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地区2020-2021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下·柳州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我太难了”,说到底是一种青年亚文化表达。
这略带幽默的自我调侃,更像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心理。
面对生活的压力,一句流行话语说出口,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并从而带来短暂的疏解。
追求个性表达,面对生活,还需要换一副认真的模样。
毕竟,真实的人生没有不难的。
一帆风顺、一路坦途更多的时候用在祝福语中,生活中却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磨难往往是逃不掉、躲不开的,迎难而上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
迎难而上,经过的努力,战胜了困难,成长才会。
成长,不正是在一个又一个“我太难了”的反复考验中实现的吗?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应该是一种过来人的视角,对于正处于困难中的人来说,()杨绛先生有言:“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调适无可厚非艰苦卓绝如期而至B . 调整无可非议坚苦卓绝不期而遇C . 调整无可厚非艰苦卓绝不期而遇D . 调适无可非议坚苦卓绝如期而至(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越坚强,积累的动能就一定越大,收获的心得就越多。
B . 越痛苦,可能积累的动能就越大,收获的心得就越多。
C . 越痛苦,收获的心得就越多,积累的动能就一定越大。
D . 越坚强,收获的心得就越多,可能积累的动能就越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能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认可,并从而带来短暂的疏解。
B . 能带来短暂的疏解,并从而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
C . 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并因此带来短暂的疏解。
D . 能带来短暂的疏解,并因此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认可。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2. (6分)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3)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3. (12分) (2018高二上·临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羊吃草西西在吐鲁番,我看见羊吃草。
以前,我并没有仔细地看过羊吃草,也不晓得它们吃的是怎么样的草。
我见过马吃草、牛吃草、驴子吃草。
它们总是低下头来,伸长了脖子,把嘴嗅到地面的草上,一面咬住草茎,一面撒撒地撕裂草梗,或者拔菜也似的把草连根拔起。
牛、马和驴大概要一口气拔很多草,才闭上嘴巴,磨碾一阵牙齿,慢慢咀嚼,然后吞下肚子,让胃去消化和反刍。
我看见牛和马吃的草,都是普通草地上的青草——那种短矮的、匍伏在地面上攀爬的青草。
有时候,我也看见驴子停在一辆木头车边吃车上堆着的草,那是人们割下来的像葱条一般细长的草。
我们在吐鲁番参观了坎儿井地下水和防风林。
在防风林的附近,有一座特别的沙丘,是一座馒头也似的黑色山阜,在阳光底下闪着沉默的光,仿佛一座乌金矿。
沙丘上有许多人把半截身子埋在沙底下,露出剩下的身躯和头颅,以及他们民族色彩的鲜艳衣饰,这些人,都到沙丘来医治关节炎。
