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清代文言小说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清代文言小说
鲁迅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至谓作者搜采异闻, 乃设烟茗于门前,邀田夫野老,强之谈说以为粉本, 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
五、蒲松龄的著作和《聊斋志异》的版本
(一) 蒲松龄是多产作家,各种作品数量甚多。
1、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及实用文字皆有创作,是 写作上的多面手。
2、白话文著作中除小说外,还有俚曲、戏曲,说明他 对通俗文学的热爱。
七、《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鲁迅对《聊斋》的写法的分析: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 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 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 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 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 《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 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 复非人。
《聊斋志异》对传奇笔法的超越: 《聊斋志异》除了对唐传奇故事曲折、文辞华丽、叙写委婉等
特点的继承,又有所超越: 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 二是善用环境、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写人; 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2、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不平铺,有起伏、 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
清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共二十卷,反映当时 文言笔记小说兴盛的一斑。该书约成于康熙40年,所收 的作品传奇、志怪、佚事兼备,数量超过百篇。作者来 源广泛,其中不少是知名之士。 它的盛行一时反映出 当时文言小说的流行,这对《聊斋志异》的创作无疑也 有较大的影响。
另外,蒲松龄的故乡山东,“从秦汉以来就是所谓 ‘神仙方士’的发祥地,具有浪漫主义的传统。” 这 里自明代就流传着许多“狐狸成精,能变男女以惑人” 的故事。蒲松龄一直生活在这个浪漫的环境里,自然听 到不少神奇古怪的狐鬼花妖的故事,这也从另一方面对 他创作《聊斋志异》有一定启发。
3、实用的普及读物如《日用俗字》、《农桑经》等, 是为一般平民农夫创作的。
蒲松龄的著作除了小说《聊斋志异》外,其它的 都经路大荒整理,已编辑成《蒲松龄集》,并于1960 年出版。
(二)《聊斋志异》的版本:
《聊斋志异》的版本很多,初步统计超过六十种。概括来说, 可分为稿本、抄本及刻本三类。
1.稿本:现在所能看到原稿大概是全书之半,共四百页二百三十 七篇,由辽宁省图书馆珍藏,另一半据说藏旧苏俄科学院远东分院 图书馆。这是研究《聊斋志异》的第一手材料。从原稿中我们可以 了解作者构思小说的过程和修改作品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作为校正 其它各种刊本讹夺的根据。
《连城》连城与乔生结为“知己”,生死相爱。 《瑞云》名妓瑞云与贺生相恋。瑞云绝俗,不重财势;贺生钟 情,忠于“知己” 。
篇中秀才盛赞:“天下唯有真才人能多情,不以妍 媸易念也。”
D、 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崂山道士》
《画皮》
《田七郎》
“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 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
三、《聊斋志异》成书的过程
蒲松龄的儿子蒲箬所写的《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 导柳泉公行述》说:
如《志异》八卷,渔搜闻见,抒写襟怀,积数年 而成,总以为学士大夫之针砭。
据考证,《聊斋志异》写作年分最早的作品是卷二的 《地震》。文中说:“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文对烛饮。”这里把地震发生的 时刻(戌刻)记载下来,不像是事后的追忆。康熙七年即公 元1668年,当时蒲松龄二十九岁。《聊斋志异》中明确写出 撰作年月最晚的一个作品,是卷八的《夏雪》,记载的是康 熙46年丁亥七月苏州大雪的事。丁亥是公元1707年,当时蒲 松龄已是68岁。
丁亥年六月初三日,河南归德府大雪尺余,禾皆冻死,惜 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悲夫!
