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
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
因为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称。
四部作品以《牡丹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且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元杂剧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
元杂剧由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构成。
它的体制是:一本四折的形式,外加一、二个“楔子”。
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一场戏。
元杂剧的演唱形式是:一折一个宫调,一韵到底。
由一人主唱,旦角主唱的叫“旦本戏”,末角主唱的叫“末本戏”。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
南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元末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
明清传奇就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占剧坛。
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被历代文人推崇,合称元曲四大家。
参军戏
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优戏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参军戏以滑稽调笑为主要特点。
表演时一般为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另一个叫苍鹘。
参军通常都是被戏弄的人,戏弄人的为苍鹘,他们一问一答,滑稽幽默,观看的人以此为乐。
“优孟衣冠”
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人,常以谈笑进行讽谏。
楚相孙叔敖一生清贫,死后家人困窘,优孟扮作孙叔敖见楚庄王, 楚庄王及左右不能辨,以为孙叔敖复生。
庄王欲让他复做宰相。
优孟以孙叔敖的家人贫困为辞,趁机对楚王进行讽劝,庄王醒悟。
后因称登场演戏为“优孟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