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心法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
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
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
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
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
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
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
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
”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
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
”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
”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
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
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
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
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
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心法的实质是意念。
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
心意无形,无形则灵。
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
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
理念指导心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
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
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
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
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
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
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
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
说到心意,必及心神。
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
神意相随,皆藏慧心。
精气神是人体内的物质精粹,是不同晶式的生命能量,生命康寿的生机能源。
所以,人称这生命“三元”又谓生命“三宝”,又谓生命“三药”。
以至成为太极功夫、一切造化的根本着眼点和着心处。
而神则是三元中的最高精华,生命灵能,是三元突出代表。
所以,传统认为,天赋其神与道同晶,乃生命“三元”的“元中之元”,“三宝”中的“宝中之宝”,又是“万物之灵”的灵根。
此即李派太极神功观念的要由所在。
真功源于心,真法出于意,意含念,念含意,意念混一。
意是圆化,念是直射,圆中藏方,应规合矩。
意念无影无踪玄秘于心,妙应太极自然法度。
意隐于心,无形无象,变幻莫测,故古人称此心法又谓“玄机妙法”,“万能之法”,故“真太极”也因此而成名。
随着曲低而高,由粗而精的功夫升晋,心法之意随之也反映了“练无生有”又“化有归无”的“生化返”变化。
于是,心法之意也就有了“幻意”和“真意”概念的分别。
幻意为后天有为之意。
太极拳功的有为阶段,随形就势,随法应理的诚心用意即“有意”,幻意的真实感知是主动用意,是“敬心诚意”之意,“专心用意”之意,是实实在在的“有意”。
但恰因这“有意”才蒋人有为有作的后天之意,才成为“有始终”、“不久长”、“不周全”的“短暂”和“有限”。
既然有“有”就有“有限”,有“有限”就有“有量”,也就不能周全太极“循环无端”的无量天然。
那么,这“不久常”也就落人“无常”之境。
无常为“幻”,“幻意”也因此而得名。
故说“有意之意为幻意”。
由于幻意的缺陷和不周,短暂和无常,所以说,幻意从属于太极但未全应太极,它从属于自然但未尽合自然。
真意出自自然。
自然本无意,无意是真意。
真意应太极,太极是先天;真意是真机,真机是自然。
真意,意满十方,自然周全,不期自转,循环无端。
唯有真意才相对地相应了太极天机及其无限真常。
真意真机是真常生机。
所以,人即使入睡,但呼吸、循环、消化、代谢、畅经,等等全盘生机也是照常存在,生命照常不息。
无知无欲的幼儿也全现了活泼可爱,自然天真。
真意是真机,真机是真常。
这真意才是“真太极”的真真所在。
如果说后天幻意层次低级,可却是先天真意的生发根基。
幻意活现真意自潜,幻意炼无,真意自出。
此即后天功夫到,先天自然生。
正所谓“炼尽后天即先天”。
先天真意出于后天功夫,是幻意化有归无的长期功果,甚至是一生全身心投入,艰苦努力,后天造化的功夫过程。
所以,先人告诫:“真意好,真意妙,越是妄求越不到。
”幻意有意有为,功用有限,多用于动盘(也包括静盘有为功法)修炼,强化生机,强化肌体,利在修命。
真意,无意无为,功用无限,多用于静盘性功修炼,含蓄能量,壮大能源,利在修性。
这样借命修性,借性修命,性命归一,颐养天年。
二、心法功用“天有太极,人有心意”,没有心意,休成太极。
