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贵州的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答: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因此,贵州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
二是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
三是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
从不利方面看:一是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二是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不配套。
三是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试述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特点。
答:1、原生性,受到破坏的程度较小;因为贵州开放较晚,开发程度较小,所以很多景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2、配套设施基本跟进,比如说黄果树有大扶梯,梵净山有索道等等,在大的景区里基本都有观光车,景区的道路还算可以;3、和民族风情景区错杂在一起,便于一起开发。
比如说黄果树有天龙屯堡,荔波有瑶族村寨、苗寨。
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省的建立。
朱元璋统一中国以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是削弱的地方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2)开发进程加快。
大兴屯田,移民实边,寓兵于农,注重发展交通。
明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加驿站,是驿道有了较大的发展。
此外,在手工业和矿业方面,开设了很多局所。
在城镇建设和文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
地主经济飞速发展。
(4)大规模的进行改土设流贵州原先是土司统治区。
从永乐十一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设流。
后来又不断的扩大流官的统治区域。
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答: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
青岩教案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
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四川的酉阳教案和安徽的安庆教案等。
虽然“三大教案”最终因清政府的无能而遭查办,但它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试述贵州实现西部大开发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答:1)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横一纵四联线”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基本实现了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城市与省会城市的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连接。
在公路方面,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在铁路方面,株六复线、内昆铁路贵州段等已建成通车;在航空方面,铜仁、安顺、兴义、黎平机场先后通航;水路建和通信、城镇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供电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2)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贵州是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工程的重点。
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第二批“四水八火”电源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市区联网,“西电东送”格局基本形成。
2006年末,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其中,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
3)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为建设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基础。
2006年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130个,比2000年增加5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4)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已开工建设王二河水库、玉舍供水工程、遵义灌区一期工程等,完成了一批病险水库治理和县城防洪工程项目;开展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的前期工作;“滋黔”一期工程、“烟水配套工程”、水利“三小”工程进展顺利。
5)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着成就。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
到2006年,威宁、赫章、望谟4县(自治县)通过了“两基”攻坚达标验收,全省“两基”教育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提高到2006年的100%。
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进。
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并成功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6)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全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上升和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重点、优势行业发展加快,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铝、磷等优势工业进一步壮大,烟、酒传统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业增势强劲,把旅游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的步伐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
试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答:(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及交通工具方面不健全,使得农作物等许多物品得不以有利的对换,从而使他们在信息了解方面缺少。
政府基层干部工作人员应加大下乡回访力度,并不断增加每年农作物产量提高的相关知识、生育、综合素质等。
(二)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在旅游、农作物、人物等方面有很多的个性独特之处,但是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由于没有重视农业,使得所有的销量、包装、产量等没有得到得很好的成绩及发展,宣传太少。
(三)贵州的确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很有个自的特色,我们的政府要去挖掘人、物的潜力使这样的地区更能吸引外来人员,使他们了解而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可去之处。
利用生态资料发展第三产业收入,如现在的农家乐等,这样农民即增加了收入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主人农田也不会大片片没人种出现荒疏的景象。
吸引更多的当地人回家减少城市人口的复合量。
简述贵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答:一是生产要素占有方面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二是生产要素利用方面由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三是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四是增长动力因素方面由投资型向需求型转变;五是发展阶段演进方面由渐进型向跨越型转变;六是经济管理职能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转变。
简述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
答:(一)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其主要表现,一是中低产田土得到改造;二是把水利设施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点之一;三是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成效显着;四是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六是农膜、化肥、农药和饲料、曾药等农用生产物资的使用得到保证;七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八是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改进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使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2、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成效显着;4、农业产出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
1种植业。
一是种质资源;二是主要耕作制度;三是生产经营;2、养殖业。
一是畜牧业生态化进程加快;二是内陆渔业特色鲜明。
3、林业和生态建设。
简述贵州的工业结构特点。
答:贵州工业结构的特点为:①从轻重工业结构来看:2005年,全省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资源开发型的重工业占着绝对优势。
②从行业结构来看:2005年贵州工业有3个门类、37个大类和若干中小类。
其中优势产业是以卷烟白酒为重点的轻工业;以水火电结合的电力工业、采选矿结合的煤炭工业、以铝为主体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磷为代表的化学工业等重工业;以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特色食品、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的新兴产业。
③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集团是主体,总资产、产品销售收入占有重要地位。
④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格局。
简述贵州的旅游特色及旅游线路。
答:贵州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经过开发目前形成了包括高原喀斯特生态、苗侗文化生态、绿色喀斯特森林生态、丹霞桫椤生态以及民族文化、屯堡文化、长征文化、酒文化、阳明文化、夜郎故地遗址文化等在内的旅游特色。
已经建起以贵阳为中心的4条跨省骨架旅游线:①以喀斯特生态景观和多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红枫湖—安顺—龙宫—黄果树—织金洞—马岭河峡谷,延伸至云南路南石林、昆明的黔西旅游线;②以苗、侗民族文化和苗岭风光为主的贵阳—凯里—榕江—从江—黎平,延伸至广西三江、桂林以及施秉—镇远氵舞阳河—铜仁梵净山,延伸至湖南张家界的黔东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线;③以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和布依、水、瑶民族文化为主的贵阳—都匀—三都—荔波,延伸至广西的黔南旅游线;④以长征文化、酒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为主的贵阳—息烽—遵义—茅台—赤水,延伸至重庆、长江三峡的黔北旅游线。
简述贵州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答:1、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2、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3、科技发展明显改善,科技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
答: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反腐倡廉教育;二是抓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三是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四是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五是加强基层党风建设。
简述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
答:各级地方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推动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构建“和谐贵州”,推动贵州民主政治建设,促进贵州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答:搞好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自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扶贫开发,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奋起向贫困宣战,实现了全省农村总体上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完成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任务。
进入21世纪,全省上下根据中央的部署,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从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出发,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一五”期间(2006-2010),贵州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围绕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历史任务做好“三农”工作,坚持开发扶贫和劳动的基本方针,采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长期救助的具体措施,突出分类指导,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和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基本素质,扎实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3项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