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破伤风概述破伤风(tetanus)是指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肉痉挛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毒素会侵袭患者的神经系统,使得患者出现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及强直性痉挛的症状。
该病发病较急,死亡率较高,但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英文名称:tetanu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外科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其他常见症状:苦笑面容、角弓反张主要病因:破伤风杆菌感染检查项目:血液检查、痰培养重要提醒:一旦因意外情况出现外伤,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临床分类: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和患者的病情轻重,可分为3型。
1、轻型潜伏期在10天以上,症状于4~7天内逐渐发展,每日肌肉痉挛发作<3次。
牙关紧闭和颈肌强直均较轻,无吞咽困难。
2、中型潜伏期为7~10天,症状于3~6天发展至高峰,有明显牙关紧闭、吞咽困难,每日全身肌肉痉挛发作>3次,无呼吸困难。
3、重型潜伏期<7天,症状在3天内达高峰,有全身肌肉持续性强直伴频繁发作的全身肌肉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呼吸困难或窒息,还可有高热、大汗、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肢端发凉等表现。
二、破伤风的发病特点三、破伤风的病因病因总述: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粪便中,其滋生、繁殖需要无氧环境。
创伤组织缺血坏死、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时,为破伤风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污染严重的伤口、组织撕碎血运差的伤口、引流不畅合并有需氧化脓菌感染的伤口,均为易感染伤口。
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脐端处理消毒不严和产后感染。
少数破伤风可在无明显伤口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称为隐源性破伤风。
基本病因:破伤风杆菌仅停留在伤口局部繁殖,生成痉挛毒素及溶血毒素。
在伤口局部生成的痉挛毒素吸收后,引起全身横纹肌强直性收缩与阵发性痉挛。
由于交感神经受到毒素的影响,引起心动过速、血压波动、大汗淋漓以及心律不齐、外周血管收缩等症状。
溶血毒素可引起心肌损害与局部组织坏死。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破伤风的症状症状总述: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粪便中,其滋生、繁殖需要无氧环境。
创伤组织缺血坏死、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时,为破伤风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污染严重的伤口、组织撕碎血运差的伤口、引流不畅合并有需氧化脓菌感染的伤口,均为易感染伤口。
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脐端处理消毒不严和产后感染。
少数破伤风可在无明显伤口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称为隐源性破伤风。
典型症状:1、前驱症状起病初可有头晕、乏力,烦躁、出汗、反射亢进,咬肌酸痛、张口不便等前驱症状,新生儿则表现为吸吮困难等。
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一般持续1~2日。
2、肌肉持续收缩随之出现肌肉持续收缩的典型表现。
由咀嚼肌依次累及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与肋间肌群。
开始时病人觉咀嚼不便,出现痛性强直,甚至牙关紧闭。
蹙眉与口角缩向外下方,形成苦笑面容。
颈项强直,头向后仰。
由于背部肌群力量较强,躯干部肌肉收缩,使得腰部前凸、头足后屈形如背弓,称之为角弓反张。
四肢肌收缩痉挛,出现弯肘、屈膝、半握拳等不同姿态的肢体扭曲。
在肌肉强直的基础上,轻微的刺激,如声、光、触碰,或是咳嗽、吞咽等均可诱发强烈的阵发性痉挛。
3、其他发作时病人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心跳加快、头频频后仰、全身大汗。
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不等,间歇期长短不一。
在痉挛、抽搐状况下,病人神志仍保持清醒。
肌肉痉挛使病人疼痛剧烈,即使在发作间期,肌肉仍不能完全松弛。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1、肺部并发症肺炎和肺不张最为常见,多由于喉头痉挛、呼吸不畅、支气管内分泌物坠积、长期卧床所致。
2、窒息呼吸肌突然完全痉挛和喉头痉挛所致。
3、酸中毒开始是呼吸性酸中毒,由于长期喉头痉挛,呼吸不畅所引起。
而后患者陷入严重的缺氧状态,糖类、脂肪发生缺氧性代谢分解不全,大量乳酸和丙酮聚集,从而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4、其他突然和强烈的肌痉挛可以引起肌肉撕裂、出血、骨折、脱位、便秘和尿潴留。
五、破伤风的检查预计检查:患者出现肌肉痉挛、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进行血液检查、痰培养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暂无资料。
实验室检查:破伤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发现。
当有肺部继发感染时,白细胞可明显增高,痰培养可发现相应的病原菌。
伤口分泌物常常分离到需氧性化脓性细菌,亦可经厌氧培养分离出破伤风杆菌。
由于破伤风的临床表现较为特异,尤其症状典型时诊断不难,故作临床诊断时不要求常规作厌氧培养和细菌学证据。
影像学检查:暂无资料。
病理检查:暂无资料。
其他检查:暂无资料。
六、破伤风的诊断诊断原则:依据受伤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无破伤风预防免疫注射史,破伤风一般均可及时作出诊断。
诊断过程中,破伤风需与狂犬病、脑膜炎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暂无资料。
鉴别诊断:1、狂犬病有犬、猫咬伤史,以吞咽肌痉挛为主。
病人闻水声或看见水,即岀现咽肌痉挛,饮水无法下咽,大量流涎,牙关紧闭者很少见。
2、脑膜炎有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状,但无阵发性肌肉痉挛。
有发热、头痛、神志改变、喷射样呕吐,白细胞计数增高、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
3、士的宁中毒由马钱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用药过量中毒症状与破伤风相似,但抽搐间歇期肌肉松弛。
