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02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02



炳灵寺石窟属于国家级保护文物,该石窟位于刘家峡水库淹没区边缘。石窟 内有北魏、唐、宋、元、明等朝代的佛像、雕刻及壁画。为使石窟免遭水库 回水淹没破坏,采取了顺河围堤保护坡脚的筑堤防护措施。
• 白鹤梁题刻始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年代 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20尾石鱼雕刻记载了1200多年、长 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最早的枯水题刻比1865年长江第一根 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水位观测记录早1100多年,有“世界第一水 文站”之称。该题刻汇集了唐宋以来文人骚客的大量遗墨,有“水下 碑林”美誉。白鹤梁题刻位于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石梁上,梁脊标高 140米,每年冬春交替、最低水位时显露江面。梁体分上、中、下三 段。题刻约167段,文字内容约3万余字。
屋面 任何 除冷摊瓦 冷摊瓦
跨度(mm) 处理方式 3300以下 3300- 3900 3300- 4500 维持原尺寸 加50高连机 加50高连机
同时,对所有檩条进行验算,最 仅冷摊瓦 4500以上 加80高连机 后总结为上表,即在保留原有木 构件的同时,按传统构造新加木 构件,保证满足现有规范规定的 安全要求。
• 为什么原地保护: • 文物建筑不少是占地面积大,建筑物的基础深固, 结构复杂无法搬迁,如北京的故宫、日本法隆寺、 韩国汉城古王宫等。 • 有的文物建筑遗址在其本身结构上就无法搬迁。 如早期遗址全为松土软土或泥沙做成,面积又大, 不搬动还在自身崩坏,一搬迁就全散碎了。 • 更为重要的即文物建筑不能脱离它原来产生的历 史根源、社会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例 如像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名人故居、特殊科学 观测点(如古观象台)等一旦搬迁移位就损害了 它的价值。

第23条 正确把握审美标准。文物古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 现为它的历史真实性,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 文物原状。 第24条 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与文物古迹价值关联的自 然和人文景观构成文物古迹的环境,应当与文物古迹统一 进行保护。必须要清除影响安全和破坏景观的环境因素, 加强监督管理,提出保护措施。 第25条 已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文物保护单位中已 不存在的少量建筑,经特殊批准,可以在原址重建的,应 具备确实依据,经过充分论证,依法按程序报批,在获得 批准后方可实施。重建的建筑应有醒目的标志说明。
• 对一座著名的古建筑的原复与重建,是中国历代 保护文物古迹、寺观庙宇的传统使之得以流传了 下来但其中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即是过去往往把它 推倒重建在重建时并不根据原样恢复而是按照当 时的建筑结构 与形式新创作新施建但仍然具有重 大的价值。如湖南岳阳楼,相传为三国时鲁肃练 兵台,后来唐朝重修改为岳阳楼,宋朝时又重建 并有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而 驰名天下。现存 之岳阳楼系清代所重建,完全是清代建筑,但它 仍然流传了名楼的历史,传递了历史文化的信 息,有着重大的价值,因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
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共有三种参观方式:一是通过约440米长的水下环形廊道观 看;二是通过地面陈列馆电脑终端观看水中题刻实况;三是通过压力舱潜水观看。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始建于1700多年前。该古建筑与云阳旧县城隔江相望, 因其馆藏600多件历代书画碑刻,被冠以“巴渝一胜境,文藻一胜地”的美誉。 2001年,张飞庙升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 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 统一国家。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发 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 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题。通过对彼此文物古迹的认识, 可以促进各个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保持世界和平,共同 发展。中国优秀的文物古迹,不但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也是全人类共 同的财富;不但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因此,将它们真实、完整地 留传下去,是我们现在的职责。 中国近代的文物保护观念和方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有效保护了一大批濒于毁坏的古迹的同时,形成 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理论和指导原则,并由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的法规。在此基础上,参照以1964年《国 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原则,特 制定本《准则》。它是在中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的框架下,对文物古 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的行业规则和评价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也是对 保护法规相关条款的专业性阐释,同时可以作为处理有关文物古迹事 务时的专业依据。
•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本准则适用的对象通称为文物古迹。它是指人类 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 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 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由国家公布应予 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属文物。 第2条 本准则的宗旨是对文物古迹实行有效的保护。保 护是指为保存文物古迹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的全部 活动。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 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 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所有保护措 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第3条 文物古迹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 价值。
水带;在廊道中间,安装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在廊道内部,安装Ω形 橡胶止水带。这样一方面可使白鹤梁题刻免受风浪、沙石的侵蚀;另一方面人们
也可以通过水下廊道,进入这个无压力容器透过廊道玻璃窗进行观赏。水下主体工 程耗资近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由地面陈列馆、交通及参观廊道、水下保护体组成,两条带 参观窗的水下通道连通岸上水下,绕题刻一周,以供游客参观。

