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形象鉴赏”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形象鉴赏”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形象鉴赏”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景物形象[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要求描绘画面的意境。

2.研读诗歌 细致分析 解答好这类试题,第一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这要求我们平时多储备古典诗歌的意象及作用;第二要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如幽深僻远、恬淡闲适,等等。

第二联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日落、断桥、水、幽树、鸟,此外还有人。

其中还有关键字词,如独立、相依等。

整个画面主要是景物,并且人处其中,这是人与景的融合,结合意象和关键词可以看出,画面是宁静的。

由此对画面进行概括,然后再对诗句进行描绘。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答案构成:描绘了……的画面;(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或描绘)……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失分剖析类型二 事物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本题考查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要求概括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研读诗歌 细致分析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概括出诗中描绘的主要物象;其次要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其内在神韵;最后要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寄托的情感。

从诗句“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可以看出诗人很喜欢“兰”“蕙”“菊”,再根据注释,可以联想到《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与情操。

此处即引入这一寓意,联系全词及“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等表明词人心志的句子,可以看出“兰”“蕙”“菊”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答案构成:……(事物)具有……的特点,诗中……句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的情感。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失分剖析类型三人物形象[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首联表现出的诗人性格。

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在诗歌中找出对人物行为的叙述性描写,揣摩其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气质,然后找出人物所处的环境,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明确诗人的特点;再次找出诗人对人物评价的语言,通过诗人的语言分析人物;最后,当然还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人物的身世分析。

关于诗人的性格,主要结合首联进行分析,如“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勉励弟弟不要因远别而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由此可知诗人的旷达。

从诗歌的标题来看,是诗人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诗人作为哥哥,有对弟弟的担心,也有对弟弟的嘱托,如“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由此可见兄弟情谊的深重。

3.依据模板构思答题答案构成:表现了……的性格。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失分剖析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7.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8.这首诗中的某物具有什么品格?答题思路1.找具体描写形象的句子,逐句翻译,读懂诗句的意思。

2.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间接描写主要表现为环境描写),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手法,写出了形象的什么特点,或营造了具有什么特点的画面与意境。

3.理解形象特点,结合注释,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核心要点分析景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全面把握景色(画面)构成的三要素概括景色(画面)时,要点一般要包括时间(季节、时辰)、地域(地点)和具体景物(静态、动态)等要素。

2.注意用准确的术语概括景色(画面)的氛围特点描摹景色(画面)的氛围,要从景物特点和情调两个方面考虑。

具体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歌主旨进行概括,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常见的描述氛围的术语有孤寂冷清、凄冷感伤、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注意从景色(画面)的特点的角度分析思想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

当然有时是相反的,有的诗歌运用的就是“乐景衬哀情”手法,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分析人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抓诗歌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比如,同样是边塞诗,盛唐时期和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和婉约派诗人,诗中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是截然不同的。

2.注意区别形象身份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要分析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作者之外的形象。

如“典型例题”类型三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注意抓关键词句整体阅读诗歌,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动作、神情、细节和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等关键词句,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比如,“典型例题”类型三中要分析好诗人的性格,就要抓住“那因远适更沾巾”来分析。

分析事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筛选、提炼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抓住对事物形象进行描摹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进行分析,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就是形容色彩的,“流”就是描摹动作的。

2.注意理清体现诗人的情感、品质的词句凡是含有物象的古诗,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物喻人。

抓住体现诗人情感、处境的词句,就能理清物象有可能蕴含的“志”。

这是因为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句中可能有不同的意蕴。

比如,“夕阳”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被诗人用以抒发迟暮悲怀,而“落日”在“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中则表现了诗人的昂扬之气。

3.注意找准物象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由物象的外在的形象特点联想诗人的理想、追求、品质等,找到物象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就能以此把握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比如,满月的特点是呈现圆形,由此联想到游子容易产生同家人团圆的情感,那么团圆就是满月与游子思乡之情的“契合点”,满月由此就具有了一种内在品质:全家团圆的象征。

规范解答古代诗歌形象鉴赏题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1.分点分条作答根据形象特点和题目分值分点、分条目作答。

2.紧扣题干要求题干仅要求概括的,只要简单概括即可。

要求分析的,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要求赏析的,还要联系诗歌思想情感,深入挖掘形象背后的意蕴。

如“典型例题”类型三,要求加以分析,那就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强化训练提能增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秋登越王台①康有为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

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

②十七史,用宋末文天祥语。

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

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

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

“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