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一、总体评价
(一)命题指导思想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纲要》,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坚持以考查学生能力为目标,继往开来,稳中有变。
来自考生的评价:
注时事、关心国家,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考生三:看了答案之后才知道题目虽难但答案宽松,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难。
建议答题的指向性更明显一点,让我们明白试卷考察的是什么内容。
来自考生家长的困惑:
历史本是开卷考试,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考得这样差,是孩子不够努力,还是试卷太难,或者是老师教的水平不行?怎么会是带着资料、翻着书本却找不到答案的?
来自一线教师的反馈:
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公民素养的必备学科,历史不应该被轻视。
开卷考试发挥的导向性失当,学生普遍轻视历史,不重背诵,以为一抄大吉。
有人认为,开卷考试就是考老师。
可是,现在的开卷考试让老师上课很为难。
深入了说,孩子不懂;浅了说,说不明白。
乙:因为是开卷考试,就出现了猜题与反猜题的博弈,这使得近年的有些中考题不按常规“出牌”。
今年有的题目就是高考题的水平,题目与题目之间又环环相扣,若前问不能解,后问更不能解,像“希腊文明的影响”、“蒙哥马利之问”等题,甚至比有的高考题还难。
丙:初中开卷,高中闭卷,初高中衔接也是问题。
这些年历史开卷考试越走越偏,越出越难,越考越怪,都是开卷惹的祸。
出题者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教材版本的不同。
看样子,历史教材版本有走向统一的趋势。
丁:今年历史中考试题还是很好的,史地学科、人文学科渗透,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正符合当下的课改精神。
关键是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到底如何,全省也不均匀,城乡亦有差别。
(三)考查内容
表一:安徽中考历史试题考查内容统计表
(四)试题特点浅析
1、题型题量保持稳定,版块构成稳中有变
表二:近两年中考历史题型、题量比较表
表三:近两年中考历史版块构成比例比较表
从以上两张表格可以看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在题型、题量上没有任何调整,各题型题量的分值比例也没有任何变化,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
只是在五大版块构成方面略有变化,集中体现在世界古代史分值的上升方面,体现了中考试题一贯的稳中有变的风格。
2、注重基础、考查能力,三维统一、立足发展。
本套试卷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纲要》,追求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
试题虽不放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考察,但更侧重于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倾斜。
本套试卷,内容涉及汉字演变、《南京条约》、五四运动、《共产党宣言》、经济重心南移、印度反英大起义、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古希腊文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众多基础知识点,同时又立足考查能力,试题综合性大、
思想性强,跨度远、跳跃明显,突出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立足于促进考生的发展上。
3、关注周年时事,凸显时政热点。
多年以来,安徽中考历史试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不避热点、关注周年、关注现实,体现时代色彩。
今年的中考试题比之往年这种趋势虽略有下降,但也不失为本卷一个切入点,突出了周年纪念、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
如:时值《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选择题的第3小题考查了《南京条约》的史实;第10小题以“巴以冲突、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时值《联合国家宣言》发表70周年,组合列举第12小题考察了《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辨析改错第14小题考查英国崛起的相关史实;材料解析题16小题涉及到伦敦奥运会圣火的点燃;活动与探究第17小题涉及到神八飞天,“蒙哥马利之问”暗扣当今中国形势(如南海菲律宾问题),这些题目的设置均体现出关注周年时事、凸显时政热点的特点。
4、在猜题与反猜题的博弈中,趋难走偏之势明显。
因为是开卷考试,考生可以带很多参考资料进考场“抄”,于是就出现了猜题与反猜题之间的博弈,这使得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与今年的中考题有趋难走偏之势。
尤其是今年,有些地方感觉不是按常规“出牌”。
比如说,《考试纲要》规定,世界古代史约占5%,分值应该在3-4分之间。
不料,中考试卷中世界古代史竟有10分之多,占14.3%,高出近十个百分点。
再有,无论考生还是一线教师,都在抱怨着今年有的题目就是高考题的水平,像“希腊文明的影响”、“蒙哥马利之问”等题,甚至比有的高考题还难。
依据《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历史》,难度系数(通过率)在0.8以上为容易题,难度系数在0.5-0.8之间的为适中题,难度系数在0.5以下的为稍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为7:2:1。
从2012年亳州市三县一区中考历史试卷抽样统计表(表五)上来看,容易题占3分,适中题占39分,稍难题占28分,则容易题与适中题与稍难题的比例为1:13:9,与《考试纲要》中的7:2:1相差何其远!
二、成绩分析
表四:亳州市三县一区中考历史试卷各分数段人数比较表
中考,亳州市三县一区共有46168名考生参加了历史考试,平均分为38.076,试卷整体难度为0.544。
42分以上(含42分)共23521人,及格率50.95%。
56分以上(含56分)共7900人,优秀率为17.11%。
最低分1分,有满分考生1人,标准差17.298。
以10分为一分数段,则50-59分段的考生最多,占了26.39%。
亳州市三县一区中考历史试卷各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图示表
表五:亳州市三县一区中考历史试卷统计对比表
表六:亳州市三县一区中考历史试卷抽样统计表
三、问题与建议
(一)考试所反映出的教与学的问题
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通过对今年中考试卷的分析,令人吃惊的是几个抽样分析中颇有难度的题目其实都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题目,比如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四次探索。
这样的基础性题目居然能够成为“难题”,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连最起码的基础知识都不会。
而无可质疑的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开卷考试,前景堪忧
随着课改的推进,历史开卷考试备受追捧。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说,开卷之祸大于其利。
为什么考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会?可以说,开卷考试这种考察形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都有一种偏见,总认为历史就是一抄大吉,不需“浪费时间”去记去背,靠后期突击就行,靠进考场时多带几本资料就行,靠专家和科任老师的“押题猜题”就行!以放弃对学生历史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为代价,换来所谓的“减负”,开卷之祸,大矣!
(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立足课标,抓住基础
在一纲多本的模式之下,要以教材为范本,以课标为基准,以考纲为准绳,紧紧抓住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避免令人痛心的“低智商失分”。
2、三维统一,专题综合
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中考历史侧重于对三维目标的统一考察,尤其非常侧重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核,同时专题性强、综合性大、跨度又远。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有这方面的意识,既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要有专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点线面结合,古今中外结合。
3、关注时事,学以致用
学史以明智,知古而鉴今。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要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要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化“死历史”为“活历史”,充分发挥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
(三)对命题改革和试题评阅的建议
1、取消开卷,实行闭卷
“取消开卷,实行闭卷”的呼声近几年越涨越高,想来自是大有道理的。
中考无疑对平时教学起到一种指挥棒的作用。
当一道考查五四运动的选择题难度竟为0.44时,当一道考查两宋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改错题难度竟为0.29时,当“猜题”与“反猜题”的博弈使得中考历史趋难走偏之势明显加强时,不知开卷考试“功”“过”几何?!
取消开卷,实行闭卷,可以把历史学科地位提升一个档次,可以“逼迫”学生多掌握一点历史基本知识,可以“逼迫”学生多提升一点公民素养,可以很好地与高中接轨,有效减少高中历史老师的感叹与无奈,似乎也可以有效避免跌入猜题与反猜题的怪圈。
2、取消人工阅卷,使用机器阅卷
人工阅卷,时间紧、任务重,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较低,失误率却较大。
我们呼吁尽早实现机器阅卷,既能减轻负担,又能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