我并没有跑上沙丘,因为我看见一个男孩赶着一群羊来了。
男孩穿着藏青的汗背心、炭黑的长布裤、灰尘仆仆的白运动鞋,头上戴了一顶纯白的维吾尔族小圆帽。
他赶着数约二三十只羊,其中有黑山羊,也有白绵羊,羊们在沙地上散开,各自低头吃草。
沙丘上面没有草,沙丘底下的四周,仍是一片灰泥色的细沙,仿佛戈壁滩到了这里,碎得如粉了。
但在这片沙地上,却长满了丛生的矮草,展散了延蔓的枝条。
羊看见了草,纷纷风卷残云似地舐啮起来。
我想引一头小羊走来这边,于是蹲下来,伸手去拔取草叶。
我哪里是在拔草呢,我那时的感觉是,我采拔的大概是荆棘,因为我一把抓到手里的竟是满掌的芒刺,好像握着一堆铁蒺藜。
我迅速缩回手,手指都火辣辣地像中了蜜蜂的针,无数的针。
我看看面前这纤细瘦削的蔓草,难道它们是箭猪和刺猬?我一直以为,羊和牛、马或驴子一样,吃的都是贴近地面生长的那种软嫩的短草,这时才知道,吃的竟是像玫瑰花茎那般多刺的植物。
我看见它们愉快地吃着,像部锋利的剪草机,沙沙沙,草都吃进嘴巴去了,多么丰富的一顿下午茶。
我还看见羊只在草丛中走来走去,仿佛它们四周的植物不是尖锐的芒刺,而是如絮的棉花。
它们真使我惊异呢。
它们有一张怎么样的嘴,是钢铁的唇舌、上下颚和口腔?为什么可以吞啮针似的草茎而不受伤?肥胖的绵羊,满身是浓厚的卷曲羊毛,走在草丛中也许能够无视草叶的利刺,可是山羊只有短而薄的披毛,但它们在丛草间穿插,同样仿佛经过的是一片秧田。
羊们真令我惊异呢。
南山牧场是真正的“乌鲁木齐”,因为乌鲁木齐的意思就是美丽的牧场。
我们站在公路上,面对漫山遍野苍绿的松树,深深地呼吸。
这草原一片芬芳,充满泥土和花朵的甜味,我还以为自己忽然到了阿尔卑斯山。
但远方积雪的峰峦是天山,融化了的冰块,汇成河道在我们面前的山坡下流过,许多人都奔跑到水边去了。
过了很久,他们才一一回来,但都雪雪呼痛,说是有一种草,把他们刺得跳起来。
他们之中不乏穿着坚厚的牛仔裤的人,但在草丛中跑过,仿佛有千千万万的芒针插在腿脚上。
草原上除了地毡也似的青草外,到处都是小花,有的白,有的紫,有的怯怯地嫣红,夹杂在各种高高低低的植物之中,我们看见一种尺来高的植物,没有花,叶子细小狭短,茎枝上布满星形放射走向的小针叶,于是有人喊起来:是这种草了,是这种草了。
连那么厚的牛仔裤也能透过,叫我们惊跳起来。
我仔细看看那草,并不认识这种草的名字,以前也没有见过,但我记得,这草就是沙丘底下羊们觅食的点心。
一位陪我们到处逛的田老师说:这些草,羊最喜欢了。
在乌鲁木齐,我也看见了羊吃草。
那时候,我们坐在天池上的游艇里,两岸是层层叠叠的山和松树,在向阳的山坡上,遍山隐隐地点缀着一点一点的白花,并且弯弯曲曲的,在山坡上呈现一个“之”字形。
偶然,白花缓缓地移动起来,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山坡上的白点子不是花朵,而是放牧的羊群。
带头的羊走在前面,横越过山腰,随后的羊都跟着那道白色的虚线朝更高的山顶攀登。
羊们居然能够爬上那么高的山,仿佛它们不是羊,是鹰。
对于天山的风景,我们感到失望,天池是一座水库,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令我们沮丧:到处是故意摔破的玻璃瓶,花衬衫的游民提着声浪袭人的收音机。
或者,关于天山,我们其实又认识多少呢?我们不过到达天池旁边的一个小角落,看见的也只是供游客驻足一阵的名胜,我们可曾攀过雪线,自己去寻找天山冰洁的雪莲?为了寻求更丰盛的草原,羊们攀到了山的极高处,当我们抬头仰望,山坡上的动物,竟是我们心目中柔弱的羊吗?天池的水寒澈入骨,天池的风凉冷如冰,带备衣衫来的人纷纷披上了风衣或毛线衣。
山坡上的羊没有加衣,在这充满荆棘的世界上,它们不必穿戴甲胄,不必练就一身铜皮铁骨,但见它们摇摇摆摆、晃晃荡荡,以一个个软绵绵的身躯,在芒剌间悠然步行,安然度过。
一九八一年十月(1)作者为何先写马、牛、驴吃草,再写沙丘和人,后写羊吃草?请从结构的角度分析。
(2)赏析文章画横线的句子。
(3)作者在文中交替使用“我”和“我们”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文中的羊吃草有何独特之处?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4. (11分) (2019高二下·长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