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从古希腊开始的代表美学家和其具体观念,对美的评价,分类,理解一、从精神意识中探究美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1、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或“美是理式”说)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大希庇阿斯篇》A、美根源于美的理念即美本身B、理念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C、美的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

现实事物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2、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理念也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须显现,与现象,与有限的感性形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评价:美的定义颠倒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见解包含了辩证法思想1、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2、肯定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美的3、康德的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含有目的性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认知(知)《实践理性批判》意识(意)《判断力批判》美学(情)康德的哲学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因此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定义4、克罗齐(1866~1952)“美是直觉即表现”说(经验描述)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美的根据在于心灵,他说:“美不是物的事实,它不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心灵作用与食物而产生的直觉。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中探讨美的根源(唯物主义美学)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美在食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说认为一般不能脱离“个体”单独存在,认为美在感性事物本身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美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2、达芬奇(1432~1519)的美是事物“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他在《画论》中指出,美不是来自神二是来自人,来自客观现实生活,美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比例和谐。

他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3、荷加兹(1679~1764)的美的六条原则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他认为美在事物的线条,色彩,形式等因素。

4、博克(1729~1797)的美的七种性质他认为食物的这些特质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色,肌肉的松弛,而获得愉快感受5、狄德罗(1713~1784)的“美在关系说”他在《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中,提出“美是关系”的论点,他认为美在事物的客观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由人加给对象的,而是事物本质或事物之间的“实在关系”他把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三)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本质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的“美是生活”说(《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一、“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二、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而生活便具有上述特点进步意义:1、批判了以黑格尔美学在德国主要以费肖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观点,肯定了美和美学范畴的客观性。

2、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肯定了生活是美的母体,定出了美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后人从生活领域去深刻揭示美的本质3、美是生活的命题,也体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对沙皇俄国腐朽生活不满和强烈要求改革的愿望和美学参与社会批判社会的功能缺陷:1、对美和生活的理解是从人文主义出发2、在分析美的本质时缺少辩证法。

中国现代美学学派1、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美定位于主观意识)【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论美学:蔡仪(基本美学思路建立在反映论原则上)【客观典型】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4、实践美学: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审美三要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应当是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谈美书简》、李泽厚:《美的历程》什么是美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美学研究对象及看法西方美学研究对象主要有四种看法:(1)把美学的对象看作美【柏拉图:美学的沉思对象是“美”;鲍姆加登:美学便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

】(2)把美学的对象看做艺术【普洛丁:美学应当以艺术为思考对象。

黑格尔:美学应是艺术哲学】(3)把美学的对象看作人的审美心理、感受、意识【里普斯:移情说;布洛:心理距离;康德“鉴赏判断”;弗洛伊德“无意识”转移,升华;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萨特“想象”】(4)把美学的对象扩大到世界现象的全体【尼采:艺术的形而上学可以对世界和生存作本体性思考。

海德格尔:美学和艺术的存在之道,体现全世界现象为美学对象的取向。

】中国当代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看法:(1)主张以美为对象,美学是关于美的学科(2)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3)主张美学走19世纪以来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美学的路向(4)主张美学把对象定位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上。

代表人物研究对象:柏拉图研究:美(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黑格尔研究:艺术;里普斯、布洛、康德研究:人的审美心理、感受、意识;海德格尔研究:世界现象的全体美学属于什么学科及其研究方法人文科学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审美活动的发生理论一、模仿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最先提出,亚里士多德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

主张审美(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评价: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关系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模仿说坚持了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的思想立场。

但将审美发生,美的起源归结为人的自然本能,从根本上抹杀了人类审美发生的真正原因。

二、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首先提出。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詹乔佛雷泽以及美学家卢卡契等人支持。

认为审美起源于原始人的巫术与图腾崇拜活动。

评价:原始巫术,图腾崇拜与原始审美(艺术)活动之间的联系,对人类审美(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就巫术与图腾崇拜的发生本身来讲,只是在人类劳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实用形式感向审美形式感过渡的一个环节,不是人类审美发生的最终根源。

三、性本能说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人赞成。

达尔文认为:美是一切生命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的基础是对异性的关注与对性的追求。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一切是审美及艺术创造,都源于人类自身的性本能。

评价:此说强调了审美发生中的内在生理,心理因素的作用。

但人类审美发生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拓展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说明审美发生的生物性基础,抹杀社会性内容,忽视社会根源的探讨。

四、游戏说德国美学家康德提出,并为席勒和斯宾塞所发展,席勒是其重要的理论代表。

认为在游戏冲动过程中,人摆脱了单纯的实用需要,转入一种审美的需要。

首先,揭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关系,其次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但忽视了动物游戏和人类游戏的区别和游戏得以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五、劳动起源说普列汉诺夫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提出审美起源于人类产生劳动的观点。

评价(1)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

(2)劳动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现象构成的要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审美现象的发生领域:自然、社会、艺术什么叫审美形态指人类历史上形式的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审美价值形态和存在状态。

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西方美学核心的审美形态及其特征内涵悲剧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的悲剧理论基础,《诗学》中认为:(1)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2)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3)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只有情节有安排,一定更能产生悲剧效果,情节乃悲剧的基础。

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的最著名的人物,他用“冲突”概念包括亚里士多德的“情节”“行动”“人物性格”,他认为悲剧冲突决定着悲剧情节和悲剧人物性格,这就更明确地把矛盾运动和辩证置于悲剧理论的中心位置悲剧冲突,黑格尔从其绝对理念的哲学称呼发,把悲剧性冲突视为两种理念:亦即两种伦理力量的必然性冲突。

(1)矛盾冲突的双方作为两种伦理观念的体现,都是合理的,但各自为实现其伦理观念而损害对方,因而又都是片面的。

悲剧正是这种双方各自片面性的矛盾冲突的结果,它具有必然性(而非偶然性)(2)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根源于矛盾双方的片面性,而这一结局又导致对片面性的否定,通过否定片面性而达到新的肯定,从而悲剧结局最终获得了统一性和克服了片面性,在黑格尔看来,全面性就是正义性,因而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的胜利。

冲突的双方都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片面的一面,必然导致双方最终都遭受痛苦和毁灭最大贡献:把辩证法运用到对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例如:以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安提戈涅》为例,国王与安提戈涅的冲突就是国法与家法之间的伦理力量的矛盾冲突,这两种伦理力量都是合理而片面的。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认为悲剧的诞生是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的结合,即日神阿波罗精神代表梦境状态、造型艺术的静态和酒神迪奥尼索斯精神代表迷醉状态、音乐艺术的振奋。

尼采认为,希腊人并非无端产生出他们的悲剧。

希腊悲剧是对人生痛苦与邪恶的一种敏锐认识,悲剧就是正视死亡,焦虑,罪行,恐惧与绝望。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恩格斯指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基本特征:(1)悲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征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在主客观条件限制下所遭受的失败与伤害。

(2)从人类总体进程看,人的本质力量的失败是局部而短暂的,悲剧并不改革人类光明的前景.(3)所谓失败或伤害是指在人的本质力量展开过程中,主体被客体所击倒,符合人类本质发展的目的性愿望被严重的现实所否定。

(4)悲剧主人公的失败带有历史的必然性.(5)悲剧具有人文学科固有的正面价值规范性悲剧的分类:西方美学史上把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社会悲剧,崇高崇高的内涵: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

西方最早指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郎吉努斯《论崇高》,主要是论风格的崇高,即修辞学上的宏伟十八世纪,对崇高的向往,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权威的为崇高竖起了旗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