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荧光光度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一般物质 f
0~1之间
荧光效率的大小与荧光发生过的快慢有关; 荧光过程的快慢取决于分子的结构; 而其他的去激化过程不仅取决于结构,更多的取决于化学环境。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能发射荧光的物质具备条件:
①有强的紫外-可见吸收
②有一定的荧光效率。
1.跃迁类型: 荧光物质n➙π*或π ➙π *跃迁。
第二节 基本原理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一、分子的激化
基态时,一 个给定轨道 中的两个电 子,具有相 反方向的自 旋。 当吸收 光辐射被激 发而跃迁至 激发态时:
单 重 基 态
不发生自 旋方向的 改变
激 发 单 重 态
激 发 三 重 态
发生自旋 方向的改 变
S0
S1
T1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荧光发射:电子通过内转换及振动弛豫,可返回到第一激发
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发射光量子而返
回至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时发射的光量子。 由于振动弛豫和内转换损失了部分能量,故荧光的波长 总比激发光波长要长。 磷光发射: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 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并存活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至基态的 各个振动能级而发出的光辐射。
摩尔吸光系数 激发效率
小 大(10-2-10-3倍)
跃迁类型
n➙π* π ➙π *
跃迁寿命
10-7-10-9s 10-5-10-7s
能级差
小 大
π ➙π *主要跃迁类型; 含π ➙π *共轭体系是荧光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2. 共轭结构:共轭程度越大,荧光强度越大,而波长也长移。 苯 0.11 萘 0.29 蒽 0.36

温度 溶剂 pH值
温度升高,荧光效率和荧光强度降低。
溶剂极性增强,荧光强度增强,波长长移。 溶剂粘度降低,荧光强度降低。
弱酸或弱碱的时,有较大影响。

荧光熄灭
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相互作
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氧 分子,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等。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散射光
瑞利散射: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不发生能 量转换,仅仅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与激发光波 长相同 拉曼散射:发生非弹性碰撞时,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发生能 量交换,发射光波长会改变。比激发光长,与荧光波长接近
荧光波长 荧光波长
拉曼散射
拉曼散射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2、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3、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有镜像关系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三、荧光与分子结构
荧光发生过程比其他激发过程快,才能观察到荧光发射现象。
荧光效率 (f) :激发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 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
f=
发射荧光的光子数 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
cs cx
cx
I f ,s I f ,0 I f , x I f ,0
cs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散射光的干扰主要是拉曼散射对荧光波长的干扰,消除方法:
1.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波长
2.选择合适的试剂 分子荧光法对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应用:
1. 脂肪族化合物基本没有荧光吸收,加入荧光剂,才能测定
2. 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共轭不饱和体系,大部分由荧光
3. 胺类,甾族化合物,蛋白质,酶和辅酶等也可用荧光测定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仪器分析
习题: 1、外部能量转换将( )荧光强度。 )。
2、荧光光谱中,发射波长总是比激发波长(
3、能够发射荧光的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是(
)、(
)。
)。
4、荧光法与紫外吸收法相比,荧光法测定的优点是( 5、什么是荧光发射? 6、荧光光谱的特征? 7、简述荧光和磷光的区别。
单色器:干涉滤光片或光栅 半宽度窄,透光率窄,耐用等特点。 样品池:石英吸收池 检测器:光电倍增管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显示器 荧光波长纽
样品室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第四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一、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第三节
仪器与其他荧光分析技术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
主要部件:激发光源、激发单色器、发射单色器、样品池、 检测系统等。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激发光源:高压汞灯,氙灯,卤钨灯,激光 所发射的谱线强度大、而且是连续光谱,并在300~
400nm波长之间的谱线强度几乎相等。
与荧光比较辐射能量更小,波长更长。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振动驰豫
内转换 体系间跨越
磷光
吸收
荧光
外转换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去激化过程 振动弛豫 内转换 外转换 体系间跨越 荧光 磷光
是否发 射电磁 辐射 否 否 否 否 是 是
涉及的能级 同一激发态的振动能级间 不同激发态的振动能级间 第一激发态单重态或三重态 最低能级 从激发态单重态-----三重 态(电子自旋发生改变) 第一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 级---基态 激发三重态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外部能量转换:溶液中激发态分子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能量的 过程。常发生在第一激发单重态或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
级向基态转换的过程。
会降低荧光强度
体系间跨越: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 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常见于含重原子(碘,溴等)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
仪器分析
激发态类型
磁性
寿命 10-8S 10-4-1S
跃迁 允许跃迁
能量 高
单重态(S) 抗磁性分子
三重态(T) 顺磁性分子
禁阻跃迁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二、几种去激化过程 振动弛豫:处于激发态各振动能级的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
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则返回到 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特点:属于无辐射跃迁、只能在同一电子能级内进行 内部能量转换:当两个电子激发态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 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受激分子常由高电子能级以无辐 射方式转移至低电子能级的过程。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光致发光:有些物质受到光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长的光之外,还会
发射出比原来所吸收光的波长更长的光。
荧光:
磷光:
荧光分析法:根据物质的荧光谱线位置及其强度进行物质鉴定和含量 测定的方法。 优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寿命 10-12—10-14s 10-11—10-13s 激发三重态 分子易发生
10-6—10-9s 10-4—10s
振动弛豫和 内转换 体系间跨越 和振动弛豫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二、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固定发射波长,以不同波长的入射光激发荧光物质。 以荧光强度对激发波长作图。λex,最大激发波长,定量分析用。 荧光光谱(发射光谱):使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以荧 光强度对发射波长作图。λem,最大荧光波长,定量分析用。 荧光光谱特征: 1、斯托克斯位移:荧光发射波长总是大于激发光波长
仪器分析
二、定量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 参照紫外法,选择浓度最大的标准溶液做基准,调节荧光强 度为100或某个最大值,测定其他溶液的相对荧光强度。 2.比例法(对比法)
I f , s I f , 0 Kc s I f , x I f , 0 Kc x
I f ,s I f ,0 I f , x I f ,0
低浓度(小于10-6g)时,荧光的强度与荧光分子浓度 呈正比关系------定量的依据
If=2.303φfI0ECl=KC

ECl≤0.05 If C ECl >0.05 If 与C不成正比
浓度高时,荧光减弱,称为自熄灭。
自熄灭使荧光强度与荧光分子浓度偏离线性关系,产生误差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3. 分子刚性:分子刚性(不能自由旋转)越强,π电子共轭程度 增大,荧光强度也越强,而波长也长移。 给电子取代基:p-π共轭,增强荧光效率,波长长移。 4. 取代基 吸电子取代基:减弱荧光,甚至熄灭。 卤素原子:增加激发分析的体系间跨越,荧光减弱。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