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及小学教者:王明霞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员了解学前教育的意义以及我国学前教育的目的,掌握家庭、社区如何配合幼儿园做好入园和幼小衔接工作。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地点:餐饮楼四楼教学内容及过程: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幼儿教育必须从学校这个封闭的场所解放出来,扩展到家庭和社区。
这一精神现已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
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就成了自己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长久性教育。
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一般都自始至终伴有家庭教育。
社区的资源包括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活设施以及人文环境等,如农田、庄稼、花草植物、商店、农场以及民间游戏、传统节日、地方文化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
学前教育是“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
幼儿从出生到三岁离不开家庭教育,即使到了幼儿园,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密切配合。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在入园和幼小衔接两个重要阶段,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一、入园每年的九月份是新生入园的日子,也是幼儿园一年中最忙乱的日子,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入园,更是哭声一片。
从家长角度考虑,孩子刚刚入园,全家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没吃饱,会不会想念家人,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这些担心和想法都是正常的。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四要和五忌一要“保持平静”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
孩子刚入园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
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
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
家长平和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要“分享快乐”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
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
例如:你认识那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那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三要“主动沟通”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
聊一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一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坚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一贯的要求十分重要。
一忌“甜水等待”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
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影响儿童的健康。
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中人体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问底”孩子离开一整天,家长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围着孩子问这问哪,反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
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的情绪。
三忌“迁就放纵”孩子心理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
这个时候,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它,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四忌“零食补偿”一些家长唯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刚回到家,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得吃晚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的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午点的时候留有余地。
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听偏信”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许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
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她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
遇到这种事情,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遇到的问题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
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
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请家长留意的几件事情:1、接送孩子的人员要固定,如果变换了人来接,要及时告知幼儿园。
2、孩子进入陌生环境,哭闹是正常现象,所以,早晨送孩子,放下就走,不要多停留,根据我们的经验,停留时间越长,孩子哭闹的时间会更长。
3、坚持送孩子入园,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孩子在家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告诉老师,如过敏了、有点感冒了、肚子不舒服了等,以便老师更多的关注到他。
5、早晨送孩子入园,注意看看孩子口袋里装没装危险品,如小扣子、牙签、小刀等。
6、给孩子准备两件衣服,放在橱子里,以备天气变化、尿湿时更换。
幼儿入园后的学前教育(一)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自然,不强求幼儿。
例如:宝宝刚入园时,家长一般抱着幼儿入园,教师要自然的与幼儿打招呼,如果宝宝不愿意叫老师、打招呼,就顺其自然,别强求,可让妈妈与宝宝一起在幼儿园玩一玩,教师可经常抱抱幼儿,亲亲他们,这是与幼儿贴近的最好办法,同时也可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
(二)玩具要大,颜色鲜艳,带声音。
幼儿对小的、零碎地、无声响的插塑不感兴趣。
相反,对于直观的,引起注意的声音很感兴趣。
例如:玩积木,教师可帮助幼儿把积木插成各种大的形状,幼儿比较喜欢。
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还喜欢自己占有一堆积木,虽然自己不插,但也不愿意交给别人,这时,教师提供幼儿的玩具量要充足,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三)活动安排要紧凑,尽量避免幼儿无所事事。
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组织的活动或游戏时间不要过长,一般一至两遍即可,每个活动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及时更换活动内容。
尽量鼓励所有幼儿都来参加集体活动,可减少幼儿想妈妈的机遇,并享受到与同伴玩耍的乐趣,渐渐地会喜欢与幼儿园的小朋友游戏,增强来幼儿园的欲望。
(四)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幼儿特点创编故事。
适合刚入园幼儿听的故事不多,教师可根据当时的情景,创编故事。
语言要简单,容易理解.托班幼儿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小白兔,大灰狼,小花猫等几个形象.例如:为了鼓励幼儿上幼儿园,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老师创编了故事《小白兔上幼儿园》,内容是:小白兔的妈妈送小白兔上幼儿园,小白兔可高兴了,到了幼儿园,小白兔很有礼貌,进门就问老师好,老师赶紧说:小白兔好.还夸小白兔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幼儿听了这个故事后,都争着来问老师好,老师及时地鼓励他们像小白兔学习,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常规培养是迎接托班幼儿入园后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托班幼儿入园后,幼儿的座次、位置要安排好。
从幼儿入园三、四天后,可个别指导幼儿记忆自己的标记及日常生活中的要求。
切记不要集体指导幼儿,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对针对性不强的话不能理解,个别指导更利于幼儿形成好的习惯。
对幼儿的常规要求要具体,教师的观察要仔细,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孩子好的常规是在有条不紊的每日生活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不是束缚孩子的自由,而是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宽松有秩序的环境中。
二、幼小衔接案例:某幼儿上学第一天就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回到家里说什么也不想再上学了。
家长问孩子老师为什么批评,他说:“我上课喝水了,聪聪找我要,我也给她倒了点……”家长问道:“难道你不知道上课是不能喝水的吗?”孩子颇为委曲地说:“在幼儿园什么时候都能喝水,老师说想喝就喝。
”接着,孩子又对家长说:“妈妈,我还想上幼儿园,上小学太没劲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过程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简称“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界研究探讨的问题。
幼儿上小学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主体适应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身体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而不是知识和智力上的困难。
1、身体适应方面身体方面的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2、社会适应方面缺乏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缺乏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其实我们平时一直都在努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如值日生、小组长等,要求当班的值日生到园为班级为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开窗通风、搬放椅子、挂毛巾等等。
等孩子上小学以后,就要独立记住许多东西,特别是今天的任务是什么?明天有没有一些老师交代的东西要带的呢等等?要想让孩子记住老师交待的一些事,就得提前训练他们,其实在幼儿园我们就已经开始培养他们了,比如交代孩子回去跟爸爸妈妈说明今天老师交代的一些事情,要带的东西等等,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要包办代替,但是可以适当提醒,让他记住老师交待的任务是自已的事,应该自已完成,常常忘记老师要求做的事情,这一点,如果一直带到小学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现在在幼儿园可能只是忘记了老师说的要带来的什么东西,到小学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多了,那么孩子就常常会因为贪玩不做作业。
因此,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这样他在听老师讲话和做事方面就会认真多。
我们都会不定期的给孩子布置少量的作业,在提醒幼儿自己完成作业的同时交代家长一定要督促幼儿以保证第二天能将作业及时的交给老师,让幼儿有自觉做作业的意识。
家长应为幼儿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幼儿房间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置办写字台、书架、台灯等,给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通过开展规划游戏或其它活动,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幼儿园可在生活制度、作业课纪律等方面有所改变,如缩短午觉时间,适当延长作业课、要求举手发言等,让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以有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
在幼儿园和家庭里,通过教师与家长的配合,能给幼儿创造很多发展任务意识的机会。
如对幼儿完成值班生工作、完成画画、手工、计算等学习任务,完成某项家务劳动等,给予及时的肯定,特别在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坚持,培养幼儿完成的责任感和毅力,同时帮助他们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培养独立性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很多幼儿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感到困难。
独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
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学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脱衣服等等。
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