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毒教学案例
熟,即可食用。木薯加工有多种方法,如切片水 浸晒干法(去皮、切片、浸水3~6d,沥干、晒干), 熟薯水浸法(去皮、切片、浸水48h、沥干、蒸熟)。 严格禁止生食木薯外,不能喝煮木薯的汤,不得 空腹吃木薯,一次不宜吃得太多。
2.发芽马铃薯
中毒原因:马铃薯的致毒成分为茄碱(龙葵 甙)。对人体的毒性是刺激粘膜、麻痹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溶解红细胞等。
分布:豆科、五加科、蔷薇科、菊科、葫 芦科和苋科;海参、海星。
(三)有毒蛋白和肽 分布:
毒伞菌、白毒伞菌、褐鳞环柄菇等;
青海湖裸鱼、鲶鱼、鳇鱼、石斑鱼等的 鱼卵毒素;
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红血球凝集 素、蓖麻毒素、巴豆毒素、刺槐毒素、硒蛋 白等。
(四)酶 分解维生素等人体必须成分或释放出有
毒化合物。
机理:氰基易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阻断细胞呼吸时氧化与还原的电子传递,使 细胞代谢停止,导致呼吸麻痹致死。
分布: 禾木科、豆科、果树的种子、幼 枝、花、叶等;青鱼、草鱼、鲢鱼等的胆中 含有氰甙。
2.皂甙 概念:皂甙是类固醇或三萜系化合物的低
聚配糖体的总称。
性质及危害:无定形粉末或结晶,粘膜刺 激性较大。内服量过大伤肠胃,发生呕吐。 并引起中毒。
大豆、马铃薯、胡萝卜、欧芹、山药、花生、 苹果、李子、樱桃、橄榄和菜油等。
危害:促进肿瘤增长。
四、食物的中毒与解毒
(一)食物中毒 特点:潜伏期很短,食用某种食物后突然发病,
常常伴有呕吐、头疼、腹泻等肠胃炎的病征。严重 的可呈昏迷、休克等症状,甚至可引起死亡。
有些污染食品的有毒物质,或者由于在食品中数 量过少,或者由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点,并不引起 食物中毒症状。但是长期、连续食用,可造成慢性 毒害,甚至有致癌作用、致畸作用或致突变作用, 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粮食作物 1.木薯
中毒原因:亚麻仁苦甙经共存于 木薯中的亚麻仁苦甙酶或胃酸水解, 产生游离的氢氰酸。对中枢神经系统 先兴奋后抑制。
症状:早期症状为胃肠炎症状。严重者出现呼
吸困难、躁动不安、瞳孔散大,甚至昏迷。最后 可因抽搐、缺氧、休克或呼吸循环衰弱而死亡。
预防:去皮,水浸薯肉,溶解氰甙再经加热煮
2.酚类及其衍生物
包括:简单酚类、鞣质、黄酮、异黄酮、 香豆素等。
棉酚:存在于棉花的叶、茎、根和种子中, 它是一种细胞原浆毒,对心、肝、肾及神经、 血管等均有毒性。棉籽饼和粗制棉籽油中的 棉酚含量都较高,如未经脱酚处理,且食用 量过多时,有可能引起人畜中毒。
3.雌激素 分布: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
1.菜豆
中毒原因: 皂素对消化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 作用;其凝血素有凝血作用;它的亚硝酸盐和胰 蛋白酶抑制物均能产生一系列肠胃刺激症状。
症状:胃肠炎,呕吐、腹泻(水样便)、头痛、 胸闷、四肢发麻,潜伏期一般为2~4h,病程为 数小时或1~2d。
预防:炒熟煮透方可食用
2.蚕豆
中毒原因:蚕豆种子含有巢菜碱甙,是6-磷 酸葡萄糖的竞争性抑制物,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 (即蚕豆黄病) 。
(二)解毒处理 解毒处理的几项原则:
1.清除毒物 催吐、洗胃、导泻。
2.应用有效解毒剂 中和法、吸附法、沉淀法等。还可应用与
其主要毒性作用相拮抗的药物。
3.促使体内毒物排泄 输液、利尿、换血、透析等。
4.对症治疗
含天然毒素的植物性食物
一、有毒植物
概念:引起人和畜禽等生物有害作用的植 物。绝大多数有毒植物的有害成分是在其体 内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也有些植物可以富集 某些化学成分产生毒害作用。
症状:血尿、乏力、眩晕、胃肠紊乱及尿胆
素排泄增加,严重者出现黄疸、呕吐、腰痛、发 烧、贫血及休克。一般吃生蚕豆后5~24h后即可 发病,如吸入其花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则发作更快。
预防:不要生吃新鲜嫩蚕豆,吃干蚕豆时也 要先用水浸泡,换几次水,然后煮熟后食用。
3.生豆浆
中毒原因:含有皂甙、胰蛋白酶抑制剂、红 血球凝集素等有毒成分,如饮用未煮熟的豆浆, 可引起中毒。
假沸:煮豆浆时,当80℃左右,皂素受热膨 胀,形成泡沫上浮,造成“假沸”现象。
症状:胃肠炎症状。
预防: “假沸”之后应继续加热至100℃, 泡沫消失,再用小火煮10min,彻底破坏豆浆中 的有害成分,以达到安全食用的目的。也可以在 93℃加热30~75min,121℃5~10min或121℃喷雾 干燥30min有效地消除有毒物质。
如蕨类中的硫胺素酶可破坏动植物体内 的硫胺素,引起人和动物的硫胺素缺乏症。
大豆中存在着破坏胡萝卜素的脂(肪)氧化 酶,食入未处理的大豆可使家畜及人体的血 液和肝脏内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的含量降低。
(五)其他有毒物质 1.草酸及草酸盐
草酸在人体中可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草 酸钙,在组织中沉积。
分布:盐生草、苋属植物、滨藜、酢浆草、 马齿苋及一些蔬菜,如菠菜。
碱的性质,可与酸结合成盐,在植物体中多 以有机酸盐的形式存在。
性质: 无色味苦的结晶形固体,少数有 色或为液体。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易溶于 醇、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中,但其矿酸盐或 小分子有机酸盐可溶于水。
分布:罂粟科、茄科、毛茛科、豆科、 夹竹桃科等植物;海狸、蟾蜍等动物。
1.氰甙
概念:结构中有氰基的甙类,水解后产 生氢氰酸(HCN),能麻痹咳嗽中枢,有镇咳 作用,过量则可中毒。
植物物种是有毒成分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二、有毒食用植物中毒
(一)非食用部位有毒 (二)在某个特定的发育期有毒 (三)其有毒成分经加工可去除 (四)含有微量有毒成分,
食用量过大时引起中毒
三、几种常见的食用有毒植物 (一)豆类 种类:大豆、豌豆、扁豆、
菜豆、刀豆及蚕豆等。 其有害物质主要是凝血素、胰蛋白酶抑制物。 大豆中还有皂甙。 通过加热可除去。
症状:数十分钟至10h内发病,首先是咽喉部 瘙痒和烧灼感、头晕,并有恶心、腹泻等症状; 严重者有耳鸣、脱水、发烧、昏迷、瞳孔散大、 脉搏细弱、全身抽搐、因呼吸麻痹而致死。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毒理
概述 一、食品中天然毒素的概念
指作为食品的动植物中存在的某种
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营养性天然物质成 分;或者因贮存方法不当,在一定条件 下产生的某种有毒成分。
二、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
1、遗传原因 2、过敏反应 3、食用量过大 4、食物成分不正常
(一)生物碱 概念: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有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