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4期No.4,2010浙 江 社 会 科 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2010年4月Apr.,2010
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
现代国家构建
———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
◆ 李 斌
内容提要 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历经挫折,唯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方才获得成功,一个关键的
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革命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即政治动员,其对现代国家构建起
到了极其重要的促动作用。革命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凭借由政治动员所赢取的资源优势和社会支持,战胜了旧政权统治者、各路地方军阀以及外国干涉势力,建立起主权独立的中央集权型国家;革
命完成阶段,政治动员又继续在国家主权统一性与独立性的巩固、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强化、民众政治
要求的有效因应等主题上为现代国家建构的发展和深化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关键词 政治动员 社会革命 现代国家构建
作者李斌,安徽大学政治学系讲师,政治学博士。(合肥 230039)
近代以降,中国逐步开始了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然而却屡遭挫折,甚至一度出现所谓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衰退趋向。①唯有在中国共产党发
动和领导社会革命,促使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关联性与整体性的根本变革之后,
现代国家构建方才重返正途并且基本获得成功,
创生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现代国家。我们认为,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之所以在社会革命发生前后命
运迥异,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即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革命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权力技
术即政治动员,其对现代国家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动作用。以此为立论基点,本文将首先阐
释政治动员之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的理论意义,然后再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史实
具体说明之。
一、现代国家构建与政治动员:概念与联系
所谓现代国家构建,意指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现代民族国家起源于西欧中世纪后期,兴盛于18-19世纪,并由西向东推进,在20世纪
扩展到全球,构成了现代世界体系的主体要素。②
从政治学的视角看,现代民族国家与传统国家相
比,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结构性特点:其一,创立了主权统一而独立的国家政权。即对内实现主权
统一,形成国家对“暴力工具”的合法垄断,③确立中央政府对地方社会的直接统治;对外实现主权
独立,确保国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控制本国的领土与人民;其二,国家的基础性权力大为
强化。“国家基础性权力”是指国家渗透和集中地协调社会活动的权力。④以科层官僚制为主要
行政组织形式的现代民族国家通常拥有强大的基础性权力,能够深入社会基层有效控制各类资源,“领导、推动和批准在自己领土范围内发生的各
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根据自己制定的、灵活多变的命令管理整个国家”;⑤其三,有效因应本国民众
向国家提出的政治要求。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对本33李 斌: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
国民众实施经常性的直接统治,要求后者服从并
服务于国家,民众也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向国家提出了愈益广泛而多样化的政治要求。⑥在和民
众的“讨价还价”中,现代民族国家的统治者为巩
固统治计,将会采取授予公民政治权利,推行代议民主制或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优先满足公民经济
权利、社会权利等多种方式,有效因应民众的政治
要求,维持和增进后者对国家政权的支持,巩固和提升国家的权威合法性。现代国家构建正是以民
族国家的上述三项特点的显现、发展与成熟为主
题而展开的,其结果则是催生出一个对外独立,内部统一,兼具统治有效性与权威合法性的国家实
体。
基于对欧洲历史的分析,现代国家构建理论的创始人蒂利认为,战争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源动
力。他在《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一书中强调,
为应付和准备愈加频繁和激烈的近代战争,国家统治者不得不向社会汲取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
资源,民族国家因之而产生,其在“相对协调的中央机构中联合了大量的军事的、榨取的、管理的、
和有时甚至是分配的和生产的组织”,⑦实现了对
普通国民的直接统治,从而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效率调用资源,支配社会。不过,蒂利也同时
注意到了革命在欧洲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的作
用,以法国革命为例指出,由革命所导致的各种政治制度变迁“构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直接统治
对一种由地方显贵作为中介者的政府体制的显著
的迅速的替代”。⑧参照蒂利的观点,检视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进程,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战争与革
命双重动因的存在,但社会革命的因素对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影响显然更加突出,也更为根本,甚
至内在地包含和决定了战争因素。美国政治学家
斯考切波正是在此意义上认为社会革命缔造了中国的现代国家。⑨质言之,唯有通过社会革命建立
起来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生国家才首次全面
具备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三项特征,真正拥有了迎接现代化挑战,主导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现代
国家能力。而且社会革命的背景也使得中国的现
代国家构建表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第一,现代国家构建具有显著的非连续性特征。社会革
命的根本性和彻底性决定了新生国家的政权组织