这是心意“真太极”特殊功能决定的,心法心意的功用极其广,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开发觉性。
万物应于理,无理非太极。
太极理是天地自然运变的绝对大理,太极功是太极理的亲应、亲验和亲证,太极功夫拾级而上,步步规矩,层层道理,解开一重理,方上一层功。
理不明则机不灵,机不灵则法不活,法不活则功不成。
所以先祖警示后人,丢弃理法就如“盲人骑瞎马”。
而当此大任者独有心法莫属。
“小小钥匙贵如金,行立坐卧不离身,开天开地开觉性,开合神功太极门”的心法诀,首先说明心法“明道理以解惑,开心窍以破迷”的要用。
从而成为开发悟性、生发理性、空透心性、灵明觉性的宝贵钥匙,成为凝炼神功及其“生机、开智、增慧、灵神、尽性”的能工巧匠。
觉性促发高功,高功启发觉性。
相辅相长,保证了功夫的不止精进。
所以,“炼中悟,悟中炼,悟炼结合”,乃是全体规矩中心法的正确取用。
心法贯穿功夫的始终,觉性才开发不止。
(二)活化生机。
太极运变即自然,心意如环应太极,所以太极拳以“圆活自然”为上尚。
“意领身随”,“随心如意”,故而承接讲“转换”,运变讲“缠绵”,做势讲“圆顺”,定势讲“完整”,动不离圆,活化身形,象应太极。
意领气行,意到气到,此是意的良知,气的良能,其性天然。
于是才说“重气不执气,在意莫在气”。
因为“在气则滞,在意则灵”。
圆为顺,方为逆。
故拳讲圆顺,气讲圆通。
借势行气,拳功相融,势顺随气自畅通,气畅通力自沉重。
于是,一开一合一阴阳,一升一降一周天;一蓄一发一柔刚,一吸一呼一太极。
内外同步,合机共运,内外一气,活化生机。
从而启动生理机能的全盘运转。
但是,脉因梗而不通,气因阻而不畅。
而破滞化淤、蔼污排浊、冲关闯窍、融通致化、净化身心,则是心意特有的天然功能。
正是心意的特殊功能才保障了畅经活络,通活一身的健身大益。
从幻意到真意的升华,又可促成从“脉通”到“大通”的无限妙致。
(三)合和阴阳。
人,五行之形,八卦之象,原本就是阴阳合一的太极体。
每一细胞,每一毛孔也都包含了太极全息。
但情欲所关,辛劳所致,致使阴阳失调,太极不圆。
天地阴阳不调而生灾,人体阴阳不和而生病,“人在五行中,哪有不得病”。
可人祖又说“阴平阳秘,病从何来”。
上述所谓畅经活络,活化生机,其实正是心意对阴阳不调的调和。
正所谓:“东家女,西家郎,黄婆为媒结成双”。
此诀形象地说明心法“中和阴阳”的天然功能。
确切地说,太极修炼的一切运化,由繁至简,由表及里,由秘而玄,步步都是和合阴阳,“和”是太极心法的特性,又是心法的“善美”本性。
既反映天之道性,又说明人之德性。
(四)升发能量。
太极合天地,心法和阴阳,这是太极心法的本能。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中和,化生无穷,这是自然。
心法合和阴阳的精密造化,着眼都在生精、壮气、凝神,促进生命能量的壮大和升发。
生命能量,是生命康寿和生命升华的决定因素,是一切功夫造化的总实质。
为此,修炼一要避免能量损耗和流失,二要关护能量造化和蓄养,三要挖掘固有潜能。
人,珍视呼吸和水谷的天地之气来达到能量“外取内补”的效果。
但做为修炼,是吸“天玄”之气(阳),“地化”之气(阴),以壮“人元”之气。
壮固元精、元气、元神。
从而成就“内满三元精气神,外圆三才身手步”,内壮外强,一息坚融。
三、心法运用心法运用,必须首先明确三点。
第一点,当明“人天相应”是李派太极心法理论的核心,是“人天合一”之功的必须前提。
天地自然是人和万物的本源,也是生命生存的必须依赖和能量供应的无限源泉。
人集中了时空自然的全息,而且息息相关。
先贤们为破示人天相应奥秘,积累了丰实的经验,成为后人修炼的宝贵指南,继续探索人天奥秘的法宝。
人天相应,即知人知天、相互沟通之情。
故而晓人理(生理,心理),晓天理(无极、太极),觅索人天相应的共同点,打通人天合一通道。
从而从大道自然“空无限,时无端”的无尽无休、无限无量中融汇生命能量,造化益寿生机。
第二点,当明“人天相应”的关键是“念相合,心相应”。
正是:应与不应在于心,合与不合在于亲。
磁石见铁,相吸无间;如儿见母,心心相连。
故诀曰:“诚心正意立根基”。
道法太极拳,心法不离道。
如前所述,太极心法是正心正念之法,诚心向道之法,净心合道之法。
一句话,修心之法。
即修仁义心、道德心、和善心、平常心等等。
第三点,当明“武由文生”,“文武一道”。
太极拳是中华美德、传统文化的生动反映,综合体现,是传统文化沃土生育的奇葩。
它是武术,但文武兼荣,拳功并蓄。
文典说明大义,拳功反映道理。
应该说,太极拳一招一词汇,一式一言语,一趟一段落,一套一文章,乃活现的生动经典。
所以单纯地就武论武,仅限一拳两脚,就偏入“武夫”歧途而无功可言,也就摧毁了太极文根的功夫理源;也就抹煞了以武演道的精深含义;也就结束和限制了太极心法“应天合理”,“化理为功”的精深造化丽“无用武之地”。
心法运用,从幻意到真意,是“从无生有”。
又“化有归无”的长期的、复杂的变化过程,又是心性逐步开发,无限展发的过程。
又由于人的心性根底和悟化能力的差别,一人一个方式,一人一个境界,所以又很难一概而论。
对此也只能依照心法运用的发展程序谈点认识,仅供参考。
(一)借势用意。
即依照太极拳的法式用意,此是初级的心法运用方法。
这很类似照文朗读,依葫画瓤,依画临摹,印影写仿,必须借用辅助。
此间用意生硬拙刚,拘紧不舒,顾此失彼,辅应不周,极不自然。
万事开头难,贵在闯过“开头关”。
贵在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
心法伴随拳法,由生而熟,意势相投,渐至完整。
从生到熟,这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功夫过程。
其间心法运用的特点是,借助扶着,凭借依托,不能自主,或是“喧宾夺主”,是限于借势用意,以拳领意的被动用意。
这“以外引内”,“主次异位”的状况,是意与势的结合期、磨合期,是以协调为目的的初级阶段。
渐至熟练,量变质变,自然会变成主次归位的转变和提高。
(二)意领身随,意领身随是“借势用意”的一大提高,是磨合期的超越,是趋向自然的象征。
犹如诗文背诵,越背越熟,领会越深,深入人心。
伴随功夫以及对机理、规矩、要领的理性认识和理念提高,心法用意也就逐步摆脱对拳势的依赖,确立“心意为主”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促成神统意领,气势相投,内外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