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审题专项训练】哲理性诗歌作文审题立意学习目标:1、打破审题魔咒,走出审题怪圈,避免据词立意;2、把握短诗特点,熟悉解读程序,学会整体思考。
学习过程:一、关于哲理诗1、哲理性——诗短意长,隽永深刻2、形象性——寓理于形,取譬设喻3、技巧性——比喻拟人,对比象征二、高考原题再现1、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雷诗雁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所取/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渍/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解析:A、距离产生美。
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
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
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B、透过现象看本质。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
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C、理想和现实。
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
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
这需要用时间来调整心态。
2、(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解析:诗的前两句说,几条水流交错流淌,弯弯地环抱着整个城池,城外众多的支流小溪,流遍了千家万户。
诗的后两句说,人们在深水里种菱,在浅水里种稻谷,在不深不浅之处种上荷藕。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充分体现了庄稼人因地制宜的聪明智慧。
如果反之,会有什么后果呢?水深处种稻,稻子会被淹死,水浅处种菱,菱会因缺水不得尽情生长。
环境条件不适宜,种瓜可能不得瓜,种豆可能不得豆,甚至会颗粒无收。
盲目活动,不顾实际情况,极可能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
这就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种植如此,社会建设、个人发展、求学、立志、择业等等道理亦然,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环境条件进行活动,不能盲目攀比跟风,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三、高考题启示1、哲理诗的寓意有的相对单一,有的可从多个角度理解。
2、哲理诗的入诗一般具体形象,出诗则要求见一知类抽象总观。
四、哲理诗的整体把握(一)入诗1、人: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2、物: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3、事: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4、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5、议论: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6、中心:想反映或揭示的是什么7、读出诗意:A、从相互关系(主次、转折、因果、条件、递进等)中读出侧重点B、从对比中读出是与非、褒与贬、肯定与否定C、从措辞中读出情感倾向(二)出诗——哲理是关乎宇宙、人生和生命的道理 1、见微知著 2、见一知类3、由物及人4、取譬设喻五、审题指导1、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解析: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
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立意过程呈现: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看作对比: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不看作对比: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从枫叶荷花角度看作对比: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不看作对比: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可以推出: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第三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2、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花儿低低的对看花的人说:“少顾念我罢,我的朋友!让我自己安静着,开放着,你们的爱是我的烦扰。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寓意型作文。
这类作文带有寓意型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它既有材料作文反宿构的特点,又有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功能。
这类作文的材料往往采用寓言、故事、童话、小小说等叙事类文体,常用讽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一般是:先破译材料寓意,再以寓意为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题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永远快乐。
4、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沙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
【写作导引】这是一首诗歌类材料作文。
首先应该读懂诗意。
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
“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
“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
“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
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贵蕴藏普通。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把握本题写作的方向。
6、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错觉泰戈尔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跟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要想写好这个题目,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这则小诗的内涵要深刻理解。
这则小诗的诗题是“错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其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
这个解释很好理解。
再看诗歌的内容,这首小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河的“此岸”与“彼岸”的“叹息”或“长叹”。
它们为什么“叹息”“长叹”呢?原来,一个说:“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一个说:“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
这是做这道题审题的关键。
②有了初步的解读,再进行深入的想深想透。
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
但这只是思考的初步,关键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我的认知。
重拾信心,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处处皆风景,就会发现我自己就是美丽的风景。
“一切欢乐”“快乐”自己也拥有。
因此克服这种“错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自己的信念。
可参考拟题《给错觉纠偏》、《重拾自信》、《榜样就在身边》、《墙内开花墙内也很香》等。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光和影杜运燮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是本首诗引发的。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写作导引】很美的诗篇,很有诗意的话题,也必然引发考生诗意的思考。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走进阳光”与“躲避阳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一种虽有“阴影”,“ 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一种虽没有“阴影”,“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
“躲避阳光”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
这首诗给我们的有正面的积极的思考,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反思。
这两个方面皆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想深想透,巧借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感受与体验,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激情四溢的妙文。
8、阅读下南的短诗,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蒲公英的遗产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行的伞【写作指导】这则材料是一首寓言诗,中心话题是“遗产”,它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如何正确对待子女,蒲公英的妈妈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