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马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马说》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
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
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己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己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
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
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
(板书课题——马说)二、共鸣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
“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
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屏显资料: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
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
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
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
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韩愈资料(一):韩愈资料(二):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
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
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
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
(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三)韩愈,我想对你说……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
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三、争鸣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屏显下图: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
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
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
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屏显资料)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
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
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
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
《隆中对》中有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
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六、布置作业必做题: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选做题:推荐阅读如果你想知道韩愈最后怎样当上了朝廷的命官,请读《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及文体,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毛主席曾说: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真正有才能的人又会是怎样的下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简介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辞海》“韩愈”条)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简介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更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五、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
(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pian)死于槽枥(caoli)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
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xian)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si)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④策之不以(按照)其道(名词动用,鞭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马)其真无马也(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鸣之(助词,是在意义)而不能通其(代词,它的)意只辱于奴隶人之(助词,的)手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代词,它)不以其道一食或尽(吃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竭尽)其材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阅读理解1、阅读课文并思考:怎样划分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