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李烨《难忘的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看到老师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场面,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习本组课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述内容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一步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如何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呢?回顾课堂,我感觉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有几点:一、诗歌导入,激发情感。
在导入入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
因此,上课伊始,我首先朗诵了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乡愁》,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接着让学生在《思乡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齐朗诵这首《乡愁》,其目的是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感情,引导他们初步感受台湾人民那赤诚的思乡思国之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
二、读中感悟,提升情感。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是全文的中心句。
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的场景是不同。
我组织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读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获得收获——初读,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基调,初步感受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再读,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主要的语言信息,通过品味语言,感知语言,让孩子们明白台湾人民对祖国那种深深而浓郁的爱;深读,学会联系前后深入思考,在品读中体验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情;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不仅向孩子们传授了良好的阅读方法,更激发了孩子们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
在孩子们一次比一次好的朗读中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随着我与学生共同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三、诗歌结尾,情感升华即将结束时,我再次引入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七子之歌——台湾》,运用多媒体播放艺术家陈铎的朗诵视频,学生欣赏着诗歌,在诗歌中回顾全课内容,品味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带给他们的独特感受,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四、重视评价,调动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使用评价语言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评价,应该是一束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关爱和呵护,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真诚地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堂课上,我努力秉承这一理念,充分发挥以评价促朗读的作用。
课堂上我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和朗读,改变了以往经常用到的“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等略显贫乏的评价语,而采用了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评价语鼓励他们。
如:有学生朗读得特别好,我用惊喜的语气肯定他:“读得太好了,你有很好的朗读素养,坚持下去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朗读专家啊!”学生脸上洋溢着激动与喜悦。
有学生朗读时不够流利,我充分肯定他:“你最后这一句读得很有感情,就是有些紧张,前面读得稍微快了一点,还不够清晰流利,再来一次好吗?”在我的鼓励下,这个孩子朗读了三次,第三次读得很好,我真心赞叹:“你读得一次比一次好,那种爱国之情在你的朗读中一次比一次强烈,真不错。
”整堂课,我努力做到关注、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感受,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越来越高,情感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回顾整节课,我还是感觉十分遗憾:1、上课的时间拖延了。
主要原因就是虽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对学生感情的激发上了,却又没把握好学生感情发展的尺度,没有见好就收,耽误了教学时间,影响到了后面的教学内容。
2、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缺乏充分说明,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3、有些问题的指向性还不够清晰、准确,影响了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如初读与再读时我的问题较简单,都是要求学生读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说出自己的体会。
这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孩子来说可能难度不大,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看来提问不仅要精,更要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这些遗憾其实也折射出自己的不足:教学艺术缺乏“自然”,缺乏坚实的思想支撑。
作为老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具备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应该学会大胆取舍。
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学习与提高。
篇二: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张花菊学习这课时,我从“这课为什么难忘?”入手,让学生学习课文。
然后从“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体会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让我真真切切明白“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有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能环环相扣。
设计中还突出了读的作用,使学生在反复的读中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
特别是背景资料的介绍上,我将背景资料与歌曲《我的中国心》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渲染气氛,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上完这课后,我局的还有不足的地方,如若把台湾的情况让孩子们了解的深入一些,也许孩子们更能理解作者听到,看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时为什么那么激动和感动。
再一点是,老师的课堂语言非常地重要,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如:“日本人统治台湾50年了,台湾人民深受日本人的压治,现在好不容易学中文了,所以刚开始学习时很吃力。
回想起1937年一1945年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的杀、掠、抢,尤其是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可以想象,占领台湾50年里,台湾人民的苦难之深。
日本经济侵略,人权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逼着他们学日文。
50年,现在终于“光复”了,他们的心情怎能不激动?虽然吃力,但他们是那样认真。
那样我觉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三: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东关小学耿会英《难忘的一课》所在的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何利用本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呢?在上这一堂课的时候,我着力体现以下几点:1、能够正确诠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具体是怎样写,怎样表达的。
如:“火热”“真挚”等词语的精当之处。
又如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品味,通过朗读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这便是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获得收获——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的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
在课堂中,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随着我与学生共同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时,我的情感不能自禁。
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读,使学生受到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虽然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学生体会到了台湾师生以及作者那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也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体,即: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学习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我总结为以下几点:1、整堂课几乎全部是在按教师的预设走下来,没有促进学生的有效性生成,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以体现。
2、主线把握不到位,三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老师引导不到位,学生不能感悟到三次情感的变化。
3、上课的时间拖延了。
主要原因就是虽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对学生感情的激发上了,但是对教材把握不到位,没有及时收回。
耽误了时间。
这其实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学艺术缺乏“自然”,缺乏坚实的思想支撑。
4、没有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单一,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支离破碎,没有整体感,缺乏对文章由部分到整体的感悟。
学生读的不透,读的不熟,所以学生的课堂收获不大。
5、课堂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激情,课堂显得呆板,学生显得被动。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具备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应该学会大胆取舍。
我最大的弱点就在缺乏坚实的教育理论作奠基,平时对教材教法研究不到位,缺乏理论学习,所以在自己的课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只浮在表层,而无法深入浅出地用教材。
这制约着我的教学水平无法提高。
今天这节课,我又感觉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痛下决心,一定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篇四:《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难忘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阅读课。
回顾课堂,谈谈自己的感受:一、激趣导入,在歌曲中感受爱国之情上课伊始,我首先给同学们观看了台湾的光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中国人民那赤诚的爱国之情。
这种初感,为下面的深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紧抓“感情”主线,读中感悟。
为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决定抛开烦琐的讲,而是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
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厚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的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这样的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再回眸整节课,我还有很多遗憾:1、时间拖延了。
主要原因就是虽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对学生感情的激发上了,却又没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以至于没有见好就收,耽误了时间。
这其实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学艺术缺乏“自然”,缺乏坚实的思想支撑。
2、没有领悟语文“工具性”的含义。
在对课文的理解过程中,只重视情感,却完全忽略了对重点“字”、“词”、“句”的提炼。
应该换个角度,从重点字、词、句中去抓情感,而不是脱离工具空谈感情。
3、忽视了学生主体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我抛出来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对此,我感觉是我最失败的地方。
纠其原因是:(1)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明白文本自身的作用。
(2)也是第一次接触高年级的教材,心里没底,对学生的把握不准,对学生不敢大胆地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