调夏日饮用可口可乐可以带给你冰凉、清新的感觉。
产品功效如何,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企鹅憨态可拘地在沙滩上偷饮别人的可乐,那一定是可口可乐能给它带来仿佛身处南极的感觉,才使它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也可以安然无恙。
讲到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对比或者反思。
实际上,所谓大品牌特别是常规性消费品品牌,更需要将创意与消费者的生活紧密融合为一体,寓品牌于幽默、轻松和欢笑之中,大可不必端起架子或者将自己摆在改变民族和社会使命的高度,让人感觉可笑或高不可攀。
尤其是眼下刚刚在成长之中的中国品牌,摆脱创意一脸严肃和沉重的面孔,可能是我们向可口可乐吸取的有益之处。
5、“消渴栓”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创意的灵感和要素,可口可乐的这则广告(图六)又证实了优秀的创意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的杰作。
马路边司空见惯的消火栓为什么可以拿来做广告?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是二者都以红色为自己的代表色,红色的消火栓与可口可乐红色的标志相映成趣;二是在街道随处可见的消火栓预示着可口可乐市场覆盖面的宽广;三是消火栓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与可口可乐解渴消热特质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鲜红的消火栓两水口出处也加了类似可口可乐瓶盖模样的东西,让人更对消火栓产生了直接的联想。
两者除了在色彩方面有相关性之外,更为主要的还在于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相似之处,这就是创意的绝妙之笔。
追求品牌与创意之间的神似是广告创意的终极,因为形似是很容易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模仿和过时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品牌大多数还停留在追求形式主义式的广告创意阶段,我们要走的品牌创意之路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创意元素先从产品定位和包装寻找基本要素,其次,再从广告语和文字造型方面取构思;第三,不要忘记色彩。
可口可乐的红色和瓶子经常被用来做创意的表现要素,不过,每次这个要素的表现形式都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了西瓜、企鹅和消防栓,很多水果、动物和与消防有关的东西都曾被可口可乐用过,如海豹、消防车等,不知道你想到了没有。
品牌学案例例分析报告成败“喜之郎” 成败“喜之郎”案列分析成败“喜之郎” 一、案例描述创立于1993 年的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以40 万元起家,进入果冻产业,以其专业的果冻布丁企业形象和凌厉的广告攻势,成为行业领导者。
从1998 年开始,喜之郎便逐渐垄断市场在高峰时期,喜之郎曾占有70%的市场份额。
目前其生产规模和销售量均已跃居全球第一,年销售额已达15 亿元以上。
1985 年,国内出现了首家果冻生产厂——天津长城食品厂。
1986 年,深圳市琼胶工业公司以“老二”的身份也推出了SAA 牌果冻。
从1990 年起,全国各地的果冻生产厂家开始大批涌现,家庭果冻作坊遍地开花。
喜之郎的创始人李永军敏感地意识到了果冻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兄弟李永良、李永魁一起筹集了40 万元资金,进入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果冻产业。
初创的喜之郎避开了果冻市场的启蒙时期,选择了在市场的高速成长期进入,搭上了便车。
众所周知,果冻的技术含量很低,其行业进入门槛也低。
在1996 年以前,这个行业还处于“混战的战国时代”,当时的金娃、喜之郎、SAA 东鹏、深宝等品牌难分高下。
在竞争激烈的果冻市场如何才能树立行业权威地位?喜之郎提出了“果冻布丁喜之郎”的口号,从1996 年起,喜之郎率先在中央台投放巨额广告,来不断强化这一概念,在产品和行业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联想。
喜之郎每年仅在广告上的投入就近1 亿元,近90%的预算全都投放在电视媒体上,平面媒体上几乎见不到喜之郎的广告,公关促销活动也少之又少。
一直以来,儿童都是果冻的消费主力。
因此一开始,喜之郎的广告画面就是用儿童作形象代言人,我们可能至今都还记得那个“兹”地一声把那水灵灵的果冻吸进嘴里的胖乎乎的小男孩形象,那些男孩、女孩们一起练习芭蕾与柔道的场面。
在“芭蕾篇”和“柔道篇”中,喜之郎的卡通形象和男孩、女孩们一起练习芭蓄与柔道,形式不仅表现了孩子们的童趣,也体现了喜之郎所代表的儿童健康、快乐的形象。
喜之郎那个戴着棒球帽的卡通形象,无疑就是儿童的化身,在广告中,喜之郎采取了“让卡通活起来”的策略,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儿童的关注。
凭借着这些秘密武器,喜之郎一路高歌,攻城掠地,俨然成为行业领袖。
正如大多数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一样,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多元化发展道路。
目前除了喜之郎外,还有水晶之恋、美智子、美能多等品牌。
继喜之郎之后推出的“水晶之恋”,仍是果冻产品,虽然针对的目标群不再是儿童,而是情侣,但实际上与喜之郎存在诸多雷同之处。
喜之郎在儿童市场站稳之后,又推出了“喜之郎Cici”,实际上将喜之郎由儿童品牌扩张到成人品牌。
喜之郎请那英做广告,也是希望借此打动成人市场。
思考讨论:归纳出“喜之郎”品牌管理的优缺点各是什么?二、案例分析与结论(一)喜之郎品牌战略分析在食品行业,喜之郎品牌创造了一个传奇。
1993 年以40 万元在深圳起家,2001 年就把销售额做到15 亿,市场占有率高达83%,比第二品牌领先80%,荣登全球最大果冻生产企业宝座,喜之郎也成为所在行业果冻布丁的代名词。
只此一点,就足以让喜之郎的品牌故事成为市场营销的典范。
纵观喜之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喜之郎的发展之路就是成功实施品牌战略之路。
1.成功之处成功之处(1)成功策略)1)恰逢其时的市场进入时机2)果冻布丁一“喜之郎” 3)专业化的儿童果冻形象4)亲情化的品牌传播策略(2)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定位当时果冻行业作为一个产业的概念尚未被消费者认知,较之饮料、奶制品等传统食品行业尚微不足道。
加上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的特点,又使得这个行业永远不乏竞争者,竞争日益白热化。
而此时的喜之郎仍是鲜为人知的地方性品牌。
针对此行业现状及自身能力的再评估,喜之郎创始人李永军认识到要售卖的已不是产品,而是品牌,光有知名度不能成为真正的第一品牌,消费者只有认同你的品牌主张,才会对品牌产生好感并发展为忠诚。
为此他提出喜之郎是全国性的大众品牌,并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将销售产品转换成销售品牌。
将销售产品转换成销售品牌,是喜之郎的高明之处。
这是因为,高度的品牌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大量的竞争优势。
由于消费者的品牌知晓度和忠诚度很高,公司可以节省大量的市场营销费用;因为消费者愿意购买企业的产品,所以在与分销商和零售商的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由于品牌代表的可觉察质量高,企业可为产品制定比竞争者高的价格;由于品牌代表着很高的信誉,企业很容易地进行品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