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光度法
CH2 OH
例:维生素B2的测定
称核黄素,是一种生长促进剂,
常存在于动物肝脏、肉类、蛋黄、豆 类、花生、蘑菇和海藻中, VB2易溶 于强酸或强碱性溶液。
HC
3
HO CH HO CH HO CH CH2 N N O N O NH
H3 C
在低浓度情况下,F= KC,F与C呈线性关系,
在pH6~7荧光最强。
S = ±1/2(自旋量子数) M = 2S+1(电子能态多重性)
分子的激发态
单重态: 当基态分子的电子都配对时,S = 0,多重性
M = 1,这样的电子能态称为单重态。
单重电子激发态: 当基态分子的成对电子吸收光能之后,被激
发到某一激发态上。如果它的自旋方向不
变,S = 0,M = 1,这时的激发态叫单重电
去活过程及荧光的产生
物质分子处于基态最低振动能级
紫外光照射,吸收两个 能级之差的能量
跃迁至单重电子激发态的多个能级
由于分子之间的振动与撞击, 能 量降至第一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
去活过程及荧光的产生
激发态较高能级
激发态较高能级 激发态最低能级
பைடு நூலகம்
能量以热的 形式释放
(无辐射迁)
能量以光量 子形式释放
基态各能级
荧光光度计主要部件
检测器: 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样品池 石英样品池
荧光分光光度法用途: 定性分析:因物质结构不同,吸收紫 外光波长也不同。
定量测定:同一种物质的稀溶液,
浓度大的发射的荧光较强。
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 无机化合物中,能直接产生荧光并应用于测定 的为数不多,但与有机化合物反应生成具荧光
能发荧光;可直接用荧光法测定。对于具有致
癌活性的多环芳烃——荧光分析法是最主要的 测定方法。
例:3,4 – 苯并芘的测定
3,4 – 苯并芘为强致癌物质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不完全燃烧以及吸 烟、焚烧垃圾都会产生3,4 – 苯并芘,汽车 尾气也是主要来源。 食品加工过程也会产生3,4 – 苯并芘,尤其 是烟熏、油炸、烘烤食品。 分析测定:用环己烷将3,4 – 苯并芘从试样 中提取出来,用碱将提取液的脂肪类物质皂化, 然后用色谱法分离纯化,用95%乙醇稀释,用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相对荧光强度进行定量。
当φf、I0、ε、b 固定不变时,F 与 C 成正比。
∴ F = K ∙c (εb c≤0.05 )(2)
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曲线法: F = K ∙ c 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 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对照法 :
若标准曲线通过零点,就可以选择其线性
范围,用标准对照法进行测定。
产生荧光
去活过程
处于激发态各不同振动能级的电子
无辐射跃迁
去活过程 产生荧光 基态
磷光的产生
激发态分子
无辐射跃迁
单重电子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
无辐射跃迁(体系跨越)
第一电子三重激发态
光辐射,产生磷光
降至基态各能级
磷光和荧光的区别
荧光
产生 S1* 最低振动能
磷光
三重态 较长 10-4 ~几秒 少见 基态
的有机配合物后,进行荧光分析的元素达70多
种,其中较常采用荧光法测定的元素有:Be、
Al、B、Ga、Se、Mg、Zn、Cd及某些稀土元素。
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 脂肪族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较为简单,本身 能发射荧光的很少,一般需要与某些试剂反应
后才能进行荧光分析。
• 芳香族化合物因具有共轭的不饱和体系,多数
荧光的定量分析 Ia = I0(1 - e - 2.303εbc )
e - 2.303εbc = 1 - 2.303εbc,(εb c≤0.05)
Ia = I0 · 2.303εbc F =φf ∙ Ia
荧光的定量分析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 F =φf ∙Ia = 2.303∙φf∙ I0∙εb c
荧光法与UV-Vis法的比较: 相同点:
都需要吸收紫外-可见光,产生电
子能级跃迁。
荧光法与UV-Vis法的比较:
不同点:
UV-Vis法测定的是物质溶液对紫外-可 见光的吸收程度 (A) 。
荧光法测定的是物质经紫外-可见光照 射后发射出的荧光的强度(F)。
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激发态 第一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 基 态
概 述:
分子结构: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体系,具
有吸收辐射能,产生电子跃迁
的能力。
环境条件:适当的辐射能照射,温度、溶 剂、酸碱度等。
概
述:
荧光光谱的范围较广,可以从X光到红
外光谱区。 某些物质受紫外光照射后能发射比吸 收的紫外光波长更长的紫外光荧光或 可见荧光。
基本概念:
光致发光:当物质吸收电磁辐射并被激
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
度降低的现象。
荧光熄灭剂:
荧光的定量分析
I0 F
Ia
I
