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功四经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
內功經第一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

前任後督,行氣滾滾。

井池雙穴,了勁循循。

千變萬化,不離乎本。

得其奧妙,方歎無垠。

龜尾升氣,丹田練神。

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

頭正而起,肩平而順。

胸出而閉,
背平而正。

足堅而穩,膝屈而伸。

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

氣調而勻,勁鬆而緊。

緩緩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

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內收丹田,氣之歸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聲。

下收穀道,上提玉樓。

或坐或立,吸氣於喉。

發意送下,漸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齊舉。

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

通、透、穿、貼、鬆、悍、合、堅。

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 勁之絡也;曰鬆,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

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

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鬆肩以出勁。

折天柱以下氣,瞻合骨以立門。

橫勁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

五氣朝元,周而復始。

四肢元首,收納甚妙。

(練神練氣,返本還元。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頭足上下,交接如神。

靜生光芒,
動則飛騰。

(氣勝形隨,意勁神同。

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

)勁訣既詳,下言調氣。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
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於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
自前胸升於耳後,漸升於泥丸百會穴;降氣時,
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夹脊,透至前心,沉於丹田。

丹田氣足,自能復於尾閭,達於夹脊,上升泥丸。

周而復始,從乎天地循環之理也。

納卦經第二
頭頸效法乎乾,取其剛堅純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

肩背宜於鬆活,是以巽順之意。

襠胯又宜措緊,
須現兌澤之情。

胸欲練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動莫測。

坎離為水火之象,水濟火,火濟水。

心腎為水火之臟,水宜升,火宜降。

神運經第三
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

固形氣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
故形氣成為盛而能縱橫,精神足而能飛騰。

內功十二大力,訣云:
底練穩步如山,堅膝屈腿如柱,襠胯內外湊齊,胸背剛柔相濟,頭顱正直撞敵,三門堅肩貼背,二門橫肘豎肘,
穿骨破彼之勁,堅骨掛彼之下,內掠敵彼之裏,外格敵彼之外,撩攻全局若一。

地龍經第四
地龍真經,利在底攻。

全身練地,固強精神。

伸可成曲,住也能行。

曲成伏虎,伸成騰龍。

行住無跡,曲伸潛蹤。

身堅似鐵,法密如籠。

翻猛虎豹,轉疾隼鷹。

倒分前後,
左右分明。

前攻用掌,二三門同。

後攻用足,踵膝通用。

遠則追擊,近則接迎。

大胯着地,側身局成。

仰則若坐,尻尾單憑;高低任意,遠近縱橫。

《內功四經》註解
一、內功經
註解
【原文】內功之傳,脈絡甚真。

【註解】
內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脈絡,脈絡不真,勉強用之,無益有損。

【原文】前任後督,行氣滾滾。

任脈起於承漿,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陰高骨而止。

督脈起於脊尾盡處,正直上行夾脊背過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此二脈前後行氣滾滾者,久而用之氣來之盛也。

【原文】井池雙穴,發勁循循。

【註解】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頭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頭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發勁之穴也。

用功之時,
不可過於猛烈,須以從容為之,循循者,以漸而入之意也。

【原文】千變萬化,不離其本;得其奧妙,方歎無垠。

【註解】
本者自然之真氣也,此總言內功之奧妙,千頭萬緒難以盡窮,而其要旨總不離乎自然之真氣也,學人正要嘗未有奧妙者。

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後歎其奧妙無窮也。

【原文】龜尾升氣,丹田練神。

【註解】
龜尾者,尻骨盡頭處也,用力向上翻起,則真氣自然上升矣。

丹田者,臍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時,
存想真氣元神藏於此處,而神煉矣。

此皆神化之機,
可以意會想悟,不可形跡推求也。

【原文】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註解】
小腹正中為氣海,額上正中為天心穴,言真氣既下,
自然威光滿面,誠中形外之驗也。

【原文】既明脈絡,須觀格式。

【註解】
格式者,入門一定之規也。

承上文言,既明脈絡,
以後必須知周身一定之格式也,格式不知,脈絡之言亦空談矣。

【原文】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背平而正,胸出而閉。

【註解】
正頭以壯滿面之神,順肩以活兩背之勢,出胸以足周身之威,
此上部之格式。

然正頭須提項來,順肩須四面平正,
不可略有歪斜,胸雖出而有收斂之意,此式中之真竅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原文】足堅而穩,膝曲而伸;襠深而藏,肋開而張。

【註解】
步雖有上下,而足必須極力堅固穩住,不可搖動;膝之為功,外曲內直,言其勢雖曲而必用意伸之;前陰向後極力縮起,自然深藏也;兩肋骨縫俱要極力開張,以合出肋之勢。

【原文】氣調而勻,勁松而緊。

【註解】
用功之時,氣如抽絲,自鼻出入方不損傷髒氣,
此氣之所以必用勻也,調之者出入之息也。

勁必先松以用緊也,唯其松之極,故能緊之至也。

故以松用緊,非以緊使松也。

【原文】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有丹田,
氣之歸宿。

【註解】
承上文言氣調而勻,發明用氣法,吸入呼出,勿使有聲可聞,此調氣之法也。

提之者存想真氣上升至頂也,
下者升氣後真氣落下也;伏者真氣深藏於內,
意想真氣漸收漸小,墜于丹田,如龍之蟄,如虎之臥,
潛伏不動也。

【原文】
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立或坐,吸氣於喉;以意送下,
漸沉至底。

【註解】
承上文言下氣之法也。

谷道者,後陰也,收之者,懼氣之泄也 ;玉樓者,耳後高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氣無阻礙也。

不拘坐立用氣,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氣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腎也。

氣雖入丹田,
用意時必存想真氣沉至底之勢方妙。

【原文】升有升路,脇骨齊舉;降有降所,俞口氣路。

【註解】
此言真氣升降之經路也,升時自兩肋骨縫而升,故須極力開張
,向上舉之,自然得竅。

降時必自背脊俞口穴而入,
透前心方得氣之真路。

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數之第七節便是。

以上为气窍
以下为劲诀
【原文】
既明氣竅,再釋勁訣。

通、透、穿、貼、松、汗、合、堅,
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遞也;
【註解】
承上文言,勁松而緊,言練氣之法也。

通透言自此至彼往來無礙,“柔軟”之意為之。

【原文】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

【註解】
穿貼者,橫豎連絡之謂也,橫絡為貼,豎連為穿,
屬陽伸筋拔力,以剛堅凝結之意謂也。

【原文】曰松,勁之渙也。

曰汗,勁之萃也。

【註解】
松者柔之甚,軟之極,養精蓄銳之意也。

汗者剛之甚,健之極,氣血結收之謂也。

松如繩之系,汗如冰之結,
二者有交互相濟之道,蓋柔能濟剛,剛能濟柔也。

【原文】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能也。

【註解】
合者,周身骨節合而為一也;堅者,橫豎之謂也,
此視穿貼二勁更進一層。

以下为劲诀步法
【原文】
按肩以練步,逼胯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
【註解】
此下步之真竅也。

人皆煉步,而不知煉步之竅,在於按肩也。

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勁沉至足底湧泉穴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