乃是建立在旧政权的废墟上,其权力结构与组织形式都经历了彻底的重建,这就给现代国家构建
带来了更大的制度创新压力与时间压力;第二,鉴于社会革命的全方位性,新生国家不仅面临着常
规的公共管理任务,而且还需自上而下地推动和
实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革,这就要求国家无论是在经济资源控制还是在社会活动控制方
面都要拥有超强的基础性权力;第三,社会革命由
民众广泛的集体参与所推动,而民众参与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在革命前的社会中无法获得或被
剥夺的各种权益,特别是那些与生存和发展直接
相关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如土地、教育、男女平等)。⑩新生国家必须对民众那些尚未完全实
现的政治要求给予有效回应,方能将民众对社会革命的支持顺利转化为对新生国家的合法性认
同。
面对现代国家构建的上述新特点,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国家构建的
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科层官僚制、代议民主制等常
规化的制度手段,而且还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即政治动员。美国学者汤森曾为政治动员下
过一个简略的定义,认为政治动员乃是“统治精
英获取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为政治权威服务的过程”。 1如果我们结合政治动员的过程特征细化这
一定义,则可以将政治动员描述为动员主体以宣
传劝导为主要方式,辅以物质刺激和其他手段,引导动员客体接受和认同动员主体的权威及其价值
主张,并在动员客体间构建人际联系网络,促使其
展开主题特定的群体行动,实现动员主体设定的各项目标。这一定义指明了政治动员的三重要
素,一是意识形态的宣传劝导,即对动员客体的意识形态说服、灌输,旨在从心理意识和价值观的引
导和塑造方面获取动员客体的支持与服从,体现
着迈克尔·曼所称的“意识形态权力”; 12二是人际联系网络的构建,即将原本处于分散无序状态
的动员客体联结起来,整合为结构灵活的人际联
系网络,置于动员主体的领导和支配之下,成为后者随时可以利用的群体资源;三是群体行动的实
践形式,也即在动员主体的激励、组织和指挥下,
动员客体群体性地参与执行动员主体所赋予的任务与目标。这种群体行动如果呈现为民众大规
模、协同式的群集状态,通常便被称之为群众运
动,但也可能以较为分散化的共同参与形式进行。34 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另需指出的是,政治动员的成效高低,不仅取决于
以上三重要素的组合状况,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动员的过程能否与动员客体物质利益的适
度满足结合起来。
从理论上看,政治动员对于推动现代国家构建具有如下积极意义:首先,动员主体能够借助意
识形态的宣传劝导和人际联系网络的灵活构建,
利用动员客体群体行动的规模优势和群集效应,在付出相对较低的强制成本与组织成本的同时,“通过激发自愿的首创性和广泛的资源开发,释
放权威主义的协调所不能发掘的能量”。 13动员主体由此可以将政治动员作为调用社会资源,导引
民众行动,创建统一、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增进新生国家基础性权力的有效手段;其次,政治动员
过程中高强度、集中化的宣传劝导和群体心理的
感染有助于加速改变动员客体的旧有政治文化心理,促使其接受动员主体向其灌输的意识形态和
政治文化,这又反过来将会增强动员主体的权威
合法性;政治动员的此项功能可以被用来从意识形态层面引导民众生成对新生国家的散布性支
持,巩固和强化新生国家的合法统治地位;再次,
政治动员的主旨在于实现动员主体的目标意图,但通常也还包括对动员客体某些利益要求的满
足,意在激发动员客体参与动员集体行动的积极
性。由此视之,动员客体受他人策动的参与行为也即所谓“动员参与”虽不同于出自本人自发意
愿的“自动参与”, 14但同样有改善和协调政治动员主体与客体间关系的重要功效。因此在现代国
家构建中,政治动员可以部分替代代议民主制的
功能,用于支持特定主题的动员性政治参与,回应和满足民众的相关政治要求。总之,在建立统一、
独立的国家政权,增强国家基础性权力以及有效
因应民众政治要求等现代国家构建的主题上,政治动员都能发挥出积极作用,而这也为社会革命
背景下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实践进程所印证。
二、革命战争阶段的政治动员与现代国家构建
近现代中国长期处于内部政治分裂,中央政
府孱弱无力,外部列强环伺,领土主权饱受侵凌的状态,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建立统一、
独立的国家政权因之成为现代国家构建的最紧迫
任务,但渐进式的改良、改革和单纯的政治革命对此却均未奏效,最终只能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社会革命加以实现。社会革命与现代国家构建由此呈现为一体两面的进程。然而,通过社会革命
达成建国目的绝非易事。斯考切波曾指出,“社
会革命是一个社会的国家政权与阶级结构都发生快速而根本转变的过程”,“社会结构与政治结构
的根本性变化以一种相互强化的方式同时发生。
而且这些变化的发生要通过剧烈的社会政治冲突来实现”。 15显然,在现代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社会
发展严重滞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又分外强大的恶劣环境中,组织规模和成员数量均十分有限的
中国共产党单凭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在剧烈的社
会政治冲突里获得胜利,建立起统一、独立的新国家。要想成功地推进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
获取底层民众的广泛支持,领导他们共同参与革
命战争。不过,将底层民众转变为革命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却需要克服若干障碍。一方面,尽管在
当时中国的国情背景下,底层民众所受到的剥削
和压迫日渐深重,对于现实社会制度的怨恨与不满不断累积,但由于其力量分散且缺乏自组织能
力,又往往被传统精英分化控制,故很难自发地展
开集体斗争行动。另一方面,受累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长期宰制性影响,相当一部分民众在心理上
还存在着逆来顺受的宿命论意识和尊卑有别的等
级观念,这些心理文化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着民众参与革命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上述障
碍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受压迫的民众会被永远隔离
于革命斗争之外。相反,“如果他们的行动以紧密的社会网络和联系结构为基础,以公认的有行
动导向的文化框架为依靠,他们就可以持续地与强大对手进行斗争”。 16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
用政治动员这一权力技术的目的正是在于将此可
能转变为现实。政治动员的功用首先表现在,通过各种形式
的革命意识形态的宣传劝导,中国共产党将革命
的政治文化植入底层民众心理,取代和替换了消极顺从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促使底层民众生成
积极参与革命的价值诉求和作为革命阶级成员的
集体认同,进而树立起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导权威的合法性支持。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
所使用的宣传劝导手段而言,主要包括文化教育、
文艺表演、集会宣讲、口号标语、典型示范等,其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