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掌握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四大考点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掌握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四大考点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 “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 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林”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 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题步骤 答题模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题指津
分析形象(意象),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 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人的情 感决定并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 表现着诗人的情感。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 辕北辙。
答案:我认为“雁引愁心去”更妙。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 高兴心情。此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意为诗人衔来好 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 新颖。
真题对接
(2016·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类型二 解题步骤 答题模板
①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 中的作用。 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 ③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①两诗中都写了××字。 ②在前诗中,×字××(统领、引领)下文,表现出对××的 ××(追求、向往),抒发了××的情怀。 ③后诗中的××字,则表现了诗人对××的××,抒发了 ××的情怀。
类型一
解题指津
解题步骤 答题模板
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 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句更好,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修辞格), 使句子更××(生动、凝练、具有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 人××的心情。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①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①《登崖州城作》是李德裕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
考点2 比较鉴赏语言
教材解读
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其中对 “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 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近年却屡有考查。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 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的。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请将《阁夜》与《旅夜书怀》对比来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上的不同。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 妙?为什么?
解析: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写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 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有感情色彩,与“别秋江” 相比更胜一筹。
解析:此题属于比较鉴赏题,题干中已明确给出了比较的角度,即意象和情感。 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找出各句诗中出现的意象,然后通过这些意象分析诗歌表 达的情感。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猿鸣”。猿 鸣极哀,诗人通过猿的叫声,渲染了巫峡的凄清,表达了内心的凄凉和悲苦。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玉露”“枫 树林”。诗人借此写出了秋天巫峡的凋零衰败之气,表达了内心的凄苦。 《晓行巴峡》描写三峡,选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中市、 山桥、万井、二流等色调明丽、富有巴峡乡土气息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处 清丽的景物之中的闲适之情;从诗歌最后一句“稍解别离情”可知,诗人还有 一点淡淡的思乡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两首诗中水的不同特点,然后结合全诗揣摩两位诗 人通过“水”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不同:张诗中写出水的“多”和“延绵”,以石头城下水的无情表现诗 人的感慨之多之悠长。刘诗中写出水的“冷”和“朦胧”,通过描写石头城 明月、雁声、流水的凄清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之深之无奈。 相同:都衬托出石头城的破败荒凉,表现出对历史繁华不再的伤感。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 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1 比较鉴赏意象、意境
考点解读
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意象就是情思与物象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 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比较鉴赏既可以比较相同意象表现 的不同情感,也可以比较不同意象呈现的相近场景。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合的一种境界。意境的核心内容 是情和景的关系。一方面,相似的环境可以表现有差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 用不同的环境来表现。在这一点上,比较鉴赏开拓了人们认识情景关系的新格局。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 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学案8 掌握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四大考点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在2014年考查频率较高,2015年和2016年全国卷中均有一套试 卷保持对该题型的考查方式,命题角度、考查形式稳定,依然是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 的比较鉴赏。特别指出的是2016年全国Ⅲ卷的两道题,均为比较鉴赏题。 从命题形式看,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单首诗歌课内外比较鉴赏型。这种类型的题目,是选择一首课外诗词语料,设题 时,选择一个考点与考生课内学过的诗词语料进行比较阅读。如:2015年全国Ⅰ卷, 语料选的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作者是岑参,其中第1小题为“与《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是考生课内所学的课文。 二是两首课外诗词的比较鉴赏型。这种类型的题目,两个语料都来自课外,命题者选 定考点进行命题考查。如:2014年全国Ⅱ卷,选了唐人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与宋 人郭震的《宿渔家》进行对比鉴赏。其中第2小题是: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 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真题对接
(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注】①树杪:树梢。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 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抒 发了××的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的 情感。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过石头城 [唐]张祜
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 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 即比较原诗颈联中的“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表达效 果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每组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本诗中,不管用 哪两个字,都能表达作者杀敌报国之心。答题时一定要先亮明观点,然后作具 体分析。
答案:观点一:“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 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 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 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 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张诗由眼前看到的累累坟墓的景象想到六代石 头城的繁华;刘诗由眼前看到的长满杂草的景象想到以前繁华的吴宫。 B.这两首诗都写到“草”:张诗中把草当作历史的见证,表现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刘 诗中借杂草的茂盛,来突出诗人对台城吴宫当下荒凉破旧的感伤。 C.这两首诗尾句都是以景结情,刘诗通过“明月”“雁声”两个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 D.这两首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内容上都写石头城的破败荒凉, 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情感上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相关主题