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呼唤》教案
完整教案
(一)课题计划
1.课题名称:《山的呼唤》
2.学情分析:通过对语文基本能力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自主阅读文章的能力,以及分析文本的理解能力。
3.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了解文章中景物描写时视觉、触觉、听觉的运用;通过对文章中优美语言的品位,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重点、难点:
重点: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描写景物使用的修辞手法;
难点:第三段作者对山的回忆与第四段真正登上山时,景物与情感的是否一样?
5.方式、方法:文本研读法、提问讨论法
6.课时安排:2个课时
7.作业检测
(1)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造句。
(2)根据自己出去游玩的经历,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品尝到什么等动用视觉、触觉等写篇文章。
(二)课时计划
1.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文中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品位文中描写景物逼真的语言。
3.重点、难点
重点: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描写景物使用的修辞手法
难点:作者儿时的山与现在的山的区别,作者心中的山又是什么?4.方式、方法:
文本研读法
5.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以学生熟悉的琼瑶的作品为引子,激发他们学习本文的兴趣。
6分
(2)朗读课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些语句”问题去朗读。
14分
(3)让学生发言,哪些是他们最喜欢的语句。
从他们喜欢的语句中分段解析,抓住文章的第三至第四自然段,分别对作者描写时候采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寻找和讨论25分
(4)学生讨论。
这些修辞手法分别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关键词能显示它使用了修辞手法?35分
(5)品位文中跳动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课文。
42分(6)整节课回顾,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
45分
6.版书设计
景物描写松树枝桠——比喻巨手
太阳光芒——比喻光带
风的穿梭——拟人抵吟
使我喘息,使我迷惑,使我喜悦——排比
7.作业布置:
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造句。
(三)课时计划
1.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文章中景物描写时视觉、触觉、听觉的运用;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重点、难点
重点:第四自然段各景物描写时视觉、触觉、听觉的运用
难点:听觉与触觉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4.方式、方法:讨论法、文本研读法
5.教学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景物动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8分(2)通过问题“作者看到了哪些;感觉到了哪些;听到了哪些”的
问题,引导在课文中寻找出相关内容。
20分
(3)当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后,提问并讨论:作者视觉的顺序是如何移动的,景物描写是如何切换到视觉、触觉和听觉的。
30分
(4)作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对于景物的描写是相互割裂的还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如果分裂了,这样好吗?40分
(5)文章中心思想的探讨。
作者描写山的语句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前后“山的呼唤”带表了什么?45分
6.版书设计
7.作业布置
根据自己出去游玩的经历,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品尝到什么等动用视觉、触觉等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