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对科举制的改革与贡献
教育技术学本科班1401 141505039 朱燕妮【摘要】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对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字】武则天科举制贡献
武则天以政治家的气魄,临朝称帝,在政治、经挤、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别开武周政权一派新的景象,赢得了史家“政宏贞观、治启开元”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传奇又伟大的历史人物。
在这些令人瞩目的改革和创新中,最能充分反映武周政治特点的:一是选拔新人,二是提倡改革和创新,三是任用酷吏、推行高压的刑政来改变高祖、太宗以来的统治思想和政治结构。
而关联三者因果,保证实行“武周.革命”建立武周政权。
并取得实效的,是大力提倡科举、推行科举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一)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型。
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做常科,由皇帝颁布诏书临时举行的考试叫做制科。
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字、明法、明算等等五十多种科目是常设的科目。
其中不被人们重视的是明算、明字、明法这些科目。
俊士等这些科目不经常举行,而在唐朝初期秀才这一科目要求非常高,后来慢慢地废弃了。
所以,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就成了明经、进士这两个科目(进士考的是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的是时务策与经义,前面这个比较困难,后者的则相对容易)。
进士科得第非常困难,所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在当时流传非常广泛。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三十岁考过了明经这一科目,别人觉得你都这么老了,还没有什么成绩,如果你五十岁考进了进士,那就不得了了,人们却觉得你这是年纪轻轻,大有可为。
由此可以知道进士科得第的难度。
但是武则天却大大提高了如此难考不受人欢迎的进士科的地位。
原因有二个,一是因为武则天自己喜欢写诗写文章,所以呢,对于文人她有兴趣,于
是她就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
这是一个理由,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利于选拔人才。
明经科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典记忆,需要非常熟悉甚至背诵儒家经典,那家里必须得有经典。
一般普通老百姓家里藏书少得可怜,而世家子弟则是不同,所以这种考试大大偏向于世家子弟。
而进士科考的是文才,这固然是需要知识的积累,但更多靠的是天赋灵气。
很多寒门小户家里没有什么书,但子弟们靠着天分和灵气,也可以在进士科中崭露头角。
相对而言,进士科更具有公平性。
这样,选拔人才的范围就更广了。
(二)充分发挥制举的作用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之外,还有一种考试叫制科。
制科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不定期的科举考试。
在书上有记载的唐代制科的科目大概就有一百多种,比如说宏词博学科、邦国文经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等。
多种多样,方方面面。
不仅仅有白身,即一般平民百姓参加制科,也包括有出身的和有官职在身的人参加制科。
考生可以找别人为他举荐,也可以毛遂自荐。
自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的时候可以达两千多人,少的时候也有一千多人,但是“所收百才有一”。
也就是说,虽然是百里挑一,但一次制试也可以选拔出10—20个人才来。
考试主要是考策论,也涉及经史和诗赋。
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
加官进爵,一飞冲天,即是如此。
武则天平均一年半举行一次制举,其频率远远高于唐朝的其他皇帝。
制举的好处有三。
其一,制举的题目是由皇帝所出,常常是国家现实热点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有效地考察了考生的行政能力。
其二,制举的考生范围广,不仅平民可以考,现任官员也可以考,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激发了考生的积极性。
其三,是制举考试见效快,如果参加常科考试,不管是考中了明经了还是考中进士了,那还得接受一次选拔,制举就不一样了,只要通过了,马上就能当上官,那等于说发现了人才,就可以立刻投入使用,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
另外,武则天在制举中尤其重视殿试。
武则天为了缩短和考生的距离,亲自主持殿试。
唐朝的第一次殿试规模不大,是在显庆四年(659年),由唐高宗亲自主持的。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马上就要称帝了,她为了收买人心,亲自主持殿试,各地精英闻声而来,在洛阳云集,考生数量达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好几天。
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深刻到以至于《资治通鉴》
直接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说殿试是武则天一手开创的。
(三)开创武举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兴盛,军人的地位却慢慢下降了,三卫(亲卫、勋卫和诩卫)在唐朝初期曾经是被人人羡慕、升迁快捷无比的美差,却变成了“历年不迁,士大夫亦耻为之”的职位。
唐朝初期制定的给立军功者的赏格就是勋官,但到武则天时代,求勋官的人越来越多,而征战则相对而言要少得多了,所以百姓发觉求取勋官越来越困难,很是辛苦,因此老百姓们都“不愿征行”了。
在公元702年的时候,武则天召令天下各个州县有练习武艺的人,每年准许明经进士举送。
头一次把武科放在和明经、进士两科相等的地位上。
那年的正月十七日,武则天命令兵部主管武举。
考生包括六品以下的文武官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勋官子弟,年纪已经满18岁并且已经交纳十三年“品子课钱”的人。
考试的内容一共有七个项目: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举重(翘关)。
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被录取。
身材魁梧、应对详明、有勇有谋的甚至可以成为统帅的举子。
如果是文职官员则录取身高在六尺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强大勇猛并且能够统帅部队的人。
凡是触犯命令的人,还有工商的孩子子、州县衙门的小吏,不可以参加考试。
从此打破了只有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们才能考进士的限制,为学习武艺的人开辟了考进士的道路,体现了武则天大力推广科举并以此来选拔人才的政策方针。
此外,武则天做了两方面的工作来增加可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一方面,人们互相推荐和自我推荐受到武则天的推崇。
武则天在垂拱元年(685年)颁下诏书,鼓励人们自我举荐,无论是文武九品以上的官员或者平民老百姓都可以自我举荐。
另外,武则天铸造的主要是为了告密之用的铜匦的青色格子却专门用来接受自荐信件。
这种方法后来导致了官职不够用,于是新增了一些官职。
第二方面,武则天开展试官制度。
何谓试官呢?只要是毛遂自荐上来的人,或者别人推荐上来的人,为了看他行不行,有没有能力,就先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试一试他究竟有没有能力。
他要行就接着当,不行那就杀头,给别人腾位。
这虽然残酷,但毕竟使一些优秀的人才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总之,武则天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面向社会选拔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委以重
任,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但凡可以“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一律量才使用。
这些社会精英促成了武周时期的繁荣,同时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好了人才储备。
二.结论
武则天一生之所以成功,在于她能知人善任,广收人才。
从广义上说,一是处于从贞观之治走向开元盛世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时代需要孕育出大量的人才,特别是施政治国的人才;二是因为一般普通地主登上历史舞台,人数极多,力量巨大,参政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这是帮助武则天实现夺权称帝的目的的最好的力量。
三是在当时的条件背景下,也只有通过科举的制举、特举和殿试,才能提高选拔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相对而言比较公平地选拔人才,为朝廷引进大批的新鲜血液。
武则天就是通过改革和创新科举制度这一途径,赢得了一大批良将名臣,才开辟出“政弘贞观、治启开元”的武周王朝,被称为“贞观遗风”,她自己也得以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明君,流芳百世。
参考文献
【1】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谢兰荣,中外教育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07
【3】耿澄,论武则天时期的科举制,经营管理者,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