七、破伤风的治疗治疗原则:破伤风是极为严重的疾病,一经确诊,应送入监护病房。
采取积极的综合措施,包括清创消除毒素来源,给予免疫制剂中和游离毒素,控制与解除痉挛、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治并发症等。
对因治疗:暂无资料。
对症治疗:1、伤口处理伤口已愈,则不需清创。
有伤口者需在控制痉挛的情况下,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敞开伤口以利引流。
2、保持呼吸道通畅病情严重的破伤风病人应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施行辅助呼吸、维持良好的通气。
气管切开后,应注意清洁导管,呼吸道湿化和定期滴入抗生素。
3、支持治疗阵发性痉挛与抽搐造成机体严重耗损及水电解质紊乱,维持营养困难。
重症者可行肠外营养,轻症病人可在发作间歇进食,或经鼻胃管行管饲,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及大量维生素。
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急性期治疗:暂无资料。
放化疗:暂无资料。
物理治疗:暂无资料。
心理治疗:暂无资料。
中医治疗:暂无资料。
其他治疗:暂无资料。
一般治疗:暂无资料。
药物治疗:1、中和游离毒素尽早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或破伤风抗毒素(TAT),可缩短病程、缓解病情。
因为破伤风毒素一旦与神经组织结合,则抗毒血清已无中和作用。
首选 TIG,只需一次肌内注射。
如用 TAT 一般以静脉缓慢滴注,不需连续应用。
新生儿可以 TAT 静脉滴注,也可作脐部周围注射。
2、抗生素治疗甲硝唑、青霉素对破伤风杆菌最为有效,甲硝唑、青霉素可同时合用。
3、控制与解除痉挛破伤风病人若能有效控制痉挛发作,可明显减少并发症而获治愈。
可以地西泮静脉注射或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也可以10%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
肌肉松弛剂解痉效果显著,抽搐严重者可静脉注射硫喷妥钠,但必须在具备气管插管及控制呼吸的条件下使用。
相关药品: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甲硝唑、青霉素、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硫喷妥钠手术治疗: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八、破伤风的预后一般预后: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若病情较重,拖延治疗者,可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危害性:若治疗不及时,可因全身肌肉长期强直、痉挛和并发感染,产生高热、酸中毒、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导致衰竭而危及生命,有时可因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而死亡。
自愈性:暂无资料。
治愈性:早期积极治疗,可以稳定病情,控制症状。
治愈率: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根治性:暂无资料。
转移性:暂无资料。
生存周期:暂无资料。
后遗症:暂无资料。
复发性:暂无资料。
九、破伤风的日常管理日常总述: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及粪便中,其滋生、繁殖需要无氧环境。
创伤组织缺血坏死、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时,为破伤风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污染严重的伤口、组织撕碎血运差的伤口、引流不畅合并有需氧化脓菌感染的伤口,均为易感染伤口。
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脐端处理消毒不严和产后感染。
少数破伤风可在无明显伤口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称为隐源性破伤风。
术后护理:暂无资料。
复诊须知:暂无资料。
特殊护理:破伤风的发病并不能确保对破伤风的免疫耐受,原因是痉挛毒素生成量极小,不足以刺激形成足量抗体,在确诊破伤风1月后,应给予0.5ml 破伤风类毒素,并完成基础免疫注射。
心理护理:暂无资料。
用药护理:暂无资料。
生活管理:1、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观.察穿刺位置皮肤情况,防止其红肿或感染。
2、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及擦背,注意患者个人卫生及床上用品卫生,减少压疮情况的发生。
3、可采用物理方式帮助患者降温,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4、病人应置于单人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重症者需监测生命指征。
5、注意口腔护理、防止舌咬伤。
6、实施床旁隔离,换药用具、用过敷料应严格消毒或焚毁。
病情监测:暂无资料。
饮食禁忌:1、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2、戒烟、戒酒。
其他注意:暂无资料。
饮食调理:破伤风对于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合理膳食即可。
饮食建议:1、宜多吃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2、宜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如多吃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十、破伤风的预防预防措施: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措施包括正确处理伤口,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以及在伤后采用被动免疫预防发病。
1、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以达到免疫目的。
采用类毒素基础免疫通常需注射3次。
首次皮下注射,间隔4~6周再注射,第2针后6~12个月再注射,此3次注射称为基础注射。
以后每隔5~7年皮下注射类毒素,作为强化注射。
免疫力在首次注射后10日内产生,30日后能达到有效保护的抗体浓度。
接受全程主动免疫者,伤后仅需肌内注射类毒素,即可在3~7日内形成有效的免疫抗体,不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小儿中通常实施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的免疫注射。
2、被动免疫适用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注射,而伤口为咬伤或污染、清创不当以及严重的开放性损伤病人。
破伤风抗毒血清(TAT)是常用的被动免疫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