F = Φ f Ia (1)
荧光的定量分析 F =φf ∙ Ia ,Ia = I0 - I
I / I0 = 10-εbc
I = I0· -εbc 10
Ia = I0 - I0· -εbc = I0(1- 10-εbc ) 10
第九章 分子荧光光度法
Molecular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
内
容
分子荧光光度法概述
去活过程及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物质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环境对荧光的影响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荧光分光光度计
概
述:
一种物质能否发射荧光,取决于它 的分子结构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
发后产生的一种发光形式。
分子荧光光度法:利用物质分子发出荧 光的强度(F)进行分析的方法。
用 途
定性分析:
由于不同物质结构不同,吸收的激发光波 长也不同,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别物质。 定量测定:
同一物质的稀溶液,浓度大的荧光较强,反
之则较弱,利用这一性质可进行定量测定。
荧光光度法的特点:
优点:灵敏度高,可达 ng/ml ;选择性强, 重现性好;取样少;可提供较多物理 参数。 缺点:许多物质本身不能发射荧光,因此, 应用不够广泛。
Fs –F0 = 2.303 ∙φf ∙ I0 ∙εbcs (1)
Fx –F0= 2.303 ∙φf ∙ I0 ∙εb cx (2)
cx = cs ∙( Fx – F0 )/ (Fs – F0)
影响荧光测定的因素
激发光源
散射光:当一束平行光投射在液体样品上,
部分光线透过溶液,小部分由于光
子和物质分子碰撞,使光子运动方向
发生改变而向不同角度散射,这种光
称散射光。
散射光的影响
瑞利散射光(Rayleigh Scattering light):
光子和物质分子碰撞时,未发生能量的 交换,仅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拉曼散射光(Raman Scattering light): 在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物质
分子的能量会发生改变。
物质分子必须具有能够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
结构,并且能产生π π* 或 n π* 跃迁。
荧光物质必须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荧光量子数
吸收激发光量子数
荧光量子产率 =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共轭结构: 凡是能提高π电子共轭度的结构, 都会增大荧光强度,并使荧光光 谱长移。
苯
萘
蒽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在430
~ 440nm蓝光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
em = 535nm下测 F ,用标准曲线法测定。
内容小结:
环境对荧光的影响
溶液荧光强度和该溶液的吸光程度以及
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荧光量子产率有关。
F = Φf Ia
F = K ∙c
荧光定量分析法
照法。
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对
内容小结: 影响荧光测定的因素主要是激发光源
子激发态。
分子的激发态
图示:
单重电子 激发态
基态
分子的激发态
三重电子激发态: 若通过分子内部的一些能量转移,或能阶间 的跨越,成对电子中的一个电子自旋方向倒 转,使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同而不配对,这
时S=1,M=3,这种电子激发态称三重电子激
发态(三重态)。
分子的激发态
激发态
三重电子激发态
S=1,M=3
刚性平面:分子的刚性及共平面性越大, 荧光量子产率就越大。
OH O OH
OH OH
C
O
C
O
C
O
C
O
荧 光 素
酚 酞
取代基:在芳香化合物的芳香环上,进 行不同基团的取代,对该化合
物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都会
产生影响。
环境对荧光的影响 温度
温度升高 分子间碰撞次数增加
分子内能转化加速 荧光强度降低
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和散射光的干扰。
荧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级
波长 寿命 几率
基态
较短 10-8 S′ 较大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激发光谱:将激发光的光源用单色器分光,测
定不同波长照射下所发射的荧光强
度(F),以 F做纵坐标,激发光波
长λ做横坐标作图。
激发光谱反映了激发光波长与荧光强度之间
的关系。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荧光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让物质发射的荧
光通过单色器,测定不同波长的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