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科学规律的发现和自然观客观性的关系
以及引发的思考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赵媛媛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摘要
本文首先描述自然观的概念,概括介绍了自然观发展的历史,重点描写20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验证了自然观的客观性以及自己对自然观客观性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自然观客观性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the natural view,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view, focus on describing the majo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of the 20th century, to verify the objectivity of the view of nature as well as some of the views of the natural concept of objectivity.
Keywords:View of nature Objectivity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

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

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

这种哲学是简单的、素朴的。

其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本原生成的;本原不仅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事物间秩序的赋予者;由本原产生出的自然界是充满内在活力和秩序的整体。

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

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

机械论自然观的经典表述是笛卡尔的二元论。

笛卡尔认为,自然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实体:心灵和物质。

心灵和物质作为平行的实体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

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

这里的物质不是具体的物体,尽管它可以涵盖物体;心灵也不是人的心灵,尽管它可以涵盖人的心灵。

同样,广延也不是物体的具体的空间属性,而是几何学上的广延;思维也不是人的思想活动,而是自然规律。

物质和心灵是自然中的两个实体,是自然存在的区分,是自然的最高抽象。

但是,只有上帝才算得上实体,物质和心灵都依赖于上帝。

他称上帝为“绝对的实体”,称物质和心灵为“相对的实体”。

这样,借助于“上帝”,笛卡尔从形式上保全了他的哲学的完整性。

此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也力图克服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重建有机论的自然哲学传统,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事实很明显,希腊自然观的历史合法性已不复存在。

从15~16世纪的科学
革命和宗教改革运动起,到以牛顿力学的诞生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体系的确立和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崩溃,古代和中古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有机论自然观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已被彻底瓦解了。

无论哲学家们做何种努力,古老的自然观也不可能获得它的近代形式。

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上帝”是希腊和中世纪自然哲学传统的最后返照。

与此同时,一种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世俗化潮流成为新时代的主导精神,而机械论的自然观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

机械论自然观在形成之初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传统哲学的知识范式与新的时代精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机械论自然观是建立在近代机械力学的基础上的。

从机械力学的观点看,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生物学家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

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

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等。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

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的客观性这一命题已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实践所证实。

首先,从科学史的角度看,近代科学的创立者一开始就力图用唯物论的眼光来解释世界。

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沿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两分法,将世界划分为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两大部分,而且人为地作出某些猜想,认为月上世界是永恒不变和完美无缺的,
它的构成物也与地上月下之间的芸芸众生是不同的,这一切都被理解为神的安排。

哥白尼首先冲破这一偏见,大胆地提出了太阳系内部完整统一的观点,开普勒运用数学语言将其精确化,伽利略通过自制望远镜从感官上证明其合理性,并加以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从世界观的高度给旧的唯心主义二元论以沉重打击,使人们认识到天上和地上都是由我们可以琢磨的物质实体构成的,而不是由神按照自己的意志预先设定的。

其次,18世纪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证明物体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改变的只不过是其组合方式和空间位置,它本身的质量和重量守恒。

这就在微观精致的意义上证实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再次,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曾使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惊呼“物质消失了”。

其实,这种思想与长期以来人们对物质概念理解的机械思维方式有关,常识和习惯使人们认为:物质应是有形的实体,或者说是“坚硬而有质量的质点”。

按照这种思路物质被析为分子及原子,原子又被析为质子与电子。

而20世纪初提出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却认为电子和光子将不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物质,它们遵循测不准规则和质能转化使一些科学家主张放弃唯物论,而采用唯能论;广义相对论更打破了牛顿三维时空中对于物质的界定,物质团或电子没有了,只有一些新的突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和安德森分别预言和发现了正电子,这些新进展都使人们意识到必须进一步就世界及其本质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

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自然界是客观的。

随着具体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得到证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也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不仅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而且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不仅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而且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只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