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教案【篇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
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2)通过对某一处随海拔的升高温度变化情况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规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世界气候的行为习惯。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第一课时:世界气温(一)、导入新课(2分钟)读教材p32世界部分城市的1、7月平均气温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解释它们吗?(二)、自学问题1、读1月、7月平均气温图及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和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的差异是怎样的?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稀疏且比较平直?2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3看1月份-10度等温线和7月份10度等温线,你发现什么规律?○4试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2、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能说明原因吗?(三)学生活动1、学生初读教材,并自主解决自学问题(8分钟);2、自学问题展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并阐述原因,不全面的地方老师进行点拨(15分钟);3、问题识记,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识记并提问(10分钟);4、课堂检测,检测练习册相关内容并学生互评(10分钟)。
(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世界的降水(一)、导入新课(2分钟)图片展示世界的“雨极”、“湿极”、“干极”,让学生认识世界降水的差异,说明降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引入新课。
(二)、自学问题1、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教材p39页两个问题;2、降水的地区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三)学生活动1、学生初读教材,并自主解决自学问题(8分钟);2、自学问题展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并阐述原因,不全面的地方老师进行点拨(15分钟);3、问题识记,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识记并提问(10分钟);4、课堂检测,检测练习册相关内容并学生互评(10分钟)。
(四)板书设计【篇二: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一.气温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二.测定气温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
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1、等温线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
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61页活动1)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③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世界之最: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利用书63页活动1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
1月气温7月气温海洋高低冬暖夏凉陆地低高冬冷夏热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
活动针对较好的学生能完全明白,一般的学生有难度,要分层次教学。
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强调重点课后作业:总结整节课重点,加深印象。
课后小结: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备课讲课,可以活跃课堂。
板书设计:气温: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
气温分布规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讲授新课:二.降水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总结答案: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2.主要类型: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3.降水量的测量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
课后作业:复习巩固板书设计: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降水量的测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主要降水类型?讲授新课: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
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教师总结订正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2、世界之最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②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
练习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d.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4.“地形雨”多形成于: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7.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课后作业:复习并预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