第7条 保存真实的记录,包括历史的和 当代的一切形式的文献。保护的每一个程 序都应当编制详细的档案。 第8条 建立健全独立稳定的工作机制。 要依法加强基层文物保管机构的管理职能。 从业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通过考核取 得资格。重要的保护程序实行专家委员会 评审制度,委员会成员应具有本专业的高 等资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 •
中国专家为了保护这个库区唯一的水下文物遗址,动了10年的脑筋,但提出的方 案一一被否定。 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研究所葛修润院士提出了新构想:建一个椭圆 形平面单跨拱形壳体, 罩住白鹤梁,再向壳内充满过滤后的江水,内外水压平衡形 成“无压容器”。廊道将安装三层防水带:在廊道外层,安装外贴式橡胶止
复原的依据来自几个方面: ①原建筑的实物遗存 这是最直接的依据。如建筑的遗址、残存的墙垣、柱础 和留下的砖瓦木石……等等构件。 ②测绘图纸和照片 有些重要古建筑在近代曾经有专家学者或旅行家摄影师 们进行科学的测绘和摄影,这类资料虽然不是直接的实物 依据,但其科学性强,是进行复原重建的可靠依据。 ③文字记述和图画 我国古代对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名胜或古建筑常常 有生动详细的文字或图画形象,有些建筑还有具体的尺寸, 是进行复原的重要参考。但这些资料要做认真的分析研究, 特别是诗词歌赋和写意画、文人画之类往往有艺术加工的 成分。和写意画、文人画之类往往有艺术加工的成分。要 经过科学的分析比较。
• 保护程序 第9条 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总体上分为 六步,依次是文物调查、评估、确定各级 保护单位、制订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 定期检查规划。原则上所有文物古迹保护 工作都应当按照此程序进行。
• 第三章 保 护 原 则 第18条 必须原址保护。只有在发生不可 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因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 需要,使迁移保护成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时, 才可以原状迁移,易地保护。易地保护要 依法报批,在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张飞庙主要建筑均在三峡库区175米淹没水位线下,在二期水位蓄水前全部搬 迁至云阳县盘石镇,搬迁按原物、原状、原材料三个原则历时6年花费4000万
完成。
• 第19条 尽可能减少干预。凡是近期没有重大危险 的部分,除日常保养以外不应进行更多的干预。 必须干预时,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并 减少到最低限度。采用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现 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 第20条 定期实施日常保养。日常保养是最基 本和最重要的保护手段。要制定日常保养制度, 定期监测,并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和轻微的损伤。
檐檩加设椽腕,保持举折不变 加大挑檐檩截面,但小于檐檩截面
加设替木,减小挑檐檩跨度,替木穿过挑 尖梁
保留原有构件,腐朽严重、不可使用的按原规格替换。 在原有构件上加设构件,增大截面高度,解决结构问题, 且保证外观不变。
直径 任何 d>=150 d>=150 维持原有的屋面作法,例如冷摊 瓦的作法(即小青瓦下用草席代 替望砖或者望板的作法) d>=200
2.9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 为了做好文物古迹的保护与科学管理,建立相关行业规则 和评价标准,1997年,中国国家文物局与美国盖蒂保护研 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 始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制定。在《准则》的起 草和修改过程中,为了验证其权威性与可行性,1999年, 敦煌研究院、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 选择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为例,开始制定《准则》指导下 的第一份遗址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敦煌莫高窟保护 与管理总体规划》。
• 第4条 文物古迹应当得到合理的利用。利用必须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准则,不应当为了当前利用的 需要而损害文物古迹的价值。 第5条 保护必须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都应符 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和专业规则,并且广泛征求社 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其中,对文物古迹价值的评 估应当置于首要的位置。 第6条 研究应当贯穿在保护工作全过程,所有 保护程序都要以研究的成果为依据。

第21条 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修复应 当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并必须保 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遗留的痕迹。一切技术措 施应当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经过处 理的部分要和原物或前一次处理的部分既相协调, 又可识别。所有修复的部分都应有详细的记录档 案和永久的年代标志。 第22条 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独特的 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 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最有效的, 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才可以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