二是传奇体,即洋洋洒洒、长达千言的一些名篇,如 《促织》、《婴宁》、《娇娜》,这是《聊斋志异》中的 精华。
三是新创而类似今天散文特写的作品,主要记一些民 情风俗或嘲讽世态,如《口技》、《骂鸭》
骂鸭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 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 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 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 “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 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A、《聊斋志异》对志怪题材的发展 六朝志怪为“发明神道之不诬”,
宣扬迷信; 《聊斋志异》虽也写怪异,但为的是
反映现实,抒发 “孤愤”。
B、《聊斋语言文字 表现手法
六朝志怪 粗陈梗概、单调简略 简约古朴、质木乏味 单调平板、如实记述
唐传奇 故事曲折、首尾完整 文辞华丽、形象生动 尽设幻语、委婉叙写
相对的,蒲松龄也未能免俗地对最高的统治者则存有幻想,认 为百姓之所以受苦,是因为贪官污吏欺压善良,皇帝还是圣明的。 所以《聊斋》有一些作品,是写百姓一直上告,到了最高的一层, 终于能沉冤得雪,报了大仇,如《成名》、《辛十四娘》、《席方 平》。
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席方平》 : 席方平深感:“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
3.刻本:乾隆三十一年赵起杲青柯亭刻本(藏山东图书馆等 处)及乾隆三十二年王金范刻本(藏浙江省图书馆等处)。青 柯亭本是现存最早的刻本,收文四百廿五篇,篇目虽不算完整, 但重要的篇章,都已囊括在内了,以后又一再翻刻,所以在 《聊斋》一书的传播上,有很大的作用。
最早见于光绪十七年四家合评三色套印《聊斋志异》本, 所收的是王金范、何守奇、但明伦和冯镇峦四人的评语。在这 些研究《聊斋》的文人中,但明伦和冯镇峦是成绩较好、影响 较大的两个人。
B.对科举制度的揭露、抨击
这和蒲氏一生科举失意颇有关系。作为受害者,他的 反省是很有意义的。
从蒲氏一生不断参加考试看,他并不反对科举制度本 身。在他写的小说中,也是这样反映的。《聊斋志异》的 第一篇是《考城隍》。在小说中,作者认为科举制度不只 适用于人间,也适用于鬼神的世界。某些人考不中,可能 是命中汪定,人力不能胜天。一向被认为是“聊斋自作小 传”的《叶生》也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2、思想
A.对贪官酷吏、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的揭露和批判。这部分是 《聊斋》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蒲松龄的批判则颇有特色:
对下级官吏最为痛恨。这可能因为蒲氏一直是平民身分,在乡 间生活,对为虎作伥的这些人最为熟悉的缘故。所以在《聊斋志异》 中,这批人被写得最不堪。《伍秋月》中,作者藉异史氏说:
余欲上言定律:凡杀公役者,罪减平人三等。盖此辈 无有不可杀者也。故能诛锄蠹役者,即为循良,即稍苛之, 不可谓虐。
考试荒唐,黜佳进庸:如《贾奉稚》 “戏于落卷中集其沓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联缀 成文。”
考生心态,神魂颠倒:如《王子安》
C.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
1、深刻的社会内容,如《婴宁》
2、崭新的爱情观 ①颂扬“真心”“至情”
《阿宝》孙子楚的痴情 《香玉》黄生与牡丹精香玉生死相爱
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 ②宣扬“知己之爱”
借梦境揭露官吏的《梦狼》: 异史氏曰:“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借历史针砭现实的《促织》 :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
行者即为定例。加之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 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第成氏子以 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 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蒲松龄认为科举制度最大的缺失,是考官的无能和受 贿,造成了考试的不公平。所以讽刺考官的小说写得嘻笑 怒骂,入木三分。
蒲松龄可以说是清代以小说来抨击科举制度的第一人。 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例应割髀肉”、 “惨惨如此,成何世界!”
考官昏聩,贤愚不辨:如《司文郎》 “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
一、《聊斋志异》的写作背景
唐传奇后,文言小说基本上没有再发展; 由宋至明这一段的文言小说无甚特色,少有 佳作。但到了明代后,传奇小说呈现出兴盛 的势头:
(明)嘉靖间,唐人小说乃复出,书贾 往往刺取《太平广记》中文,杂以他书,刻 为丛集,真伪错杂,而颇盛行。文人虽素与 小说无缘者,亦每为异人侠客童奴以至虎狗 虫蚁作传,置之集中。尽传奇风韵,明末实 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
二、蒲松龄的生平及个性对创作的影响
蒲松龄的生平见教材
另外,蒲氏在《聊斋志异·自志》中写到他的 写作目的、经过及感慨:
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 爪郎吟而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 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 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 益伙。……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 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 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 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情节力避无奇,奇幻多姿,奇中有曲,曲 中有奇。曲不失自然,奇不离真实。
3、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A 、 赋 予 花 妖 狐 魅 形 象 以 “ 物 的 自 然 性 ” 和 “人的社会性”。
▪ 书中鬼狐花妖,狐有狐形,鬼有鬼态,生 趣盎然:
▪ 虎精苗生的粗犷(《苗生》) ▪ 牡丹精葛巾的芳香(《葛巾》) ▪ 蠹鱼精素秋的善读书(《素秋》) ▪ 鼠精阿纤的善积粟(《陶纤》) ▪ 蜂精绿衣少女的细腰(《绿衣女》)
由此可见《聊斋志异》这部书,前前后后写了近四十年。
四、《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有一些是“从唐人传奇 转化而出者(如《凤阳士人》、《续黄粱》等)” 。 这个意见一般都同意,但另外有一些传说,便有争论, 像清人邹弢的《三借庐笔谈》卷六《蒲留仙》条说: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 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 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 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 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馀寒暑,此书方告蒇, 故笔法超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