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寓言二则之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之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教案教学设计24寓言二则之2《揠苗助长》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例:(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

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

“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

”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

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

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

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25《争论的故事》之21、能正确、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录音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2、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1、自学生字新词(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

烤鸭评理剖开可惜真笨浪费关键原谅烟熏火燎(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同了故事后的感想?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1、自由读一读,要求: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2、讨论交流(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对*如此这样*然而)(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理解“休”的意思(*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4、引读4、5段5、齐读盛老师的话。

三、学习生字倆烤评剖惜笨抓费键(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四、作业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词语2、你能用听写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吗?要求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可以出示填空: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

)(一)(1)学生准备(不会讲的同学看书默读)(2)请学生上讲台讲争论的故事(3)共同评价(二)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

(1)四人小组准备(2)请同学讲(3)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三)结合板书:两全其美不以为然争论不休无影无踪烟熏火燎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四)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

大家练习后,请同学表演。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1、自由读一读剩下的部分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3、指导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相机提问:(1)“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3)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4)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位品位,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谈自己对抓住时机的认识)5、引导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1)“赞许”是什么意思“(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三、总结课文,布置练笔1、总结课文](1)师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2)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练笔(1)实际生活中,也有人和你争论吗?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表达的语气。

(2)作业:认真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并仿写一个片段。

如:《课堂上的一次争论》、《饭桌上的对话》。

板书设计:25争论的故事讲兄弟俩争论不休盛老师问同学们各抒己见听赞许26剪枝的学问之2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

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

作者依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紧扣题目记叙。

学情分析:作者能写出剪枝的学问,说明作者善于观察。

作为园艺师的王大伯修剪枝条不足为怪。

可“我”却细心的发现王大伯剪的是一些很粗壮的枝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王大伯的说明,道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生活中的辨证的哲理,给人深刻的启迪。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

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

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3、你知道为什么吗?4、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指导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1、直奔中心,引发前文。

“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件事情中得知的?2、齐读第5自然段。

3、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二、继续精读训练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要剪掉它?留下的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么做的,怎么想(3)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喀嚓喀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摩着”“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了什么?(4)“我”听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5)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导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3)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