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第60-66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气温、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主要降水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降水量的测定方法,掌握主要的降水类型,能正确阅读降水量分布图,并总结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

4.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充分动手实践,进行对一天平均气温的测定,以及水蒸气凝结的试验。

利用已有的读图经验,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通过制图的过程进行合作、探究、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七年级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有限,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将图上反映的内容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怕学生表达不准确,而要多鼓励,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正确的地理语言。

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意义,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严谨科学态度。

学生在搜集家乡气候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突破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要借助于地图总结而出,所以掌握读图的方法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

指导学生读图时首先明确“图名、图例、注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分析。

“气候资料图”的绘制与分析是难点。

绘制的过程,先让学生讨论已知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横坐标、纵坐标等);之后练习:将已有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小组再互换气候资料表格,进行“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最后小组之间评比,看谁画得最准确,若与原图不一致,找出差错出在哪里,是制表格的环节、还是制图环节,在总结得失的基础上掌握制图方法。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分析气候特征,让学生把握住以下几点:1.气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2.降水:最多与最少降水量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3.气温和降水的配合:季节(夏季、冬季)、高温、低温、多雨、少雨的组合搭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玻璃杯、玻璃片、热水。

2.多只气温计,用来上课测气温。

学生准备1.准备当天“天气预报”。

2.每人准备直尺、空白纸。

3.查找有关世界雨极、干旱地区的资料。

补充.常见的天气符号一个太阳是晴天,一片雪花是小雪。

一条闪电雷阵雨,小雨落在乌云下。

乌云在前是阴天,太阳躲在多云后,三条黑线是下雾,半个冰箱是下霜。

天气预报中,我们还能见到下列天气符号:2.风力和风向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大。

风杆上的横线叫做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一条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如符号风尾在右侧,所以指示的是东风,三条横线,每条2级,所以表示东风六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2.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气温、降水等)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存在差异的。

3.联系实际,体会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定。

3.观察景观图片、自学课本内容。

4.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读图经验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4.结合前面学习过的经纬度知识,简单归纳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一、气温学习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借助地图,在读图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图名、图例、注记的辨别。

气温的分布要结合纬度知识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一、气温1.气温的概念: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单位:℃摄氏度。

2.日平均气温的测定: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根据世界各地气温的观测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是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a.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b.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问题导入】下列三幅图分别反映了出世界不同地区的降水量的多少,你知道它们所在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吗?(一) (二) (三) 【知识链接】降水类型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2.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蒸气凝结过程。

利用图片进行降水类型介绍。

2.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降水形成条件。

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

3.资料展示家乡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了解水对发展经济的影响三、主要降水类型本课总结降水量的多少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自然面貌、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特别是降水的类型和降水的分布体现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我们理解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意义重大。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三、主要降水类型1.降水的形成条件:a.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b.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降水类型:a.对流雨:赤道地区多见;b.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破;c.锋面雨:发生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3.降水量的测定四、世界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我们家乡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哪种?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多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当地有哪些气象谚语?教学步骤(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复习气温和降水的内容,引入新课。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回忆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2.展示北京“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让学生探究坐标图的结构。

2.讨论“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坐标”图的基本表示方法3.布置学生制作表格:根据气候资料坐标图数据,制作某地气候资料表格。

3.将某地气候资料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各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坐标”图不相同)4.指导学生做图4.小组互相交换所制表格,根据表格制图。

5.小组互相评价过程中随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纠正不对的地方。

6.指导学生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5.小组互相评价,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改正。

6.通过练习,掌握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分析气候特征时,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气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二.降水:最多与最少降水量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三.气温和降水的配合:季节(夏季、冬季)、高温、低温、多雨、少雨这几个词语的组合搭配。

板书设计(接第二课时)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1、横坐标:月份;纵坐标:左侧是气温(单位:℃),右侧是降水(单位:毫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查找家乡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制作年平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是。

2.一般认为,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34.“地形雨”多形成于:A 沿海平原B 内陆高原C 迎海风的山坡D 背风山坡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A 地形雨B 台风雨C 对流雨D 锋面雨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 赤道地区降水多B 两极地区降水少C 沿海地区降水少D 沿海迎海风的地区降水多7.同纬度的海陆相比较:A 冬季陆地气温高B 冬季海洋气温高C 夏季陆地气温低D 夏季海洋气温高8.下列降水最少的地区是:A赤道附近 B 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C 中纬度大陆的西部沿海D 两极地区9.某地在一个月内有一次降雨为20mm,两次降雪分别为7mm和15mm,计算得出该地该月的降水量为:A 27mm B 20mm C 42mm D 22mm个性练习设计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____地;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________地。

(2)四地中属于全年多雨的是_________地;属于冬季多雨的是_________地;属于夏季多雨的是_________地,常年降水较均匀的是_________地。

2.当北京处在月平均最低气温时,澳大利亚正处在:A.一月B.七月C.十二月D.八月3.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丰富的原因是:A.纬度因素影响 B.地形因素影响C.洋流的影响 D.海陆因素影响教学探讨与反思掌握好读图方法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因此,要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教材中的地图信息丰富,将地图中蕴含的教材中没有的文字信息挖掘出来,适当补充学生查找的景观图片更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补充资料关于寒暖的谚语寒暖的变化,是支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子。

但是它的支配作用,必定要通过风、云、湿度、气压等因子,才能发生作用。

所以从天气的变冷变热,到天阴天晴,中间还存在一系列的复杂过程。

换句话说,单看了寒暖变化,是不可能直接预告未来天气的。

又因为寒暖是每一个人不需要仪器、不需要推窗抬头,随时随地可以直接吸取的感性知识。

也因为这点特性,人们对它的认识,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

同是一阵风吹来,我感觉很暖,你可感觉还凉爽。

总之,因为寒暖变化在天气变化中不是直接的,而人们对它的感觉不统一,认识也就不够科学。

所以,这类谚语的可靠性,比风或天空景象的谚语,差得多了。

严格说来,这类谚语只是天气常态的叙述,不完全可能作为天气变化的预告。

* 春寒多雨水。

(《田家五行》论气候、福建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春冷连阴长。

(江苏启东)* 春寒雨涟涟。

(江苏常熟)春天是介于寒冬和酷暑之间的天气。

在这时候,南方已是很热,北方还是很冷,而我们这温带地区,是北方冷气和南方热气相互接触最为频繁的地带。

热空气来了,地面比它冷,下冷上热,所以天气稳定不变;冷空气来了,地面比它热,上热下冷,所以气流不稳定,产生对流运动,因而行云致雨。

* 黄梅寒,没竹竿;时里寒,井底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